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诚丽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需要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自2013年以来,阿里巴巴速卖通、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洋码头等一批跨境电商平台发展迅猛。然而,作为跨境贸易中连通买卖双方的纽带,跨境物流成了制约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的一块短板。近年来,学术界对我国跨境电商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主要集中于跨境电商的物流模式、海外仓建设等方面,而对于跨境电商平台应如何打造弹性供应链的研究仍比较欠缺。本文基于弹性供应链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指出跨境电商平台存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并提出建立跨境电商弹性供应链的措施和建议。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国界或地区的交易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1]。与传统外贸模式相比,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去除中间商的作用,能够提高外贸企业的净利润。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增速为23.5%,预计2018年将达到8.8万亿元[2]。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平台采用的物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邮政、快递模式是跨境电商平台采用的传统跨境物流模式,即通过邮政小包、国际快递把货物打包寄到国内外消费者手中。邮政小包通过与跨国邮政机构合作完成配送,其优点是寄件灵活,价格便宜,缺点是速度慢,丢包率高。国际快递主要是通过快递公司的全球物流系统完成配送,速度明显比邮政小包快,安全性也较好,但费用昂贵。
海外仓模式近年来已成为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即跨境电商平台通过在国外建立仓库,提前把货物运至海外仓,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海外仓发货。这种物流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缩短物流时间,拓展销售品类,节省物流成本,还可以实现海外一体化退换货服务,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缺点是自建海外仓资金投入大,运营管理成本高,即便是租用第三方海外仓也需要支付昂贵的租金。
保税仓模式是针对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的一种物流模式,即预先把集中采购的货物批量运输至国内保税仓,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保税仓发货,办理电子清关手续。由于保税仓享受国家特殊政策,存放在保税仓的商品可先不缴税,待出售后再缴税,这样可以节省成本,缩短配送时间,并且实现本地退货。保税仓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只能选择热销商品进仓,否则会造成库存积压。同时,保税仓模式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一旦取消了免税优惠政策,保税仓模式就会失去低成本优势。
表1 三种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模式对比
供应链中断风险是指,意外事件的突然发生导致供货量与客户需求量、成本或质量与供应链预定管理目标显著偏离[3]。由于跨境电子商务涉及转运环节多,时间跨度长,运输成本高,再加上各国政治文化因素的不确定性,跨境电商供应链更容易受到意外事件的影响,存在较高的中断风险。作为跨境供应链上物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跨境电商平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旦发生中断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有必要对潜在的中断风险进行识别,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跨境电商平台虽然不直接参与采购环节,但进驻商家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平台的供货质量和可靠性。由于大规模品牌商数量有限,B2C跨境电商平台的很多商家往往是经过海外代销商和经销商来授权,其中不乏假货。而C2C跨境电商平台的入驻商家为个人,其供货质量往往存在更大风险。2017年3·15晚会曝光的严重涉及食品安全的进口食品“卡乐比”,大多数都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卖家的直邮渠道进入国内。可见,跨境电商平台对上游供应商的监管存在漏洞,无法保证商家的货源品质和供货水平。
尽管跨境电商平台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商品,但因供需结构不匹配导致的热销产品断货、滞销产品积压现象时有发生。天猫国际联合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进口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产消费群体逐渐呈现出娱乐化、“二次元”、运动潮等多元进口消费趋势[4]。在跨境电商平台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如果某一家跨境电商平台提供的商品种类不能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用户可能会转而成为其他竞争对手的顾客,造成前者需求量的长期减少。
海外仓是过去几年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布局供应链体系的核心,然而自建海外仓初期高昂的投入成本,后续的运营管理费用都可能会给平台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据统计,美国一间规模3 000平方米左右的海外仓,其所需资金投入大概要上百万美元,其中人工成本约占30%~40%[5]。在海外仓模式下,跨境出口电商平台会将出口的货物提前运送至国外仓库等待销售,如果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提前囤积的货物就容易出现滞销,导致仓储成本大大增加。
目前,我国跨境出口电商平台提供的物流服务种类有限,在遭遇不可预测风险后,往往缺乏有效的替代性应急物流方案,并且单一的物流模式难以满足出口厂商的多层次物流服务需求。某些大型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外贸企业类型多样,而不同类型的厂商对物流速度、运输价格、送货安全性的要求存在差异。比如生产专项产品的企业,其产品具有特殊商业属性,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以定制型国际供应链服务为主[6]。在商品品类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实行统一物流配送服务的跨境电商平台很难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需求。
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政策推动的,而对政策预期的偏差却可能给供应链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2016年3月,财务部联合海关总署等部门发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策,并同步调整行邮税政策,这意味着跨境进口电商将告别“免税时代”。这一政策变动造成采用保税模式的一些中小型跨境电商平台恐慌情绪蔓延,相关业绩数据出现“断崖式”下跌。从而暴露出我国跨境电商平台自身的脆弱性,仅依靠政策红利和资本扩张发展起来的跨境电商平台未来将难以生存。
对于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环境中出现的新兴的、不可预期的、难以量化的中断风险,传统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应对。而供应链弹性强调的是面对风险能够比竞争对手做更充分的准备、更快地做出反应以及更快地实现恢复的能力[7]。基于弹性供应链的视角,跨境电商平台应从供应渠道监管、供需结构优化、仓储成本控制、物流模式整合、政策环境应对五个方面强化动态物流能力,从而构建跨境电商弹性供应链,提升整个跨境电商环境的抗风险性。
为了从源头保障供货的质量,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应完善商家审核流程,提高监管力度。目前,天猫国际对入驻商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资质审核机制,包括要求商家提供详细的商品描述、物流服务等信息。而洋码头也提高了C2C平台的监管力度,通过买手评分的方式建立供货商信用评价体系。此外,国家质检部门也应加强对跨境电商商品的监管,提高部分商品的进口质量标准,帮助净化整个行业环境,保证供货渠道的合法合规。
随着跨境电商平台不断做大,新用户的消费需求有待深入挖掘。跨境电商平台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消费习惯,拓展现有的商品品类,优化调整商品的供应结构,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保证需求量的持续旺盛。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卖家可通过用户点击量的高低,合理推断出商品需求量的大小,及时对上架商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也表示,未来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为跨境电商行业营造良好的生态圈。
针对海外仓模式下运营成本高的问题,亚马逊很早就开始探索智能化仓储管理模式,如使用仓库机器人进行货物分拣、搬运和包装,极大地节省了仓储人工成本。目前,京东正在利用数据感知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人系统建立“无人仓”,打造以自动化仓库为特色的智慧物流中心[8]。考虑到物流自动化技术的前期投入较大,很多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型电商平台仍然采用人工分拣的仓储配送方式。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涨,智能化管理将会给跨境电商平台创造更大的仓储成本优势。
在跨境物流服务方面,跨境电商平台也应顺应商品品类多样化的趋势,将多种物流模式相结合。通过对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进行精准细分,跨境电商平台可以为平台上的卖家提供不同时效的物流服务,对其采用差别化定价,可实现收益的增加。同时,跨境电商平台的物流管理人员应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的智能物流技术,改进现有的物流配送系统,不断提升物流效率和安全性,尽可能为商家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还可以选择与国际物流公司合作,构建全球化的多元跨境物流体系。
尽管去年税收新政的出台使得部分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经历了阶段性的调整,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面对的政策环境总体较好。自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比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不断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催生了一大批跨境电商平台的兴起。跨境电商平台应理性把握好政策机遇,而不是盲目依赖政策红利,不计成本地扩张。只有把战略重心放在加强自身供应链体系建设、完善用户体验管理上,才能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跨境电商平台为我国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了商品展示、交流沟通的场所,同时也是跨境物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在选择物流模式时,无论是邮政快递、海外仓还是保税仓模式,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弹性供应链的视角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面临的中断风险,包括商家品质难以保障,商品供需结构不匹配,海外仓储成本不可控,物流模式单一化以及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平台商家监管力度、大数据优化产品供需结构、智能化管理控制仓储成本、构建多元跨境物流模式、理性把握政策机遇五个方面的措施和建议,为跨境电商平台构建弹性供应链提供借鉴参考。
[1] 鄂立彬,黄永稳. 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3):22-29.
[2]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艾媒咨询:《2017Q1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7-07-04)[2017-09-13].http://b2b.toocle.com/detail--6403922.html.
[3] 郭茜,蒲云,李延来. 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3):48-53.
[4] 人民网. 消费升级倒逼跨境电商转型[EB/OL].(2017-07-19)[2017-09-13].http://it.people.com.cn/n1/2017/0719/c1009-29413974.html.
[5] 李旭东,安立仁. 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1):49-57.
[6] 吕文栋,田丹,赵杨. 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回顾与拓展[J]. 科学决策,2015(3):1-27.
[7] 陈康亮. 经济观察:杭州发力跨境电商 挖掘中国外贸新动能[EB/OL].(2016-07-19)[2017-09-13]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7-19/7944011.shtml.
[8] 新华网. 京东“无人仓”亮相 人工智能打造现代仓储[EB/OL].(2016-10-27)[2017-09-13].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6-10/27/c_1119795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