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从人才供给侧角度提供我国制造业升级所需求的大量应用型人才,高校尤其高校中青年教师骨干应有充分的心里准备。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调查,分析中青年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看法、态度与困惑,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 中国制造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1-226-02
一、引言
相对于需求侧改革,供给侧结构立足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7年是我国进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除经济结构的调整需秉承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路之外,其实,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也不例外。
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西方经济长期衰退,导致“产业空心化”阵痛,从而引发西方“工业4.0”等“再工业化”措施的实施。刘戒骄(2011)认为:“再工业化”并不是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归,而是致力于制造业里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领域,尤其是大型、复杂、精密、高度系统整合的产品,其目标是解决“综合工业”中的尖端技术研发问题,借此提高西方国家在生产与研发两方面的国际优势,成为未来制造业技术的领导者(赵秋艳,2015)。为应对“再工业化”挑战和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局面,中国制造升级战略启动,计划用30年时间,以信息化和工业化为主线,在十大技术领域,通过“三步走”战略,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实现制造业升级。由此看来,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升的关键期,制造业转型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培育出高端制造业所必需的应用型人才。对此,学校和教师准备好了没?带着这一目的,对学校部分理工科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大体了解。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心主体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确立
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尤其重要。这不是喊喊的问题,教师是看学校政策,如果在高校职称评定中,教学要求只是走走形式,上了多少门课、多少课时就满足要求,对科研却是详细的细化,这种形式上重教学、实质上重科研的情况会导致教师的科研导向。问卷调查也表明: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和科研能力三个选项上,35.34%的教师选择科研创新能力,仅有16.19%的教师选择教学创新能力。尽管选择两者并重的占到接近一半,但谁又能确定有多少人在教学与科研平均着力了呢?教师开会培训,很大程度上是学术交流与研讨,提高科研能力。普通教师基本上是没有参加教学培训的机会的。
(二)“双师型”职教师资未能足够储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大量的“双师型”职教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专业实践经验。可现实的教师招聘是,博士是先决条件。因而,我们的教师都来自研究型的重点大学,从学校到学校的越来越多,呈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经验极度缺乏,除参与过纵横向课题以外,基本上没有工作经验。为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学校政策规定,年轻教师在评副教授职称前必须有半年时间的企业实际经验,但还是有不少教师对这一政策有些抵触,企业也因为教师不拿企业工资,时间短,不好安排等,导致不少教师下企业关系不大。此外,学校也外聘了兼职教授,但多为知名专家、学者、官员,出于彰显学校层次之需,与教学无关。
(三)行业、企业参与机制动力不强
行业、企业参与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负的外部性,行業、企业参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机严重不足。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培养成本完全由企业承担,但学生的使用者无需为此支付额外的培养成本。而且,一旦一个企业如果将自己关键生产工艺无条件提供给学生实践,就意味着其生产工艺泄密的可能。尽管他们会留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但实习的其他学生会带着培训的技能,进入不同的单位,甚至是其竞争对手的单位,有可能对提供学生实践的企业自身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外部不经济使得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严重不足,即使参与也多属于“人脉”支持,长期内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可喜的进展
本次调查对象为受中国制造2025影响的理科和工科专业教师,31-40岁教师的中青年教师占了60%以上,他们学历层次高,教学任务重,思想活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重要作用。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共识
广大中青年教师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未来制造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上,对未来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地位。为适应这一目标的转变,2/3的教师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创新。为此,91.43%的教师愿意尝试或者非常乐于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87.62%的教师在本学期更新使用过教学方法;96.19%的教师愿意主动优化教学方式,以创建和谐教学环境。可见,在中青年教师中,大家主动创新求变已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年轻教师们也坦言,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站稳讲台,同时希望学校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45.71%的教师认为,青年教师午餐会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学生中心主体地位得到普遍认同
中青年教师思路活跃,知识结构与兴趣爱好与学生有较大趋同,对学生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平等相待。一半以上的教师经常为学生补充本课程以外的知识,他们对学生的期望高或者非常高;他们喜欢学生多问问题,有自己的想法,6.19%的教师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新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给与鼓励或经常鼓励,他们不怕学生说不对,听不懂,就怕学生不(下转第228页)(上接第226页)吭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能力的培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73%的学生认为教师现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60%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研究的信息检索能力与分析能力。可见,师生双方都认同大学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应该得到重视。
(三)中青年教师对自身要求也不断提升
调查结果表明,78.1%的教师主动想通过培训以弥补自己工作中创新能力的不足,65.71%的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教学能力;而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学术讲座和报告会占据绝对优势,占比77.14%。92.38%的教师除了本专业以外,还擅长1个以上方向的专业知识,1/3的教师擅长包含本专业在内的三个以上方向的专业知识,一专多能成为共识。52.38%的教师将优化知识结构作为自己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师们指出,一旦参加工作以后,学习交流的机会反而少了,如果没有课题经费,普通教师很难获得学院的资金支持去参加各种会议。学校作为全国师资培训中心,每年暑假都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培训,自己反而没有了培训的机会,长期这样会影响到教师自己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师自身的培训也应该引起重视。近年来,来自名校博士的学校教师,其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具有的教学理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大差距,有一个角色,特别是理念的转变过程,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多方参与,不断优化。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不断推陈出新,长足发展,从而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化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为此,需从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兼顾我国具体情况,实现学科融合与模块化操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初,分成若干应用领域,强化学科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一年后,按照学生职业预期,规划提供多种职业模块,以应对职业选择的多样性。
二是产教融合破解外部不经济。为解决“搭便车”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一致。国外可行的做法是,行业内、地区内大企业承担培训职能,培训职能与生产职能中分离。這种产教融合的培训机构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有培训收益,承担培训义务,培训行业人才。
三是尽快实现教师补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学校很难培养出“双师”,有的教师也未必适合成为“双师”。现实的选择是,聘请行业、企业人员等作为实践课教师,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以弥补“双师”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丁应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7(14)
[2] 孙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2)
[3] 谈毅.工业4.0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冲击及其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
[4] 王莹,夏建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后勤基建处 江苏常州 213001)
[作者简介:张运慧,助教,现工作于江苏理工学院后勤基建处。]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