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坤
辞旧迎新是过年的仪式,祈福纳祥是仪式的内涵。除夕的爆竹,镇宅的门神,充满象征意味的宅居装置,服装饰品,饮食特制,言行仪轨,都是年味传统所在。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体现着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农耕文化的特色主题,其兴起与传承,一则有赖于本地自然物产的优越,二则来自于以桃符辞旧迎新的民俗,三则受制于社会经济贸易的兴衰。
绵竹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据成都市八十多公里,为中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四川产竹,“绵竹”之名,得于此地盛产竹。唐代诗人杜甫曾为之留下诗句:“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绵竹以竹造纸的行业发达,明清时期尤其繁荣,纸商大多也兼营书画。据《绵竹县志》记载:竹纸之利给者数万家尤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
《礼记》中载“祭五祀”,东汉郑玄注释为门、井、户、灶、中(上雨下留)五种,在周代“祀门”是极为重要的典礼。而神荼郁垒是年画中的镇宅门神,东汉时期“门神”一词在《礼记·丧服大记》中首现。最初门神神荼郁垒的意象出自《山海经》,古人认为桃木能够辟邪,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首,是“悬桃符”镇宅的由来。门神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普及民间。五代时期,后蜀的君主孟昶在两个桃木片上书写吉祥话挂在宫门口为人们祈福,后被仿效传至民间。北宋王安石的诗句中就有了“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礼仪。《隋唐演义》里有故事说唐太宗李世民夜间梦寐不宁,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后来太宗念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悬挂于宫门后邪崇全消。随着《隋唐演义》的流传,宋元以后,秦琼、尉迟恭二人作为武门神普及最广,流传至今。
门神仅是绵竹年画最普遍的门类,根据居家宅邸的布局,“武门神”张贴在大门外以期辟邪镇宅;“文门神”张贴在堂屋门上以期加官进爵;童子和仕女则贴在寝室门上以求子孙繁衍。门神之外,另有斗方、条屏、中堂诸多种类,根据居家处所,屋宇格局,各有规制。
清乾隆嘉庆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各地纷纷兴建会馆,邀请大量画工艺人为其绘制壁画,绘画从业人员增长。嘉庆年间年画的制作与销售步入盛世,成立行会“伏羲会”。据传每年行商带着马匹前来购画,当地银庄乘机压低银子价格,引起银价猛跌,想见年画交易的盛况即是当地经济的脉搏。清光绪年间,绵竹年画的作坊有一百二十多家,从业人员一千多人,每年出的门神斗方上千万份。业内俗话说:冬月初一出望子,腊月初一出摊子。绵竹县有大小两个年画市场,被称作“小市”的在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起,出售年画的摊位鳞次栉比十五里,要摆到近城的南轩祠。城内南华宫的“大市”则从腊月初一开始,每天要经营到二更天,直到腊月三十为止。民谣有词:南华宫中去看画,东门河坝去看花……这“桃符市”是传统中的原真年味。
但随着清朝统治的衰落,农村经济破产,社会动荡与战火削弱了民众的购买力;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豪霸横行,土匪啸聚,鲜有商旅再来收购,大小纸厂被洗劫,年画作坊纷纷倒闭,绵竹年画落得“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败景致。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意识形态的落差,绵竹年画的传统形制无法匹配新的时代需要,其以传统的技艺开拓了些许“新章”,诸如手持红旗麦穗的村妇御凤腾飞,手持铁锨熔炉的工人乘龙驰骋,时代的文化印记也镌刻在绵竹年画的记忆里。这一时期更多民众的生活小景,诸如母子嬉戏的图式进入到年画。绵竹市博物馆编辑的研究文集中有学者撰文讨论年画创新的尝试:艺术家们曾试图将传统中武门神的形象换成持枪的汉族士兵和骑马的藏族士兵,但传统门神遵循四头身的粗短比例,英雄无颈才显伟岸威猛的审美标准,换了现代的士兵也沿用传统的夸张造型,怎么看都觉得形象不佳,有污蔑之嫌。再者,人们现有的居所,大多数不再是独家小院,大门只有一扇,进去也再无堂屋卧室的次第。上世纪50年代有几家作坊试图恢复年画的制作,但据记载:终于因为传统年画的形象太多“神仙鬼怪”,题材过于“陈腐”,是“破四旧”的对象,因而没有销路,又放弃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當时绵竹文化馆两任馆长黄宗厚和侯世武先生悄悄将清代留下来的140多块木刻板封存在文化馆建筑的夹墙里,以防止被损坏。直到1968年冬天,几位安装高压线的工人在此间休息时谈笑打闹,意外撞开了夹墙。当文化馆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几个工人已经将这批珍贵的清代刻板劈做柴禾,烧火取暖,这一劫仅存下了其中的74张板。这不仅仅是寒冷所诱发的感官物欲令人麻木,令人无视这传统图样言说的历史,无视这旧物记录的经年不绝的祈祷与祝福;这一劫中,人心的木讷盲目令人不禁忧虑那民间艺术植根的土壤正日渐稀薄。
所幸祈福纳祥的传统,终究是人们内心的观照。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热烈投身商品经济的发展,供奉财神,祈福纳祥的仪规以各种形式恢复或发展。只是处于经济上的考虑,相比传统手工填色制作的年画,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廉价的印刷品,绵竹年画的市场仍旧低迷,很多手艺人家庭的年轻一代都放弃了学艺,纷纷外出打工。随着近年政府对绵竹年画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重建,年画村修葺一新,更是画师们集中创业的契机,以年画制作、销售和创新产品设计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绵竹年画节在城区中心广场设画市,由侧列的商场合围,充气的大红拱门和灯笼夹道,中间的空地上由花台和错落的台阶分割了几个区域。在中间平整开阔的一处,扇形排开十来个展位,每间3米到6米不等的开间,就是年画集市。过往留步的人不多,据说当天年画节第一天,好多人跟随游行的队伍看热闹去,倒冷清了这集市。集市中最热闹的小铺当属一个为儿童提供年画填色游戏的小摊,小摊隔壁的小铺岷元阁最为耀眼,因为陈列的画幅重叠有加,尺幅也非常巨大,二毛三毛的文官武将裱成挂轴,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条屏铺满了左侧的墙,但依然和大多数商家一样鲜有人驻足。一位老者静坐于画前,松驰的身体让整个人看上去陷入厚实的衣服褶皱里。支撑蓬布的钢架柱子上挂着一方玻璃相框,罗列着此间年画艺人的各种奖状证书,细看才知道这88岁高龄仍守候着自家年画营生的正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国家级传承人李方福先生。endprint
李方福先生是绵竹拱星镇人,12岁学艺,一生亦耕亦画七十多年,早在1990年,其作品就被国家文化部推选参加亚运会期间的中国民间艺术精品会展,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名录,2007年获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在他近80年的从艺生涯中,参展获奖经历无数,被誉为绵竹年画北派宗师。岷元阁是祖上经营纸张字画的商号,沿用到现今,在拱星镇唯一的年画作坊,现在由儿子李道春先生掌门。
这是2018绵竹年画节的光景,和清代《绵竹县志》的记载的盛况已经相去甚远。不过采购年画,除了年画节期间绵竹市中心广场的一隅,还有著名的年画村,位于孝德镇射箭台村,距市区5公里,规划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核心区域450亩,是一处以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辅之以乡村旅游功能的国家4A级旅游区。
年画村里南派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陈兴才先生在2012年以93岁高龄辞世。陈兴才有8位子孙继承了这一传统工艺,现在的作坊由孙子陈强打理,在年画村主路旁的一进四合院里,开间不大,一头是一张收拾整洁的硕大画桌,其余的地方则是展柜,铺陈着各种尺寸的年画,斗方小品居多,笔触细腻,面相清新雅致。人物裙罗点缀着南派特有的印花戳粘金粉,陈强的画案上罗列着几个木质图章,“印金”正是是南派年画的特色。陈强说自己18岁跟着爷爷学画,此前搞过销售,做过保洁,并没想到过要以此为营生。”如今陈强一边研习传统的绘画,一边尝试艺术形式的创新。
北派传人李道春的工作室则远离热闹的年画村,在十多公里以外的拱星镇,借了文化馆一楼的两间空屋。除了常见的手绘“红货”,在这件画室里开可以看到拓印的“黑货”,唯有墨色和阴刻的白色线条,一幅各色罗汉的长卷,是祖上经营纸张和书画生意,一直舍不得卖掉的东西。画桌上一方厚实的砚台背面刻着“岷元阁”三个字,是祖上传下来的旧物。李道春精心搜集的关于父亲,关于岷元阁,关于绵竹年画的各种书籍和报道,都一一备置在案头。岷元阁是唯一还在使用粉签纸制作年画的作坊。他们需要到茂县里面的偏远山区采集当地一种白土,漂洗白土的程序要经历繁復的沉淀、虑洗和烘干的工序,通常需要3到4个月时间。精制过的白粉需要按比例加入香椿树的树胶和其它秘制配方,覆盖纸张,再印制上色。经过白土浆过的纸张可以抵御任何颜料的酸碱,年画不易变色。
李道春不仅固守着传统的工艺流程,还悉心整理着年画的木板,他的梦想是将绵竹年画的传统式样全部复刻出来。他四处托人搜集自己没见过的年画,据他的统计,共有七百多幅,现在已经完成了二十多张版的刻制,剩下的需要大约5年时间。年画的经营并不足以支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在拱星镇的一条小街上开了一间快递收寄的小铺。复刻绵竹年画的所有木板纯属个人的使命感,没有资金的支持,没有任务的遣使,这位艺人看上去那么信心满满,那么责无旁贷。
绵竹年画经历这么多岁月的磨砺,仍然以它喜庆热烈的面目回归了民间生活,虽然这艺术作品所凝结的人的行为模式与社会关系已经全然不同于所谓原真的情景,但投身于这传统艺术形式的艺人们仍然以传统的方式面对着纸墨,精心于形色,为世人代言着祈福纳祥的心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