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资源型城市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长期不成熟的资源利用和开发,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存在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不合理、自然环境恶化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性城市进行经济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太原市结合市情积极打造循环经济,文章以太原为例,探索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资源性城市 太原市 资源 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1-150-02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在遵循“减量、再用和循环”的经济实际操作原则下,降低资源的投入、减少废物排放以及遵照自然规律进行经济活动,转变传统的单线形增长的经济为循环发展的经济,实现低消耗、少废弃、持续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缓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较高的资源回收利用率、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绿色消费。也就是在不影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情况下,通过节约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最终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思维,实现物质能源利用合理化,能源资源利用节约化,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太原为例的资源型城市概况
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强烈依赖造成了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而且由于早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重视不够,导致这类城市在经济发展中集中出现了很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例如资源消耗速度过快、利用效率较低;经济结构畸形、产业模式单一;环境污染严重、治理设施不完善;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社会问题突出等。对于这类资源型城市而言,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
太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被美誉为“煤炭之乡”。过去几十年里,太原依托于自身的资源优势,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其产品在全国甚至于在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煤炭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出现了浅层煤炭资源、优质煤炭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象,很多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优质生态环境保有量。有数据显示,山西省每开采1吨煤炭,要损耗2.48吨水资源,全省万元GDP能耗达全国的2倍,存在着资源浪费、能源浪费、消耗量过大等问题。这种以区域生态承载和环境代价换发展的传统路子难以为继,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的路子,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承载,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也会越走越艰难。因此,太原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就尤其迫切。
三、太原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中国资源型城市与加工城市的产业分工采用的是垂直分工模式,这种分工是极其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要想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增加资源的附加价值,开发资源深加工项目,以此来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太原为例,依据太原市的基本市情以及具体经济发展状况,探索资源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煤炭产业
煤炭行业一直是山西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其煤炭产业的循环利用率却仅有53%,其中煤炭回采率、资源转化率以及煤炭回收利用率的数据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偏低,因此太原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针对现状,山西政府加快相关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普及推广,大力发展绿色煤炭产业,不断增进在煤炭伴生矿物利用、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并成功开发了煤矸石煅烧氧化铝应用、焦化废水处理等一系列应用技术。
(二)建设太原城市群循环经济模式
太原市政府从整个城市规划宏观出发,从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极力将太原市打造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太原市的城市群循环经济是太原转型发展的一大亮点。太原城市群是以太原、榆次同城化为核心,城镇密集区和工业集聚区为主体,形成辐射临近城市的大都市圈,包括19个县(市、区),人口791.6万人。太原城市群将建设国家新能源服务中心、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等,努力打造成集现代循环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循环经济集聚发展区。
(三)发展可持续的循环经济
循环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太原市发展循环经济要积极促进以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发展。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生产,可以节约自然资源,消耗更少的能源,以及减少排放污染物。与此同时太原市实施“一池三改”,积极打造生态沼气项目,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探索农村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合理化、生产程序洁净化的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四)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政府应当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爱护、节约、合理使用资源的责任意识,帮助公众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促使公众选择健康的、可循环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实现向循环经济方向的大转变。太原市积极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包括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消费模式、绿色文化氛围、绿色管理机制以及绿色生态环境。调整全市区域经济结构,重视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文化休闲功能区,助力太原文化旅游产业的壯大,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五)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的特点,资源型城市往往都是通过资源开发而兴盛,由于资源枯竭而衰落。这个难题,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升级,通过开发新的资源或提高资源开采率,才能有所突破。资源型城市应加快发展高新(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0页)技术,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大力开发和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技术”体系。这样即可以提高资源开采率,也可减少相关资源的消耗,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以太原市来说,它的煤炭在开采的同时也在大量地消耗电力、土地和水等资源。因此,煤炭的开采首先要注意提高采收率技术和减少其他资源消耗技术的创新和运用。
(六)加强循环经济观念的理解
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不断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要组织成立工作小组,实行工作问责制,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市的发展。发挥市场的自主性,以经济利益为基点、使循环经济中的各企业体形成互利互惠、和谐共荣的良好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2] 肖华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J].工业技术经济,2007(1):3
[3] 王莉.区域经济理论与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08(5):250
(作者单位:太原市经济信息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简介:刘定荣(1961—),男,2006年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现担任太原市经济信息中心工会主席,高级经济师,太原市能源发展战略课题组负责人,太原市以工代赈课题组负责人。]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