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珊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重庆 401331)
从《汉书》的记载不难看出,曾在西汉之初,四川、重庆地区以苎麻为原料的“蜀布”就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宋元以后,由于棉布生产在中原的普及,苎麻织物由通用面料变为夏季专属面料,夏布由此得名。”[1]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兵祸连连,人口大幅度锐减,种麻织布技术进入萧条时期。清康熙年间实行“招抚流民、移民四川”的政策 ,大量来自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的客家人涌入四川地区。客家人重回纺织业,引入麻编织的新技艺并加以创新改良,苎麻种植与夏布制作得以复兴。在四川地区曾流传一句民谣:“荣隆二昌出夏布”,足见四川隆昌与重庆荣昌地区曾经的辉煌[2]。
荣昌夏布的主要生产地在荣昌区盘龙镇一带,主要采用当地种植的苎麻为主要编织原料。由苎麻变为夏布要经过剥麻、绩纱、挽麻芋子、牵疏上浆、接线与上羊角、编织、漂白、整形等多个工艺。夏布未精加工前质地生硬、颜色微黄,称为本色布或生布,只能制作布袋等粗制品。若制作蚊帐、窗帘等制品,需进一步精制。经过精炼、漂白后的夏布布质柔软,整形上浆后使布面整齐美观,方可出售。
近年来,荣昌政府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重视,但荣昌夏布制作技艺在“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原则下,仍面临一些困境[3]。
费孝通曾指出:“文化自觉的强调并不是对文化变迁的否定,也不是对文化发展的否定,而是要求文化持有者能够对自己的文化价值有所认识。这些文化要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不应该抱有极端的原生态文化的幻想”[4]。首先,荣昌夏布制作技艺主要依靠口传亲授进行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编织夏布已不再能帮助传承人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便导致传承主体对本土技艺的不自信。其次,国家传承人认定制度较为模糊。在荣昌盘龙镇当地有大量原住民从小开始学习编织夏布,现今已熟练地掌握夏布制作技艺,但他们作为重要的传承主体,存在对自我身份认知不足及缺失传承责任感。
荣昌夏布编织工具落后,制作技艺仍停留在粗加工阶段,苎麻的软化问题尚未解决,导致产出的布匹简单粗糙,不能成为贴身衣物的原材料,因此,夏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尚未能充分发挥。从整个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是否需要掌握苎麻的软化技术,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解决,是荣昌夏布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反思的地方。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加夏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直接关系到荣昌夏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否可持续发展。
荣昌夏布自产生以来一直根植于荣昌盘龙镇区域内,凝聚了原住民的深厚情感,极具地方风俗特色,符合旅游礼品对地域性与情感性的要求。在重庆,目前有嘉华、感懒树、壹秋棠三家文创企业,生产以夏布为主要元素的旅游礼品。这三家企业对夏布进行加工之前,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出口,但经过上述企业的包装设计之后,夏布却也只能以高昂的价格陈列在橱窗中为人们欣赏,难以体现产品的附加值,导致无法融入当地文化产业链中与旅游业其他发展产业相结合。
徐赣丽提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记录和隔离的方法不能有效的保护,应该引进旅游市场机制来加以保护”[5]。此观点明确指出可以对非遗做适当的遗产旅游开发。世界旅游组织(UNWTO)对“遗产旅游”的界定是“深度接触其他国家或地区自然景观、人类遗产、艺术、哲学以及习俗等方面的旅游”[6]。倘若文化遗产旅游成为荣昌夏布的传承途径之一,就需要打造多元化的文化遗产旅游地。
文化旅游视野下夏布制作技艺进行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夏布文化,认识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存在意义。让更多的传承人投入到夏布制作技艺的保护中,这不仅需要政府支持与经济上的投入,还“需要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他们在付出后得到回报”,进而重塑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7]。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投入,投入基础资本来研制麻料的软化技术,向别国学习如何让夏布的质感变得更柔软。除此以外,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夏布传承人自己组建合作社,让他们自己掌握生产和销售的主动权。
为了进一步增加传承主体的收益,可以在夏布制作基地配套现代教育设计,促进研学旅游在当地的发展,让夏布制作基地成为织布中心的同时变为人文旅游地。让游客体验夏布的制作,既能满足游客的认知需求,又能提升游客对夏布文化的认识。
2008年,四川雅安的荥经黑砂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技艺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酒店业结合的成功案例。在该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希尔顿与凯宾斯基合作,成功取得了旅游者的青睐。以此为例,荣昌夏布同旅游酒店业相结合,可进一步融入现代生产与生活中。酒店客房部可以在装修上融入更多的传统元素,让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更直观的方式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中,既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了良好的宣传与保护,又让荣昌旅游更具特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研学旅游地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可以配套设计一个以荣昌夏布为对象的APP。首先,设计APP能帮助夏布文化传播与交流,成为传统文化向青年人传递的方式;其次,通过APP的使用能完成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沟通,加强夏布的保护与发展工作,由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夏布发展的动力之一,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让夏布融入到文化产业链中。
在文化旅游视野下,对荣昌夏布制作技艺进行保护与开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并不是对非遗自身的内涵进行过渡篡改,而是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的前提下,将“小我”积极融入国家文化体系之中,努力跟上新时代发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