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新媒体在村庄场域的兴起拓宽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有助于培育农民的理性参与意识和行为,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农民在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从新媒体、农民、政府等层面采取措施,实现新媒体与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契合。
【关键词】新媒体 农村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网络和智能手机等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其影响已扩展和渗透到农村地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95亿,农民利用新媒体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关注公共事务、表达自身诉求、参政议政,新媒体在村庄场域的广泛介入或“在场”已成为常态。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特点,其普及拓展了农民参政议政的通道,有助于农民更深入广泛地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对改进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优化社会治理效果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需要从新媒体、政府、农民等层面采取措施,实现新媒体有效“嵌入”农村社会治理,增强农村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新媒体拓宽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促进了农民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
新媒体拓宽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以往农民与政府的沟通以单向度为主,农民所能直接接触到的只有基层政府这一层级,如果要向更高层级表达自己的“声音”,就只能自下而上、一层一级地向上传递利益诉求,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因此在现实中农民很难将自己的话语、诉求传递给更高层级政府,这就容易造成农民与更高层级政府之间沟通的断层。新媒体的兴起则改变了以往的互动共享方式,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电子政务、网络举报平台等新途径使农民可以直接与各层级政府实现即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人人都是发言人、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农民的直接“发声”可以避免以往下情上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新媒体也为农民获取政治信息、表达自身诉求提供了平等开放的环境,因此,引导农民通过新媒体渠道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将为农村社会治理注入新活力。
新媒体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培育农民的理性参与意识和行为。农民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是其行使政治权利的一种延伸,只有具备基本的政治认知、政治实践能力,并且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能的人才能活跃于新媒体空间,才能自由顺畅地表达利益诉求、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同时,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并非完全真实可信,需要农民学会分辨网络信息,从杂乱无章的信息堆积之中甄别出客观真实、价值高的信息,最终实现较高水平的参与。但现实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因为缺乏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成为信息的贫困者,他们尚未完全了解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政治认知、政策分析能力、政治行为能力仍有所欠缺,难以通过制度化渠道有效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新媒体的普及将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农民通过新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不仅能了解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调整,在此基础上还能使自身的利益诉求与政府方针政策等信息实现即时共享。因此,新媒体为传统农民向知识型农民的转变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农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独立意识、维权意识正不断增强,他们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表达诉求和维护权益的愿望正转化为现实的行动。
但与此同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管理等层面还有一定的混乱性,虚假信息泛滥、言论表达随意性放大、舆论导向不确定性增强等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公众平台片面追求关注度、点击率,在“眼球经济”驱动下,不惜对农村题材的事件与话题进行断章取义报道,肆意炒作,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政治认知和政治辨别能力有限,极易被煽动利用而产生非理性或违法行为,因此,农民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可能会出现无序性、非理性,其效果也参差不齐,存在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
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的共享共建,需要从新媒体、农民、政府三个层面多管齐下
第一,新媒体层面,首先新媒体应真正“俯身向下”,具体来说,新媒体应摒弃以往的固有偏见,善于倾听农民的真实意见和想法,客观、公正、准确地向社会传播农民形象和农村实际,消除社会对农民、农村的刻板印象,从而为农民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治理创建宽松和谐的媒体环境。其次新媒体应主动聚焦农村生活的现实,以更灵活的方式为农民搭建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如建立农民网络表达平台;增加涉农栏目和话题,进一步拓宽新媒体覆盖范围,以贴近农民生活和农村实际的报道,站在农民的立场分析问题,以农民能够接受和认同的方式将其吸引到新媒体领域。
第二,政府层面,政府要积极适应新媒体带来的管理层面的改变,加强与基层民众的沟通,既要为农民参与社会治理拓宽渠道,也要着力健全对农民新媒体参政议政行为的回应机制。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民接触使用新媒体的成本,为新媒体在农村的普及创造条件,从而使农民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农村社会治理,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化“鸿沟”。其次,要深化对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研究,优化农村文化传播体系,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把握新媒体空间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政府新媒体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新媒体业务素养合格的人才队伍,实现对农民新媒体利益表达、参政议政等行为及时有效的回应。再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与农民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这样既能让农民及时、如实反映社情民意,也能使决策者更充分了解真实情况。通过上述措施,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回应机制得以建立并完善,农民通过新媒体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第三,农民层面,首先要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使农民有热情关注农村社会的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首先,要解决农民的经济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利农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大国家资金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保证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活动,提升农民的新媒体素养,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能力。新媒體素养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水平,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提高政治鉴别力、判断力,使其能够在新媒体所呈现的各类信息中进行理性辨别、合理运用。再次,培育农村的新媒体舆论领袖。在农民借助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退休教师、老干部、知识分子等可以在新技术的扩散中发挥自身优势,提倡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承担舆论领袖的角色,通过这种发散式的影响和带动,能有效促进新媒体在农民群体中的普及,并发挥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农民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基金探索项目“新媒体政治参与和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KTS2017033)及2017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江苏农村政治文明发展报告”(项目编号:SKZD2017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彭琳、邓国峰:《网络意见领域的培养机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