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

2018-03-08 02:2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育

王 优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江苏 徐州 221004)

高校语文课堂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语文教师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体,因而他们的情感教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同时高校语文教师也面临着繁重的科研压力、晋升压力、生活压力等,这些压力导致多数教师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教育危机,如出现情感投入消极被动、情感表达干涩无力、情感调控延迟或无视等现象,从而影响了高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对高校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进行培养迫在眉睫。

1 概念界定

1.1 “情感”与“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emotional)这一概念,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是纯逻辑、纯理性的认知行为,而是包含着情感和意志等非逻辑和非理性因素在内的活生生的现实人的一种主体活动”[1]。早在17世纪时期,笛卡尔在所著的第一部论述情感的专著《情感论》中就从生理学角度来论证情感。18世纪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和《实用人类学》中证明,不能把情感归为理智过程,情感有其自己的特征[2]。19世纪、20世纪时,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开始出现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情感”进行解读与论述。在教育学领域,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与生成。

目前,关于情感教育的内涵认识呈现出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或方法,用情感这一教学手段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第二种是把情感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即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第三种是把情感作为教育的主体,即情感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目标与归宿。正如朱小蔓教授所说,“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3]在这三种层次中,第三种层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即情感教育是教育学领域中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情感教育能力的内涵

情感教育能力,是针对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而言的,指的是教师立足于培养与塑造完整的人,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因素,运用相关策略理智地处理并利用好师生间的各种情感关系的能力。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它更注重对情感的理解与表达。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文技能,更要通过文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强烈而又坚定的职业情感意识,既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更要关爱自己的学生;其次高校语文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既有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又有关于心理学、情感、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积淀;最后高校语文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情感调控技巧、策略以便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调控。

2 高校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现状

2.1 情感投入的消极被动

在当前高校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是普通高校中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既然是公共的必修课,可见其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情况是,语文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尤其在重技能、轻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越来越被“边缘化”。作为边缘化课程的教师,他们的外出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开设,也可以不开设,与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没有多大关系,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仅仅是修学分。不难想象,学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情感投入,学生乃至学校对课程的不重视也势必会导致教师对语文教育缺乏热情,从而引起教师对此课程情感投入的匮乏。

2.2 情感表达的干涩无力

良好的情感表达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思考和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较高的情感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师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迁移,从而大大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语文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的情感表达欠缺,生活积累较少,对大千世界不够敏感,对人类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体验较少。因此,上起课来没有生动性,只有干巴巴的概念和条条框框;没有审美的鉴赏,只有解剖性分析;只善于晓之以理,而不善于动之以情;过分冷静,不善于优雅地有节制地沉醉[4],长此以往,“情”自然是远离他们。虽然有的老师也想表达出情感,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生硬的煽情,过度夸大或故作冷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3 情感调控的延迟或无视

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域,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互交流碰撞的快慢、强弱、长短等,都离不开语文教师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只有当教师做到情感调控的适时与适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张弛有度,放收自如。但是,当前高校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情绪做出迅速反映并给出恰当合理的反馈,甚至有时会对学生的情感做出无视存在的处理,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3 高校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3.1 树立强烈的情感意识

一是要对职业保持强烈的热爱之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人充满情感地去做某件事时,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对所任教学科的挚爱甚至执着的情感,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提升就很难实现,也无法在教学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高校语文教师应对本专业保持强烈的热爱之情,即使大学语文课程是别人眼中的“边缘”学科,但在自己心中它却是独一无二的,是自己一直追求的理想与事业,只有把教师这一职业当作毕生的追求并保持稳定而又持久的热情时,教师才会对教育产生敬畏感和神圣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忠贞不渝,痴心不改,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5]。

二是要对学生保持浓厚的关爱之意。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爱的事业,爱是基础,爱是核心,爱是教育的力量和源泉。爱学生,才能用心教育学生,才能尽力助其成长。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并伴有经常性的情感沟通,他们很难理解为人师表的内在意义,也无法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所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6]

高校学生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时期,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强烈的好奇心,是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和破坏力的群体,也是最需要老师关注的群体。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应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来对待,要能读懂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借助于富有丰富情感内蕴的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适时引导、影响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面的价值观。

3.2 加强情感表达的训练

一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水平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语文教师要在自身专业领域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学术造诣。只有积淀了深厚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才能展现给学生体系完整而又有深度的专业知识,也只有积累了足够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思路与背景知识,才能让学生敬佩与推崇,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由喜欢老师本人到喜欢其所教学科。

二是要增加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体验,让老师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丰富真挚的情感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只有当教师积累了相关情感体验,才能在教学时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到每一位同学,帮助其打开封闭的情感之门,从而调动其情感体验。同时,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助于教师理解文本的内涵,进而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是要掌握并运用好情感性语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作品的朗读、文本的剖析还是情感的感受与体验,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外壳来实现,而缺乏情感的教学语言无论如何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情感现象的反映,是教师用来向学生讲授知识,激发学生感情、激情和情趣,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点拨心弦,启发学生心智,使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语言”[7]。因此,高校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很好地遣词造句,表情达意。

3.3 强调情感回应的积极性

一是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高校语文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关注与提高自身的情感调控能力,及时地感知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注意情感的传递效应。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顺应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更要提高语文能力,陶冶语文性情,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要广泛涉猎关于情感、情感教育的论文、著作,加强“情感”相关知识储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相比,高校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等人文性方面进行熏陶和感染。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应广泛阅读有关情感研究方面的论文、著作,掌握情感教育策略,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感官向学生传递情感,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氛围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语文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为先,作为情感教育的主体,高校语文教师将身负重任,以自身坚定的职业情感意识影响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来感化学生,促进其知识与情感的全面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1] 颜世元.情感认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4.

[2] 雅科布松.情感心理学[M].王玉琴,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3-5.

[3]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6.

[4] 李云霞.论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51.

[5] 马多秀.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40.

[6] 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 夏丏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1.

[7] 郑晓舜.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27.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