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庄与《阳岐杂事诗五十首》

2018-03-08 03:34由亚萍
武夷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福州

由亚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育部,福建 福州 350199)

叶大庄是福州叶氏家族叶观国后人,祀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的第二人。陈世镕《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将叶大庄与郑孝胥、陈宝琛等两位杰出的闽派诗人的领袖合称为“外台三妙”。近人陈乃乾辑录《清词名家》收入叶大庄的《小玲珑阁词》。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选诗歌22首。他也是著名的藏书家,《福建图书馆事业志》记载闽县叶观国及其后人世代藏书,累计达十数万卷,至叶大庄再次发展到高峰,达五万卷之多。近代目录学家、藏书家、诗学名家汪辟疆认为宋诗派的成员主要有:闽赣派近代诗家,以闽县陈宝琛、郑孝胥、陈衍、义宁陈三立为领袖,而沈瑜庆、张元奇、李宣龚、叶大庄……羽翼之。[1]叶大庄作为同光体闽派的早期倡导者,论及者很少,实际上当时诗名颇显。陈衍《知稼轩诗叙》云:吾乡人之常为诗者,余识叶损轩(大庄)最先,次苏戡(郑孝胥),次弢庵(陈宝琛)……[2]他推举带动了一批闽派中坚作家,使闽地学宋之风形成。本文从叶大庄的《阳岐杂事诗五十首》入手,对诗人以及在闽地风物题材上的书写背景、艺术思想价值等试作论述,以期进一步展开对叶大庄的深入研究。

一、叶大庄生平述略

叶大庄(1844-1898)字临恭,号损轩,又号逊父。闽县阳岐乡(今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下岐村)人,诗人、藏书家。官场25载,与陈书、陈衍、陈宝琛、严复、郑孝胥等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学者、文人结为莫逆,相互唱和。这些诗人代表清末福州诗歌的创作成就,为福州地方文化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靖江县志》记载,叶大庄父亲叶滋森三任靖江知县,前后共十年。21岁随父亲至靖江,次年,大庄与父亲好友谢章铤会面,互赠诗歌。谢章铤看中大庄才学,夸他是“矫如云中鹤”“大业与子托”,并告诫说“聪明当内敛”。大庄易字为损轩。同治十二年(1873年)参加乡试,中举,援例内阁中书,改靖江(今江苏靖江县)知县。诗名已经显现。陈衍《石遗室诗话》记载:损轩少负才名,与芸敏并以院试,《会昌一品制集序赋》,风檐寸晷,下笔二三千言,为济宁孙莱山学使所赏识。[2]同治末年(1874年)陈书与叶大庄等在闽结社倡导学厉鹗等人清幽刻削之词,即倡导学宋。

1876年开始进行扶乩活动,以此进行诗文唱和。1877年陈书、叶损轩等为降神之戏,夜夜净几明灯,唱和于沙盘木筏间。[3]据许地山研究,近代扶乩可以追溯至唐代的迎紫姑神。文人参与扶乩起源于两宋,在明清科举时代最为流行,几乎每府、每县里都有乩坛。扶乩的目的除了问功名、生死、国事、医药等外,道德劝善亦是其重要目的。[4]扶乩的地点可以是庙宇,也可以是家中。1877年9月,陈绣莹、叶大庄离京回乡。两年之扶乱之戏作罢。1880年改官江南。[5]

1884年因丁父忧给假在乡,在风景秀丽,藏书丰富的玉屏山庄度过了三年时光。在他丁忧期间,末代帝师陈宝琛1885年被黜归里,“戢影林壑,系心君国,荩抱伟略,郁而不舒……遂假吟咏自遣。”[6]叶大庄常与陈宝琛、龚易图、陈书、郑孝胥等频繁酬唱。1885年正月,聚大庄精舍做诗钟。在家居的这一时期,他开始《礼仪》《礼记》经学研究。《石遗室诗话》记载:“时吾闽方与马江之败,损轩方读礼。”[2]

1887年秋再度从政为官。首先在上海担任司法官一类的官。1889年任己丑科江南乡试同考官。1890年7月,陈衍在上海与大庄交往,此时研究训诂学。《石遗室诗话》记载:“叶损轩为江南牧令,喜言考据,要余赠诗。”[2]诗风也发生改变。在任期间(1893年秋),严复回福建参加癸巳乡试(候官严先生年谱)与本乡“玉屏山庄”庄主叶大庄结伴返乡。

1894年入张之洞幕府,幕府时期,交游更广,诗名更著。这个时期的诗文酬唱活动频繁,加强了与宋诗派诗人之间的联系。沈瑜庆《涛园集》记载:“甲午,南皮移督两江,与嘉应黄公度、钱塘袁爽秋,同乡陈冯庵、叶损轩、林晚翠诸君唱和,亦未尝一日废诗也。”大庄和当时诗人、外交家、政治家黄遵宪也来往唱和。《偕叶损轩大庄夜谈》曰:“频岁华胥睡未酣,又扶残醉到江南。更无旧雨谁堪语?欲访名山奈未谙。花尚含苞春过半,月刚留影夜初三。丁当檐铁君休问,抽得闲身且絮谭。”[7]黄遵宪对大庄以老朋友相称,两人在屋檐下的铃铛摇曳中,闲来无事慢慢交谈。“1895年2月28日,寒食日,与沈瑜庆、陈谅山、叶大庄、梁鼎芬同游江宁莫愁湖。”[7]1896年1月张之洞委托在上海设立升科局,不久,任湖广总督。大庄退出幕府。光绪二十二年八月(1896年10月),黄遵宪在《致汪康年梁启超函》曰:“叶损轩因何失官,幸详言之。”[7]叶大庄失去官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任邳州知州。邳州常有水灾,大庄及时赈济,日理万机,所谓”冬抚贫户,春办工赈”,使受灾的六社十三营,消除了饥饿,修复了家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庄亲自解运赈济物资于猫儿窝,身先士卒,冒雪渡河,自此积劳成疾,不久逝世,年54岁。

叶大庄是廉吏,是诗人,时刻关心国家命运。曾捐款资助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对陈季同与陈寿彭在上海创办《求是报》也是十分关注。或许是因为对政治的兴趣超过文学,或许是因为作为知县社会地位低,或许是因为居福州南郊阳岐远离文化中心,一直以来诗名不显。陈衍评:“蠖屈微官以终。”[2]

二、《阳岐杂事诗五十首》写作成因

叶大庄著作等身,除礼学、校勘学著作、碑刻资料,诗歌有 《写经斋初稿》《写经斋续稿》(清光绪刻本)。《写经斋续稿》共三部分内容:《淞水集》《阳岐杂事五十首》《峄阳集》后附有《小玲珑阁词》。《淞水集》序言曰:“余编诗断自癸巳以前为初稿,已刻四卷。”可见,《续稿》为光绪癸巳年(1893年)以后所作。《淞水集》124首,写了淞水三年(1894-1896年)往来于吴淞江上的日子;《峄阳集》100首,写1897年任职所在地邳县情景及思归之情。《写经斋初稿》和《写经斋续稿》中的《淞水集》《峄阳集》《小玲珑阁词》均有自序,应为生前自订。《阳岐杂事诗五十首》没有自序,应该是经后人整理而成,是1896年初退出幕府,至1897年出任邳州(今江苏邳县)知州前的作品。

对家乡的热爱是写作的直接诱因。叶大庄家乡阳岐,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陈衍《石遗室诗话》云:

溪山寒碧,树石幽秀,稻田外缭以江橘,间以桃、李、荔支、橄榄、龙眼之属。外临大江,中贯大小二溪。大溪通以二桥,宋时所造;小溪潮落,度以石矼,潮长唤舟而渡,则六分洲也,弥望皆橘,无他物;溪水滟滟时,极似杭州、西溪。二桥左右则有玉屏山、李家山、楞岩诸邱壑,嶔崎历落,如行光福、邓尉、卢邱山塘间。[2]

桥栏上“午桥古迹”石刻,为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手笔。阳岐有纪念抗元英雄陈文龙的庙宇“尚书祖庙”,也是大庄好友严复的故乡。居所依玉屏山丘而建,故名玉屏山庄。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大院内有花园、假山,风景秀丽,环境清幽。 “玉屏山庄者,叶陨轩(大庄)之父作宰江南,买玉屏山,以万金卜筑焉。池馆幽致。有陶江书屋、归来草堂、偕寒堂、写经斋、玲珑阁诸胜。”[2]现尚见厅堂两边对联:畏友重师门德望日星为一代文学之祖 循臣精吏治恩威雨露斯千秋乡贤有福。文学之祖、循臣应该指的是叶大庄。

《阳岐杂事五十首》最后一首自注云:净名社①笔录二十年来得诗不下千首,传颂殆遍。含真归山社事歇矣。弢庵、俶玉皆社中人也。记载了好友含真(龚易图)、俶玉(陈书)、芸敏(陈琇莹)、弢庵(陈宝琛)、苏戡(郑孝胥)在阳岐的往来。他们擅长采用散文化的直叙手法,真实展现所游名山大湖、小丘细河。如位于福州的东部桑溪(发源于福州北岭山脉青鹅山,是闽江的支流),金山寺、西溪、玉屏山庄等是他们喜欢吟咏的地方,荔枝、龙眼、柑橘等是他们喜欢吟咏的物产,以期达到“诗文互证”。陈衍论诗最喜谈风光景物,其诗也多为闲居游览之作,以其自言而证之:“自古诗人,足迹所至,往往穷荒绝域,山川因而生色,更千百年,成为胜迹,表著不衰。”[2]不少咏闽诗作,更是不乏对家乡风貌的描绘与赞美。“近人诗句工于写景者,亦复不可多得,惟苏堪最多。”[2]可见郑孝胥对风物书写的钟爱。1893年叶大庄归,和严复结伴回闽同住玉屏山庄。为此行,叶大庄专门写了一首五言诗:“村人迎归船,书筐两奴运。晚潮风又热,到门廿里近。荔枝惜已迟,龙眼啖不尽。蛤田蛋屋间,浪花绿接畛。数千桔柚林,园翁半族亲。望衡是茅齐,鱼饭过勿哂……”写出了故乡阳岐鱼果之乡的风情。可见,诗友对闽地风物书写爱好影响了他。

家庭文学创作熏陶,拥有平和求实的家学渊源。福州叶氏家族被誉为“世翰林”的诗书之家,“累代甲科”“五子登科”“六子登科”的美名被时人传为美谈。叶大庄作为叶观国的耳孙深受其影响。梁章钜《试律丛话》云:“叶毅庵詹事观国《绿筠书屋》古近体诗温柔敦厚,为诗学正宗。”[8]其诗风平和典雅,清新细腻。体裁上尝试竹枝词的形式;形式上多组诗,以更多地拓展诗歌的表现容量;诗注广泛应用,有交代写作背景、人物出处等功用,拓展诗歌的表现范围,也有利于读者理解。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把叶观国作为康熙乾隆年间闽籍诗人创作风土杂咏诗的突出人物。[9]叶观国《榕城杂咏一百首》是描绘福州史事风土的长篇组诗,影响较大。《杂咏》吟咏福州名胜古迹,融合福州风景中的历史文化;吟咏福州独特风俗、生产习俗、民间技艺;还有一系列专门吟诵闽地诗人诗作或传闻佚事的诗歌。诗后附有注解。叶大庄的《五十首》从内容到形式上受到启发。

三、《阳岐杂事诗五十首》对阳岐文化的意义

《阳岐杂事诗五十首》以竹枝词的形式描述家乡福州阳岐风物的组诗。组诗并非采诗的记游之作,而是有意为之,反映内容丰富,表达出对家乡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诗体为七言,每一首均有注解。诗歌题材主要主要围绕乡野民间久远流传并且传承的的风俗、传统、礼仪、敬神祭祖、生产方式以及物产,具有民俗文化史料性价值。

(一)保留家乡风景中的历史文化

阳岐地处闽江支流乌龙江北岸,风光绮丽。居家玉屏山庄青砖高墙幽深典雅,景致迷人。诗歌赞颂春天美景、花事。“三十里湾花里垞,家家春酒约吾来”“满院籘花紫交白,夹江晴雪送扁舟”“陌上相逢雄蛱蝶,菜花篱落醉春人”…… 春来鲜花盛开,蛱蝶翩飞。诗注说,当花开时候,大家相约赏花,不敢出远门,唯恐错过花期,赏花是春天要事。其中,有一首诗自己认为最佳,以后有修闽本事,诗者当采他的这首诗:

远山含黛写新妆,织竹秾花牡蛎墙。别有春江人绝代,青裙不袜足如霜。

山光美景,和着翘楚装饰。起笔写远景,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织竹、秾花、壮蛎墙,俨然是艺术品的组合。第四十首,写玉屏水木极胜,藏书家龚易图感叹“万金难易一房山”,可大庄不舍得,只好作里垞松岗图赠与他。 “女郎劝客竹歧住,爱忍春寒度一宵”说的是龚易图、陈书约玉屏看花情景。“半林鸭脚秋灯馆,苦说移家爱次村”记叙藏书家陈琇莹为家人寻找避兵场所,看到这里鸭脚半林卧与地上,连称此屋甚佳。

诗歌将美丽自然风光与优雅人文活动相辅相成,构成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描写风光不满足于对自然的单纯描摩,有意识地揉进了大自然背景上的人文文化。

(二)展现家乡多样化的节日文化习俗

《阳岐杂事五十首》从标题看,以记叙为主。记录了当地风俗,展示阳岐独特风情。记录风俗大体以时间为顺序,根据季节的变化,主要从风俗物产两个方面用一半的篇幅(前二十五首)详细描绘。 首先描绘元宵节的风俗文化:

双烧红烛影堂寒,柏火椒香献岁盘,元夜亦如除夜例,燔柴家祭祝平安。

自注:相传,明季,是日,倭退,举火相庆。闽地元宵风俗各地有不同,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开始到正月十三日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这首诗叙写除夕夜和元宵夜有烧柴的习俗,元宵夜柴则更多,堆与江上。 可以说是对元宵节风俗的补充完善。第二首写各家各户张迎神,“火树新桥接旧桥”的壮景;第三首上岐村尚书庙②,上元灯时西南百余村竞相牲礼,弥日不散。第四首记录闺秀祈嗣的风俗,所谓 “新婚愿祈得男花”,《藤山志》说:是日,女子出嫁多年未生产者,多有入庙求嗣。祷祝毕,向神前花瓶内采一枝鲜花,谓之“请花”。第五首新婚拜年,元宵节给新嫁女买灯相送。闽语“灯”为“丁”,取添丁之意。后来,相传婚后已有男孩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与清明节是作为中国人祖先崇拜的重要体现,是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通过点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这一天是佛教盂兰盆会的日子,也是为亡灵超度。第二十五首“招魂薜荔鬼呼明。盂兰会散月将落,人满河桥放水灯”说的就是这一情景,“薜荔者,饿鬼名也。”第二十六首记录南通瓜山与尚书庙最热闹的水路道场活动:

度人佛国有慈航,水陆香花作道场。 夜夜灯山观鬼趣,阎罗天子坐堂皇。

这是大家一起集资作的法场,“夜夜灯山”是指七天的法场活动。诗歌对佛教中盛大且隆重的法会从坛场布置及摆设(奉供上堂的是香花、灯)生动描述。

关于端午节,诗人除描绘龙舟竞渡外,记叙渔人趁着潮水归去的情景。所谓“渔人爱趁龙船社,终岁离家五日归”。江上渔人终年在江上布网,端午五日一定要回家。

(三)丰富多样的饮食民俗

诗歌叙写闽地风俗,保留了清末福州鲜活的生活画面。第十五首记叙三月十五日为神降③,户户竞献鲚鱼,同声呼鲚鱼的事情。相传宋林坰为陶江社公,喜食鲚鱼,俗称水路尊王。每年梅雨季节,巷子溪涨,江上数十村苦于水患,村民撑船买菜,三四日之后才会退去。

阳岐的丰饶物产,也是按照物产的成熟季节按序来写。首先是是荔枝的独特栽培方式“吾家不用培泥法,一树浇肥一斛盐”。荔枝不用培泥土,亦无需聚粪,挖土成坑浇盐数十斤。其次说龙眼、橄榄,是村上的主要作物。诗注曰:“江上七八翁审视便知一树得子多少,估值无讹。”然后是种植最广“第一乡人是木奴”的柑橘。这里是拟人的方法,柑橘犹如供驱使聚财的奴仆。第三十四首深情表达对南邻朱老的感激和怀念“南邻花好载轻舠”人虽已去,但是黄皮果极佳。

海产品螺、牡蛎都是他的最爱,诗歌描写辣螺用红糟腌,是众多的海产品无法比拟的。尤其是第二十三首:

万钱何苦门豪奢,牡蛎连船晚到家。卖与消寒酒人局,大房留供水仙花。

福州冬季牡蛎丰富,展示福州渔业发达。将牡蛎剥壳堆上沙子,在盆中放上水仙点缀,更具生活情趣,亲切如在眼前。这些同时代其它诗人关注不够的题材,从这个角度来看有特定的民俗史料价值。

(四)体味历史传承文化

诗歌通过对乡贤的怀念以展现阳岐历史古迹。第二十七至三十一首分别陈述明朝陈巡按的著作《龙安遗草》和故居所在地;建于顺治元年的陈家祠堂;宋时的陈亿翁和不知何朝代的詹丞相。第三十三首以饱满的热情赞颂乡贤黄干:

勉斋受业晦庵门,二十余传子姓存。礼失不如去求野,葫芦尾有老人村。

理学大儒黄干受业朱熹。④数代高寿皆九十,二十余代,能读朱子家礼。随着时代变迁,礼教文化渐渐流逝,依然保留着的就是葫芦屋的老人村。

第三十八首注解曰:“蒋丈芷屿馆余家最久,‘小玲珑阁’所藏秘本皆手录。”作为藏书家叶大庄,表达对书友的感激怀念。叶大庄明清抄本100余种得之于藏书家陈琇莹,这里的蒋丈芷屿馆指的是蒋思源(号芷屿)“小玲珑阁”藏书,他家中所藏秘册较多。叶大庄《写经斋续稿》载:卒后其书大多归叶大庄所得。叶氏家藏中宋刊本《汉书》即得之于蒋氏。同时,叶大庄热情赞美家乡技艺人:

少年结契爱牛医,椓犬阉鸡术更奇。谁篡阳岐方技传,引藤接树与专技。

自注云:“老来不能如韩柳为圬者王承福,种树郭橐驼作传,以诗寄感慨而已。”大庄把家乡技艺之人比作韩愈笔下的王承福和柳宗元笔下郭橐驼,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许多独特的优点。《五十首》记载了家乡的人文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播。

《阳岐杂事五十首》艺术上,清丽而通俗,切近日常生活,呈现世俗化情趣。其实诗歌的注解也是一篇风土小记。书写审美细腻,重“情”重“美”,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展示了诗人对家乡书写的独特视角。是对福州阳岐风物的诗文书写,展现了文化意义上的阳岐。它是对家乡的记忆,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提供了生动资料,可作为方志、民俗学等人文研究的史料。也一定程度上提升阳岐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地位。

注释:

① 指诗钟会。康乾间诗人吴中七子之一吴企晋先生,号泰来,与人唱和,自称净名道人。

② 明初,朝廷下令 “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陈庙十余座,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阳岐尚书庙时间最早被称作“尚书祖庙”。重修时叶大庄善捐。

③ 降神:迎神。在中国民间是一种请求神灵降临己身并为问神人解疑解难的神秘仪式。

④ 理学大儒黄干,字直卿,号勉斋,南宋闽县,今福州郊区洪山镇东门村浦下人。

[1]汪辟疆.汪辟疆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29.

[2]陈衍.石遗室诗话[M].郑朝宗,石文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08,74,13,72,808,74,74,135,221.

[3]陈衍.陈石遗集(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950.

[4]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5]张旭.陈宝琛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65.

[6]刘纳,陈三立.沦趣楼诗集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228.

[7]陈铮.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黄遵宪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34,506,154.

[8]梁章钜.制艺丛话试律丛话[M].陈巨渊,校点.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624.

[9]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416-420.

猜你喜欢
福州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福州MOOLIS生活馆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也里:福州圆了我的创业梦
“畅”响福州
寻味福州
福州语歌曲唱作新人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