周溯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行业各种门类的经纪人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十分活跃,业已成为各个行业繁荣发达的重要环节和标志。但是,中国的经纪人并非“舶来品”。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认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的“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这一点,古人的注疏已经做出了清晰的解读。如唐贾公彦疏云:“此质人若今市平准,故掌成市之货贿已下之事……古人会聚买卖,止为平物而来,质人主为平定之。则有常估,不得妄为贵贱也。”从周秦的“质人”算起,则中国经纪人已有约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了。
中间商,几乎是各种商业行当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商业活动和商人,是一大商业行当。以牙商为传统商业中介,是中国传统商业制度的核心环节,也是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中国商业史乃至经济发展史上,这是个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制度。从古老的集市贸易到现代集约化、规模化或专业化的商品大市场,都离不开经纪人这种中间商的经营活动。而且,社会越发达、市场经济越活跃,也使经纪人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因而说,“无处不有市,凡市皆有牙”。
曲彦斌、曲哲新著《“商中之商”:中国经纪人史》一书,通过对史料抉隐发微的爬梳、分析,认为中国居间经纪人行业及其发生发展轨迹与流变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三。首先,同是牙商,因行有别。也就是说,总体上居间经纪人同为牙商一行,但因所服务的行业对象不同而行行有别。其次,行业枯荣始终与流变紧密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曲线共进退。市场经济商业活动秩序的需求,决定着其行业的生灭荣枯。以牛马为主要生产、交通工具乃至重要军事装备的时代,形成以驵侩为代表的居间经纪人并以“驵侩”约定俗成为行业或从业者的通用代称,即因那一时代市场经济商业活动秩序的需求使然。唐宋以来,随着社会职事分工和商品经济繁荣所导致的行业分工的逐渐专业化,居间经纪人的行业分工也相应地越发分明细化,几乎各种商业行当都出现了专业的经纪人。清末民初,伴随着广州、上海等地的外贸逐渐发达,掮客、买办亦空前活跃乃至形成“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第三,由于众多的行业差别,在经纪人行业文化史上没有形成统一、通用的行业共同习俗。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特别是社会生活史的探索研究,随着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的不断开拓创新,一些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层见叠出。通过对诸多个案梳理归纳与评述,追溯源流,还原历史现场,为探索社会发展变迁的宏观规律、特点,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真切、扎实的佐证。曲彦斌此前先后出版过《中国乞丐史》《中国典当史》《行会史》《中国招幌与招徕市声——中国传统广告艺术史》《中国镖行——中国保安业史略》《中国民间秘密语》等社会史专著,几乎无不体现了这样一些要素。作者曾经自述:“我之进行本选题研究的初衷,在于从专门史的微观视点切入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民间文化和亚文化——之中,探析社会文化的本源、发生、发展以及流变的轨迹……大都采用业已形成的民俗语言学老办法,从与之相关的民俗语汇、关键词考索切入,逐步深入、展开。”在本书的序言中,曲彦斌就多年间关于撰写社会生活史思想方法探索的轨迹再次做了一番梳理和总结。
作者首先借用法国晶体学家布拉菲(A.Bravais)曾经用数学群论的方法推导出十四种空间点阵的“点阵理论”,推出了一个“社会史点阵”的概念:
如果把人类社会生活史比作“点阵”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史点阵”所应展示的,就是一个通过抉隐发微、正本清源而出现的点面交集、立体通观的“点阵”。历史以其不同历史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所产生的事物、人物(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以及各种关系的关联与制衡等要素)显现出的多维度、多层面的“阵点”,构成错综复杂的历史“点阵”。“抉隐发微、正本清源”,在于还原、辨析和解读“阵点”,进而“点面交集、立体通观”地廓清并解读其所处纷繁复杂交织而成的“阵点”。这个社会史的“历史点阵”,亦可根据需要“透析”为简单三斜、简单单斜、底心单斜、简单正交、底心正交、体心正交、面心正交、简单六方、简单菱方、简单四方、体心四方、简单立方等不同类型的点阵,乃至如不同层面专门史的“历史晶系”。
然后,他就自己的实践与思想轨迹总结说,这些年来他的社会史研究“套路”或者说思想与方法,可以概括为:“抉隐发微,正本清源;俗事探雅,雅题俗做;点面交集,立体通观;关注现实,辨风正俗;民俗语言,别有天地。”这个“套路”,便是还原和解读“社会史点阵”的实践历程中所探索出的一个具有思想方法性质的心得。
該书关于“市侩”和“投机”的“抉隐发微,正本清源”,并从道德生活与市场行为的秩序规范两个层面进行“辨风正俗”,堪为有趣的两例。
先看“市侩”。
究其实,在民间口碑中“无商不奸”原本是褒义的“无商不尖”。何谓“无商不尖”?旧时量制,十合为升,十升为斗。旧时平民家中通常无多存粮,谓之“升斗小民”,并借以比喻贫苦百姓。“升斗小民”市上买米,商家往往会在已抹平的升斗平面上再加点“添头”,使之升斗里的米冒出一点“尖儿”以示“足金足两”相沿成习,亦即“无商不尖”。然而,一当商家的缺斤少两等克扣性不端行为多起来,人们便通过谐音的办法,把“无商不尖”改成了“无商不奸”,以示抗议与痛恨。
“市侩”原本是中国经纪人行业史上的“牙商”,却因其唯利是图不端的欺诈行为而蒙羞积垢,成为一个声誉不佳玷污世风的不良行业形象。于是,至明清,则逐渐演化成了善于营钻、道德伪善、作风粗鄙庸俗、蝇营狗苟的奸诈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就牙商的发生发展史轨迹来看,“市侩”本是汉代以来对牙商的一个正常称谓,本初只有经济贸易的意义,是指市肆生意的居间经纪人。如《淮南子·汜论训》“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汉许慎注:“驵,市侩也。言魏国之大侩也。”至唐代亦然,如《新唐书·食货志四》:“鬻两池盐者,坊市居邸主人,市侩皆论坐。”
“市侩”语义演变的历史,正是人们善与恶的双重本性在崇善惩恶的道德取向博弈的结果,是公序良俗法则裁判与规范的结果。endprint
再看“投机”。
“我国曾把经济领域中的‘投机行为一律视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去批判去打倒,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思想的禁锢和理论的贫困,也把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利,如‘买空卖空这个资本主义的特定产物。”(唐道书:《论投机》,《经济师》一九九三年第六期)本书辨析说:
作为经济学术语,“投机”是指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时机进行买卖交易从中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商业行为。曾几何时,传统的观念认为,“投机”是靠不正当手段营私舞弊而谋求私利的行为。……实际上,这是中国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产物。计划内部分的物资实行国家统购统销,统一配价,同时允许部分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于是形成了特殊的“价格双轨制”,也就出现了“投机倒把”。当时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罪名,就叫作“投机倒把”罪,顾名思义,就是特指以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套购转卖等所谓“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一种犯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投机倒把行为出现了明显分化,有的已经成为正常市场行为,有的则上升至法律规范。
举凡古今中外商业活动行为,多以诚信商德和经营技巧亦即智慧取胜。如何坚守诚信商德,是业商的道德底线。如何把握商机与经营技巧,则属于商人的智慧。市场商界多投机行为,是否属于把握商机与经营技巧的智慧呢?各类商人群体中,牙纪是采取“投机”行为谋求以佣金为主的利益最大化的商人,是除了股份投资而外最为典型的“投机商”。
事实上,社会史各个门类微观的专门史合而堪称一个宏大的“社会史点阵”。这个宏大的“社会史点阵”将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探秘提供一个多层面的数据库,是探析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重要支撑。点阵之间的纵横沟通与比较,也将會给人以更多的启示。例如,通过先后对中国典当史和中国经纪人史的专题研究,该书作者即有所发现。
作者在以往中国典当史的专题研究中注意到:“古今中外典当业的经营发展轨迹,为当代典当业的复兴、开发,显示了一种综合经营、灵活适应、方便利用的可观前景。几十年前,大陆的典当业是伴随取缔高利贷行业而消失的。伴之而来的,则是在以往人们对待典当的观念之外,又增加了一层暗淡色彩。然而,可以相信,一旦人们发现新兴的典当业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这一切都会迅速改变。当然,这首先取决于典当业自身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而开辟新的前景。至于旧有的高利盘剥当户之弊,在现行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即行解决,是无庸担忧的。”这与上述“市侩”“投机”乃至与之相关联的中国经纪人史的发生发展以及沉浮轨迹,实在十分相像。
从《中国乞丐史》《中国典当史》等,到《“商中之商”:中国经纪人史》,作者在孜孜以求地探求社会史的研究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个苦苦摸索和尝试如何做到既科学严肃坚守学术意义和本色,而又不失略有文采,令读者耐读的路径、写法。在这方面,曲彦斌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重视与借鉴。
(《“商中之商”:中国经纪人史》,曲彦斌、曲哲著,大象出版社二0一七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