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题材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以《我从新疆来》为例

2018-03-08 03:14张晓梅
文化产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库尔班纪录片节奏

◎张晓梅

(塔里木大学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纪录片《我从新疆来》是新疆导演库尔班江·赛买提(以下简称库尔班江)于2016年拍摄完成并上映的影片。纪录片总共分为六集,主要以18个新疆人为拍摄对象,展现了新疆人在内地的生活现状。他们离开家乡新疆,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努力更拼搏,他们怀揣梦想,热爱生活,依靠知识和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享受社会福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奉献着自己的价值。

《我从新疆来》纪录片的原型来自于导演库尔班江于2014年发行的同名书籍《我从新疆来》。《我从新疆来》于2014年10月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发行仪式,前文化部部长王蒙、人大常委艾力更·依明巴海、摄影界的资深人士以及社会科学界的教授等均到场参加。作者库尔班江表示要把这本书拍成一部纪录片。2015年5月该片正式开拍,2016年6月正式上映。

一、明确主题的板块化

钟大年先生在《纪录片创作论纲》中写道:“无论谁拍一部片子,都是有目的的,总是要说明点什么,或者是为了介绍一件事,或者是为了宣传一种思想,或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绪和感受。”由此可见,纪录片都是强调主题的,一个事情发生时,往往涉及不同的人物,包含着不同的人物关系、人事关系,从而构成了许多不同的主题[1]。

在《我从新疆来》这部纪录片中,导演库尔班江把影片分为六集,每一集是一个主题,六个主题讲述了新疆人的普通生活,总结起来分别是梦想、家庭、事业、爱情、奋斗、光环。每一个主题下都是三个人物,三个故事。

第一集中渴望飞上天空的阿布来提·买买提,轻而易举就实现了从小地方到大城市的“飞跃”式发展,但是却发现,自己走的道路与当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他说:“人只能活到两万多天,我总得为自己选择一次。”只要你愿意,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放弃一切,从头再来,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飞上了天空,做了一名滑翔伞教练员。还有渴望赢得世界冠军的职业拳击手;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用镜头去倾听大自然的荒野新疆志愿者发起人丫丫,看似三个不同的故事,但他们都有共同点:对梦想的热爱不分职业不分地域。

同样,在第四集中,感情之路十分波折的艾珂竹,独自身披婚纱回到故乡的谢雅,三次当伴娘,仍在等待自己爱情的玛丽娜·艾和麦提,三个性格各异的女性,三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导演将她们的故事安排在一起,在“爱情”这个大主题下讲述她们各自的故事,开篇点题,明确这一集的主题。而这种单一主题的板块化设计,在纪录片中更能深化观众的印象,简单易懂,不用在观看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更易于传播。

二、点到为止的叙事技巧

埃德加·E·威利斯在《电视脚本创作》一书中说到纪录片通常有四个目的: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人们相信并接受一种思想或采取一种态度、加强一种已存在的态度或观点、促使观众采取一个特别行动[2]。不论生活在哪个阶层的人都会遇到困难,而小人物更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在库尔班江记录的人中,不乏生活举步维艰的人,父亲面对患病在床的儿子;女儿面临父亲的去世,生活的担子一次一次重重压来的时候,谁都不曾放弃。把人物艰辛的生活淋漓尽致地记录下来,不加一句褒贬的语言,交给观众去感同身受。这种点到为止的叙事技巧,可以让人更容易理解纪录片所传达 的内容。

63岁的艾力克·阿布都热依木,从小就对天安门有着无限的向往。第一次去北京,用了一周的时间详尽参观天安门,等到第二次再去北京,而这一次一待就是30年。唯一的儿子在1997年得了重病卧病在床。用新疆特色美食“羊肉串”,将一家人的命运紧紧串在一起。生活的重担有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听到床上的儿子吃力地叫出那声“爸爸”,所有的辛苦都不值一提。再艰难的岁月,有了亲情的沐浴,都变得温暖可期。

热爱跳舞的茹仙古丽·艾力,在父母的支持下一直学习舞蹈,曾通过选拔获得到北京参加演出的机会,那次之后,一个梦想的种子就深深地埋在了她的心里——留在北京。父亲不幸病逝的消息传来,作为家里长女的她,除了承受至亲逝去的痛苦之外,肩上也必须扛起养家糊口的担子。无论追逐梦想的路途有多少坎坷,都不会让她轻言放弃,因为家人给予的那份爱,始终温暖的陪伴着她,让她更勇敢地去追逐梦想。

三、节奏安排的常理化

纪录片编得好看不好看,关键在于节奏的把握是否恰当。纪录片的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指纪录片的叙述节奏,由内容结构、情节冲突、人物情感变化等因素所决定。而在处理纪录片内部节奏时,主要是把握好悬念的设置及其兴奋点的安排。通过悬念,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调起观众的收视欲望[3]。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说:“所谓影片节奏,并不是指各个镜头放映的比例,而是指每个镜头的延续时间适用于该镜头所能引起并使观众感到满意的那种注意力的紧张程度。”因此,影片在处理节奏时,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即站在观众角度来处理节奏。

第三集讲述了在浙江创办英语教育机构的卡哈尔·拜西尔,从课堂到教育理念、创业时期、生活状态,再到经营企业和教书育人,最后介绍团队。介绍在深圳经营手机店的张志强时,则是从求助到经营手机店、萧条转行、放眼国外的顺序去展开,按照一个人的打拼历程推开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启示

在新疆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为了不同文化的人群更容易接受影片所传输的文化信息,以新疆为题材的纪录片在创作方面应该注重对于影片的规划,用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影片呈现。

首先,在人物选择方面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紧扣影片,呈现给观众一个划分明显的主题,使得观众能轻而易举地明白影片所想要讲述的内容。

其次,在进行人物讲述的过程中,多用记录的方式,而不是直白的讲述。讲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也好,欢愉也罢,把真实的情况展现给观众,人物内心的感情留给观众去感受,不要进行价值观的强加,否则易引起观众的反感。

最后,在讲述人物历程的过程中,注意好节奏的把控,尤其是内部节奏的把握。应该在影片的开头就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再通过适当地设置悬念,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影片中,最后点明主题。通过把控节奏,让观众全心投入纪录片中,用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了解纪录片所传达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猜你喜欢
库尔班纪录片节奏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YOUNG·节奏
毛泽东与库尔班,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千古佳话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