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研究

2018-03-08 02:27:5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学院

胡 华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广东 茂名 525000)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工匠精神”一词首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时隔一年后,李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2],工匠精神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学者们对于工匠精神相关议题如内涵外延阐释、历史意义、当代价值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也日益丰富。仔细梳理多数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学者们理解的工匠精神的共性特征在于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恪守职业道德,坚守产品质量。从这个角度审视工匠精神,它已远远超越技能技术的层次范畴,而具备了追求卓越精神的品质特征。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1 工匠精神培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逻辑阐释

工匠精神培育集中体现为行知合一的实践精神、乐于贡献的敬业精神、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精益求精的智造精神、追求至美的创新精神,是“凝结在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3]。这里不仅蕴含了“技”,也包含了“德”。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当前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度不够,尤其是“较少涉及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途径方面研究”[4]。对此,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工匠精神培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走出单纯进行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误区,引导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在此背景下,茂名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从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办学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努力造就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5]。

2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2.1 围绕“一个目标”

学院立足办学实际,以培养充分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契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两办”牵头,各机关处室及系部密切配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广泛参与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机制。

2.2 着力“两个注重”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了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明确要求。为此,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创新”的发展战略与“内涵提质式、多主体办学”的发展路径,既注重提升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又注重涵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二者之间紧密衔接,有机呼应。这里所倡导的技术技能是对高职院校“实用够用的技术技能”[6],人才培养目标质的提升。

2.3 秉承“三个结合”

2.3.1专业课程学习与精神价值引领相结合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在开展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精神价值引领为抓手,注重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更新和优化。如针对学生在顶岗实训、实习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意识缺乏、职业意识淡薄现象,通过就业创业典型案例分享、创业精英现身说法等方式,将工匠精神浸润到专业学习与实习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

2.3.2综合素质提升与教学资源整合相结合 通过建设和完善一批兼具学生实习、教师企业锻炼、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平台共享、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人才培养机制,组织行业能手、“双师”专家、企业经理人、优秀校友进校开展有关职业素养、企业氛围、岗位职责、诚信意识等内容的现场宣讲,提升师生职业素养,增强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2.3.3问题前置意识与项目统筹推进相结合 积极引导师生认知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其危害,按照“问题意识前置、项目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明确培育重点,既解决培育中出现的思想困惑,又处理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落实各部门、各系部职责任务,使职业精神培育有的放矢、务求实效。

2.4 强化“四种形态”

2.4.1营造浓厚育人氛围,构建学校以文化人新业态 在互联网时代,充分挖掘和运用网络云技术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服务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网络新媒体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使用方式、强大的辅助功能为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诸多条件。为此,学院积极推动思政教学改革。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情感诉求,把职业精神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与网络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挖掘践行工匠精神“专业、专注、专攻”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通过有效集成多媒体教学素材、网络教学课件及各种工具软件,形成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思政教师可以随时提取适合课堂需求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优化、筛选课程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下载、阅读、学习平台上有关工匠精神的纪录片、采访专题及教学微课、慕课等。学院通过促进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促进思政育人实践效果。

基于工匠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7]学院将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价值引领、行为养成等方面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特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归属。在价值引领方面,秉持“修德、强技、求实、创新”校训,确立“知识+技能+特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目标,树立“职业决定未来,技术创造辉煌”和“用脑指挥手”的高职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将其凝练成引领学校办学目标的价值诉求;在行为养成方面,学院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前沿动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积极把行业元素、企业家精神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技术技能积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职业能力竞赛。学院邀请企业行业领域的技能大师、技术能手来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宣讲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4.2聚焦内部质量建设,打造学校人才培养新生态 基于工匠精神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8],这对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指引作用。为此,学院围绕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优势,按照“做强、调困、推新”的专业建设思路,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厘清不同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构成要素,明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化学工程系开设的“化工分析”课程建设坚持与全国工业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和化学检验工岗位有机结合,探索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认识工匠精神在提升课程学习和专业应用能力中的引领作用;推行“以赛促改,以赛促教,课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分析检验技术能力为主线,将整个教学设计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工匠精神推进师资建设。“高职院校要以人生价值观、职业观和专业观培育为主线,以系统搭建工业文化教育平台为抓手,构建具有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教师队伍培养平台。”[9]为此,学院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敬业意识与敬业精神融入师资队伍建设中,以推进广东省“强师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育英培青工程、教师技能提升工程和教师管理创新改革工程,构建教师国内外访学、在职攻读学位和企业一线挂职锻炼等多元培养培训体系;建立专兼职教师信息库,加强高技能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培养本土化技能大师、双师能手,将工作价值观培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师队伍职业素养。

2.4.3深化产教学研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基于工匠精神推进协同合作。在响应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服务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策部署的背景下,学院成为茂名市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建单位,三方将在科技交流、平台建设、政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推动建筑业发展、城乡规划制度创新研究、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组建政产学研联盟、打造行业培训基地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联合富士康集团、蒂森伯虏克公司、广州仁源集团分别共建机器人应用实训室、电梯实训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富士康集团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蒂森伯虏克公司捐赠了价值20万元2套扶梯设备及配套配件,该公司首辆豪华型多功能培训车已进驻学院用作精准培训。

基于工匠精神实现融合发展。学院大力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规范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运行机制,引导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与德国蒂森电梯公司、富士康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全方位合作,推进凤凰卫视集团合作开办凤凰学院;与广州奔桥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推进学生培养、产品研发、项目孵化等层面的合作;创新订单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同成立蒂森电梯订单班、富士康订单班、深圳地铁订单班、茂化建校企合作班等60余个订单班。学院将职业意识、职业操守、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深深根植于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充分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4.4坚守需求导向,孕育服务区域发展新形态 基于工匠精神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工匠精神从根本上来讲体现为行为方式的选择问题。”[10]这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尤为重要。为此,学院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案、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其纳入学分管理,为开展“双创”教育提供顶层制度设计;通过建立创新实训室、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将研发内容纳入学生技能培训;与茂名高新区管委会合作,积极参与高新区圆梦园电子商务孵化园建设,打造茂名地区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人才集聚区,大学生小微企业孵化实践基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基于工匠精神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随着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发展步伐的加快,与其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更应积极挖掘工匠精神中蕴含的奉献服务精神,在服务形式、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主体层面进行积极探索。为此,学院紧扣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场地、设施、师资、网络及教育资源优势,“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将劳动、职业和创造的意义向整个社会宣传”[11],向相关行业企业和社区主动提供服务。学院教师参与茂名市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为推广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及农村现代化规范建设提供帮助;参与茂名市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平台;举行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保鲜专家讲座及合作研讨会,为生鲜保鲜与物流配送提供解决方案;以校政合作方式参与茂名市大学生村官培训工程,面向基层乡镇干部、农民工等开展业务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依托135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和技能培训,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技术交流服务,提升其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

3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实践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地位日趋重要,高职院校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如何将工匠精神培育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转变理念,逐步从数量扩张式向提质升级式发展,“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培养长效机制”[12],使之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办学事业发展的价值源泉和智力资源,夯实高职教育的制度根基,涵养高职教育的精神风尚。学院建校31年来,植根内涵建设,面向市场行业,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导向发挥智力优势;强化办学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站在“十三五”发展的历史起点上,学院以省市共建高校为契机,充分发挥科研、设备、师资、实训、网络及教育资源优势,通过采取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学生职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相促进、同步提升,努力铸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典范,助推学院早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粤东西北一流高职院校。

[1] 吴玉剑,刘燕.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4):82-84.

[2] 新华网.让“工匠精神”照亮“中国品牌”[EB/OL].(2017-03-08)[2017-04-28].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7-03/08/c_1120584956.htm.

[3]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4]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2016(3):53-56.

[5] 董刚.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9):91-94.

[6] 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 2016(32):17.

[7] 中国高职高专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2015-11-03)[2017-08-23].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51103121 307627 &cata_id=N003.

[8]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9] 刘楚佳,庄丽丽.目标、体系与策略:高职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64-67.

[10] 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6(8):50-54.

[11] 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12] 贾海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5(36):72-75.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学院掠影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