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李思怡
摘 要:我国残疾人群规模庞大,而残疾人致贫、返贫可能性高和脱贫困难,因此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贫困的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贫困线,以识别贫困人群;二是构造贫困指标,以衡量贫困程度。多维贫困概念更有利于识别能力剖夺。仅仅采用收入与支出标准,会忽略贫困的脆弱性以及长期性,因为恰恰是能力贫困导致了贫困,个体贫困往往根源于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收入情况等。目前,采用数个维度衡量贫困状态,已成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流方向。
关键词:残疾人 多维贫困状态测度 测度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1-009-0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的扶贫工作和扶贫政策,减少贫困事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15亿,每年减少2647万贫困人口,这意味着我国农村每年减少的贫困人口数目幾乎是英国总人口的40%。截至2016年底,我国大约还剩4000多万人口没有脱贫,而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我国残疾人口大约为8500万人,其中农村残疾人口大约6300万人。我国残疾人群规模庞大,而残疾人致贫、返贫可能性高和脱贫困难,因此应该给予更多关注。中国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联理事长鲁勇表示,持有农业户口的残疾人中,属于贫困的人群在总的贫困人口比重将近50%。这表明,我国残疾人贫困识别和扶贫、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残疾人贫困问题的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如陈功等(2013)使用收入指标衡量农村残疾人贫困问题,其测度了我国残疾人的贫困深度、贫困广度以及农村残疾人动态贫困状态。廖娟(2015)综合教育、医疗保险、卫生设施、就业构建了多维贫困指数。分别利用单维和多维两个层次来测定农村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贫困状态,利用个人年收入测定贫困发生率,利用双界线方法选用了10个指标,三个个体层面指标,两个家庭层面指标,五个生活条件指标估计了农村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修正后的多维贫困指数以及贫困剥夺份额,其研究表明,农村残疾人是残疾人多维贫困指数的主要原因,而对多维致残原因进行分解,发现教育、医疗保险、卫生设施、就业等问题相对比较严重。
贫困的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贫困线,以识别贫困人群;二是构造贫困指标,以衡量贫困程度。以往人们对于贫困的认识只是物质经济层面的,即基于生物学上个人对消费品的最低生存需要来定义和测度,由此产生了三种贫困线分别是世定线、国定线、国际相对贫困线(收入中位数的50%)。但是,随着相关学者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的发展,收入与支出仅仅能够反映人类进步和贫穷的一个侧面,而不能全面地反映收入之外其他维度的贫困(Fisher,1992)。随着学者对贫困概念研究的不断深入,阿玛蒂亚·森开创性地提出贫困不只是收入低,还是个体能力的缺乏。ALKire认为,多维贫困概念更有利于识别能力剖夺。仅仅采用收入与支出标准,会忽略贫困的脆弱性以及长期性,因为恰恰是能力贫困导致了贫困,个体贫困往往根源于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家庭收入情况等。目前,采用数个维度衡量贫困状态,已成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主流方向。
一、测度方法
目前,构造多维贫困指数多采用ALkire&Foster(2001)提出的“双临界值”方法,其关键在于维度的选择以及各个维度的权重确定,然后根据单个维度上的临界值识别在该维度上是否处于贫困状态,再根据多维度贫困的临界值确定某个个体是否处于多维贫困状态。
假定Wj代表第j个维度的权重,Xij表明第i个个体在第j个维度上的福利状况,Zj为第j个维度的贫困线,如果个体i在维度j上处于贫困状态,则赋值为1,贫困识别矩阵C中的代表性元素Cij=1,否则为0。同时,令个体i的多维贫困加权得分为Ci=CijWj,d为总维度数,k为多维贫困临界值,若Ci≥k,则该个体处于多维贫困状态,多维贫困向量识别矩阵Q中的代表性元素qi=1,否则为0。贫困剖夺指数等于穷人被剖夺的总份额除以穷人可能面对的剖夺的最大数量。A=C(k)/qd,其中q=qi,n为样本量,其中C(k)=qi×Ci;贫困发生率H=qi/n,修正后的贫困发生率=H*A。
具体而言,“双临界值”法测度个体多维贫困状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每个维度内识别贫困人群,这依赖于贫困标准线的选取;其次是识别多维度贫困人群,其中包括单指标贫困识别和加权的多指标贫困状态识别;再是计算多维贫困发生率或是修正的贫困发生率;最后是多维贫困指数的分解,可以是维度的分解也可以是地区的分解,其目的在于分析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8~2012以及2014年的数据来自CFP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测度我国残疾人贫困状况。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提供数据基础。CFPS重点关注中国居民的经济与非经济福利,以及包括经济活动、教育成果、家庭关系与家庭动态、人口迁移、健康等在内的诸多研究主题。其中,农村残疾人贫困广度利用贫困发生率H进行描述,计算公式为:H=Q/N。其中H表示贫困发生率,Q表示收入水平低于贫困线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总人口数,将贫困发生率定义为农村残疾人家庭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在农村残疾总人口中的比例。
本文将研究对象固定在农村18岁及以上的残疾人,并将家户问卷与成人问卷进行合并。再运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之后发现农村18岁及以上的个体共26408人,其中包含25812个不属于已有省份分类的人口,地区分类中西部省份共164人,中部省份共309人,东部省份共123人。
结合相关学者对多维贫困的研究并参考他们对权重的确定,以及对CFPS2014年已有数据的研究观察,本文共选取四个层次,六个维度的指标,见表1所示。endprint
考虑到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对收入的重视以及长期以来都将收入或是支出作为研究贫困的唯一维度,本文也将收入纳入多维贫困指数的指标之一,又因为CFPS2014年的数据已具有人均家庭年收入(以2010为基准),故可以将人均年收入低于农村国定贫困线标准(2014年为2300元,以2010为基准)的样本赋值为1;以成人识字率来表现教育,是参照世界银行“人类贫困指数”,其知识层面的指标就是成人文盲率,将家中所有18岁及以上的成人均为文盲或半文盲的样本赋值为1;医疗健康层面,若家中存在一人没有购买任何一种医疗保险,则该指标赋值为1;卫生设施层面,将家中既没有室内冲水厕所又没有室外冲水厕所的样本赋值为1;至于六种住房困难,根据2014年已有数据分别为12岁以上的子女与父母同住一室,老少三代同住一室,12岁以上异性子女同住一室,床铺白天折叠、晚上使用,不得已长期在客厅睡眠的,以及其他困难情况,只要样本具有六种困难中一种即赋值为1。
從现在研究多维贫困指数构造的文献来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已是关注重点。目前研究者区分了三类明确权重的方法: 一是数据推动(data-driven),二是规范的(Normative),三是混合的方法。其中,数据推动有频率、统计方法等,规范的方法有取等权重、专家意见、基于价格等。规范的方法中研究者通常使用的是取等权重(例如联合国的人类贫困指数),王小林和阿尔克一文对中国多维贫困的测算也是取等权重。本文也将采用取等权重的方法,即人均家庭纯收入、成人识字率、医疗保险、生活用电、卫生设施以及住房条件六个指标的权重均为1/6。
三、实证结果分析
表2计算了2014年我国农村残疾人的单维贫困发生率,即在此指标上赋值为1的家户占所有农村残疾家户的比例。2014我国农村残疾人单维贫困最突出的指标为住房条件、卫生设施、医疗保险以及人均家庭纯收入。在22678个满足本文残疾定义的农村残疾成人中,有32%左右的家庭存在至少六种住房困难中一种。同样32%左右的家户既没有室内也没有室外冲水厕所。另一个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指标是医疗保险,结果显示超过7%的家户中,有至少一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相对于收入层次的贫困发生率,这三个指标的贫困发生率更加显著,只有成人识字率、生活用电这两个维度的贫困发生率小于收入的贫困发生率。由此,可以说明单纯从收入角度反映我国农村残疾人的贫困状态不能反映残疾人群体贫困状态,我们需要从教育就业、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等方面考察其贫困状态。
利用CFPS2014年的数据,根据前述多维贫困的测量方法,得到中国农村残疾人的多维贫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本文计算的多维贫困指数为修正后的多维贫困指数,原有的多维贫困指数H=q/n(q为识别为多维贫困的家户数,n为总计样本家户数),这个方法被称为FGT方法。FGT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缺点是对穷困的分布和剥夺的深度不敏感,ALkire等在2008年提出了修正后的多维贫困指数概念,其具体计算公式为:修正后的多维贫困指数=贫困剥夺份额×贫困发生率。
计算结果同时表明,残疾贫困六个维度存在任一维度的贫困发生率为77%。我国农村残疾人修正后的多维贫困指数约为0.0251,贫困剖夺份额约为0.0326;六个维度中任意两个维度贫困的发生率为11.6%,多维贫困指数约为0.0103,贫困剖夺份额约为0.0888;六个维度中任意三个维度贫困的发生率为1.4%,修正后的多维贫困指数约为0.0012,贫困剖夺份额为0.0849;任意四个维度贫困的发生率为0.1%,修正后的多维贫困指数约为0.0001,贫困剖夺指数为0.1111。同时表明,当K=1和K=2时贫困发生率下降明显。当k取值越来越大时,贫困发生率越来越小,多维贫困指数也在减小,贫困剥夺份额却呈现收敛性波动特征。
四、结论
本文根据Alkire和Foster提出的“双临界值法”,利用CFPS数据,从三个层面六个指标维度估计了我国农村残疾人2014年的多维贫困状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的多维贫困情况对比一维人均家庭纯收入贫困状况要更严峻。单维贫困指标中住房条件、卫生设施、医疗保险三个指标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收入层面的贫困发生率,而且超过32%的农村残疾家户存在一种或几种本文定义的六种住房困难;超过32%的家户既没有室内冲水厕所又没有室外冲水厕所,卫生条件不容乐观。同时,研究表明,医疗保险普及度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结果显示超过7%的家户中,至少一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另外多维贫困的估计结果表明,约11.6%的家户处于六个维度中任意两个维度的贫困状态。
参考文献:
[1] 郭熙保.论贫困的概念的内涵.山东社会科学,200(12)
[2] 陈功,高菲菲.中国农村残疾人贫困状况分析.残疾人研究,2013(1)
[3] 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下转第13页)(上接第10页)标.社会学研究,1997(3)
[4] 王建军,刘诚,李哲.全国农村贫困残疾人状况分析与精准扶贫对策.残疾人研究,2015(2)
[5] 杨立雄.关于农村残疾人反贫困问题的再思考.残疾人研究,2015(2)
[6] 廖娟.残疾与贫困:基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测量的研究.人口与发展,2015(1)
[7] 王琦,赖德胜,石丹浙.寻计残疾人家庭脱贫与小康建设——给予中残联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2)
[8] 黄承伟,王小林,徐林萍.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农业技术经济,2010(8)
[9] 邹薇,方迎风.怎样测度贫困:从单维到多维.国外社会科学,2012(2)
(作者单位:陈桥,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总部 广东广州 510000;李思怡,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责编:贾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