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林云
(鄂尔多斯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 鄂尔多斯 01701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以及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中的一部分,如何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教育和宣传等工作,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博物馆需要思考的新问题。
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要有新担当,新担当就要有新作为,博物馆工作中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就是指博物馆和旅游融合,融合就是“1+1>2”。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在博物馆的具体工作中如何体现?以鄂尔多斯博物馆小讲解员培训的深度体验为例分析。
每当寒、暑假到来,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小讲解员培训班就开班了。鄂尔多斯博物馆新馆自2012年5月18日与观众见面以来,小讲解员培训班也随之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8年。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培训班越办越热闹,通过对适龄中小学时的知识结构、思想意识、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分析研究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不断推出更适合这些学员的课程。小讲解员培训班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每到假期临近,中、小学生争先恐后报名。
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小讲解员通过知识、礼仪、语言表达、参与实践和现场讲解等学习实践,成为一名小讲解员,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这是以博物馆展览为依托的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和旅游融合中的深度体验项目。所谓深度体验,就是指博物馆和旅游融合中,以公共文化服务为舞台,以博物馆展览、文物为道具,围绕着小讲解员所能接受和喜欢的内容,创造出小讲解员值得回忆的教育活动。
鄂尔多斯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舞台,小讲解员培训班以《鄂尔多斯古生物展》和《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为基础,深度体验者一般都是以中小学生为主。根据年龄、兴趣和各方面能力的不同,把小讲解员分为“古生物班”和“蒙古族历史文化班”两个培训班,开始为期10天的小讲解员培训班。古生物班的学员一般是小学三到五年级学生,学员普遍年龄偏小。课程设置也是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基础课程如:认识生僻字、记忆力训练等;较好接受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地层与化石、生命的起源、火山喷发、生物的进化等;特色课程如:模拟考古实践活动之类的动手课程;行为课程如:讲解语言、肢体语言、讲解礼仪等。此外,授课主要以互动为主,让小讲解员开口、动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感受另外一种学习方式。蒙古族历史文化班是以蒙古族历史文化展为基础,展览面积较大,且讲解词较长。学员一般是小学四、五年级以上或者对这方面特别感兴趣的孩子,比起古生物班,蒙古族历史文化班的小讲解员需要更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课程设置较复杂,对于历史、地理民族都由一定基础要求。课程设置有:蒙古族民风民俗如饮食文化、礼仪文化、草原游牧、蒙古包的制作和特点、马头琴演奏欣赏、成吉思汗的一生、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等;基础课程有:博物馆里的生僻字、讲解语言、讲解礼仪等;实践课程有:制作蒙古袍、制作蒙古族头饰、制作奶茶和蒙古象棋博弈等。同样在欢快轻松的课程中让小讲解员们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能力,渡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两个班的小讲解员学习完成后,结业考试就是让小讲解员正式成为博物馆讲解员,现场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成绩合格的小讲解员即可合格结业。
这就是小讲解员在博物馆的一次深度体验,而之所以说是深度体验,一是学习时间长,小讲解员要通过10天的学习完成课程;二是让小讲解员参与到博物馆工作中成为博物馆的一员,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三是小讲解员结业后,要经常回到博物馆参加节假日的讲解活动,并成为博物馆的小志愿者。
新时代,社会经济、旅游、教育、文化和医疗等各个行业都在尝试各种形式的体验。体验是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行为,是游客追求的一种服务,博物馆和旅游融合离不开体验。这就是博物馆以服务为舞台,以展览和文物为道具,围绕游客,创造出他们值得回忆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展厅和文物是有形的,而服务是无形的,创造出来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深度体验就是把小讲解员完全融入博物馆中,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一部分,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不仅是为期10天的培训和结业考试,每逢节假日,小讲解员们都会回到博物馆并在活动中发挥小志愿者作用,为其观众提供讲解服务。
这种深度体验必须建立在博物馆和文物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文化体验,否则这种体验对于文化传播并不会起到作用。博物馆和旅游融合还要面向广大观众,只有广大观众宣传的好口碑才是长久的、知名的文化品牌。
1971年,邓肯·卡梅隆(Duncan Cameron)之问:博物馆,神庙还是论坛(The Museum,A Temple or The Forum?)神庙就是高高在上而一个神秘地方,让人触不可及。论坛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的地方,对公众开放。就是问博物馆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随即引发众人思考,以及新博物馆学的开始。2009年,史蒂芬·康恩(Steven Conn)之问:博物馆是否还需要实物?(Do Museum Still Need Objects?),就是指文物,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但是从2000年之后,不断出现无实物展览。新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也随之兴起,诸如虚拟展览、互动游戏等一系列创新形式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是如何创新,博物馆离不开“物”,在“物”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物”就是文物,它承载至历史文化,就是博物馆本身。博物馆要面向广大观众、以展览和文物为基础,围绕这些基础和旅游相融合。
博物馆和旅游融合不是旅行社带着游客来博物馆逛一圈就能实现,这正是被人所诟病的一种做法。
如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小讲解员,帮助小讲解员融入博物馆之中,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参与者,又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小讲解员的“基本要求”和“享受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基本要求”就是了解博物馆知识、锻炼口才、胆量和表达能力等,而“享受需求”则是在获得这些基本要求的同时,享受愉快的、气氛活跃的、吸引人的、令人难忘的和可参与的过程。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书籍、电视和互联网等基础服务,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生活,转而寻求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从1997年电影《甲方乙方》中出现为客户提供体验服务的工作,到时隔16年后《私人定制》上映的大获成功,充分说明人们的体验意识在不断增强。
体验的需求在旅游行业体现的更突出,旅游不仅仅只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要体验当地的人文风俗。博物馆更是需要紧随时代步伐,为旅游者提供各式各样的文化体验。新时期,博物馆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就是要转变博物馆的角色定位,即让文物“活”起来。但是,文物怎么“活”起来?
“活”起来,就是让博物馆开发出更多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提供更多体验机会。可以让游客参与演出一台鄂尔多斯婚礼舞剧,而不仅仅坐在台下观看;让游客参与策展,而不是仅仅隔着玻璃,听着讲解逛一圈就走。小讲解员培训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而这样深度体验的方式在博物馆教育方面还有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博物馆探秘、博物馆游学研学、博物馆专线游和博物联盟内的联合教育等。博物馆文创产业方面,不应局限于文创产品的开发,因为文创是一个内容和范围很大的创作空间。录制一个游客参与的“微电影”,自己带回家比在博物馆留几张照片,录几个小视频更有纪念意义,这个电影游客可以是导演或演员或制片人等任何角色,一方面能让游客感受深度体验的愉悦,另一方面游客在文化传播方面做了一个传播者的工作。游客自己设计的一个纪念品并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选择一件文物,根据这件文物自己设计一件纪念品或生活用品,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留作纪念品或送给别人的礼物,这是自己参与的、记忆深刻的、是独一无二的。博物馆作为地区或某一种文化的名片,比如到北京一定要去长城、故宫。台湾垦丁海洋的夜宿活动是热门旅游项目。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到了哪个地方再去哪个博物馆,而是专门要去哪个博物馆才算到了那个地区或城市,博物馆有没有可以打出的品牌,有没有具有独特文化的品牌,在不断提高知名度的同时我们博物馆自然而然打出了响亮的品牌。虽然留住游客的时间当然是有限的,但是让游客离开博物馆后还是津津乐道。
博物馆所有服务内容都可以创新,都可以让游客深度体验,游客既是文化服务的享受者,又成为文化的传播者。5G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出现更多形式,更多人使用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直播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体验,这就为好的体验主动宣传,为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开辟更广的传播途径,效果要范围更好。
博物馆旅游是博物馆文化资源与旅游项目的有机融合,将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文化资源转换成各种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来参观游览、休闲娱乐的综合性旅游活动。
博物馆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其中一部分,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大众休闲旅游为背景,以产业观光旅游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要做好什么,要和旅游业结合深度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打造怎样的文化品牌才能吸引游客,即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深度文化体验。
文化和旅游融合就是解决旅游中“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去什么也不知道”的旅游普遍现象,相反,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应该实现文化宣传、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行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