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华
(南通职业大学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2,“环境和教育对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18。可见,人的社会化与环境紧密相连。青年学生正处于社会自我发展阶段末期或心理自我发展阶段,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宿舍隶属众多个体集中居住的空间范畴,宿舍无论是从空间物质形态还是从精神意识形态均对个体产生深刻影响[2]。宿舍隶属社会,是社会分化结构,有特殊性且区别于社会,与社会相比,宿舍空间有限、边界存在、人数定量。宿舍作为特定时期特殊阶段物质空间、关系组合和心理生态的客观存在,生成具有强制力、不规则、多元化亚文化圈,影响、导向个体理念价值,强化、规范个体行为习惯,实现宿舍亚社会范畴内个体理念价值整合趋同和行为习惯协调一致[3]。也就是说,个体在宿舍空间通过行动意义效应互构过程,在认同和共识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协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科学化、人本化、民主化进程必然促使宏观管控微观化。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化、杂糅化需要宏观管控着力,落脚微观协调,才能弥合意识分歧、消解心理危机。因此,甄选治理视角,完善宿舍时空下人际行为疏导、心理生态管制,构建更为和谐、睦善、井然的宿舍社会生态,才能为实现大学生道德、技能社会化提供高尚的环境保障。宿舍治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路径[4],是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显要的独特视角。
宿舍治理表象是宿舍,实质是人的教化问题,其根本是处理人的社会化问题。但宿舍存在有其特殊性,宿舍治理不仅仅局限在人的社会化范畴内。宿舍空间视域下人的社会化,需要导向个体思想、规范个体行为,然而,人本主义观点倾向于“任其自流”,因而宿舍治理在“管或不管”间拿捏不准,在“管多管少”及“如何治理”上不易明确。
1.“管或不管”的纠结
以“懵懂人假设”,个体需要外在力量管束实现社会化进程。所谓“懵懂人”,即教育对象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融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沾染“陋习”,还未形成自成一体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懵懂人假设”为前提的宿舍治理要求教育者采取全位、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教化。可以说,“懵懂人假设”强调管理,可以不顾及教育对象内心感受的一味的教育、渗透和触动。以“理性人假设”,个体自身具有向好的内在动力,无须外在力量实现社会化进程。所谓“理性人”,即受高等教育前个体“三观”初显、行为始成,自身具有自我修复的价值结构、完善的明辨是非能力。“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宿舍治理要求教育者采取极其宽容的态度、尽量不切内心的干预。可以说,“理性人假设”强调放任,尽量不干预,即便干预也是要充分体恤教育对象内心感受为前提。“懵懂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均对教育对象有相对极端的构想,而实质上,我们所面对的个体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完善阶段,群体内部绝大部分个体基本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极少部分有着反社会、反人格等不良个性化价值取向。宿舍治理“管或不管”的纠结,根源在于“非零即一”的思维作祟。教育者可以采取“重度管理”和“禁止干预”之间的“中间路线”,以“懵懂人假设”的管教思维、“理性人假设”的管束触角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有限干预”,通过制度筑牢、伦理理顺和文化凝聚,借以强化政治引领、放大榜样效范、实施个别触动等,实现有效宿舍治理。
2.“管多管少”的矛盾
宿舍治理以多大程度干预社会空间下个体之间人际关系、物质生活和心理情感等,教育者往往难以把握边界,常常陷入管理边界的矛盾之中。当教育者面向众多个体,借以统一尺度在短时间内规正个体行为时,具有强制性、高效率的管束是最有效的方式。然而,对边界的掌控是难以做到精确化的,“管多管少”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管束施力,而是锲入受教育者内心的真切感受。“管多”,表面上群体高效率按照既定模式实施行为,但内心不易接受、难以悦纳。也就是说,群体性行为规范即便使用管理这种低成本方式也要控制在一定的度内,否则个体被压迫产生负性情绪蔓延,使得教育者难以掌控。换句话说,宿舍视域下个体社会化需要氛围化熏陶、柔性化教化,需要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手段时把握一定的度。“管少”,刚性化行为控制缺失易造成群体行为的杂化,使得政治引领缺乏自信、榜样示范缺失说服力、深度触动疲于效力。也就是说,群体性行为规范需要低成本、高效率手段予以控制,确保教育者掌控价值导向的话语权。换句话说,宿舍视域下个体社会化在社会结构不完善的初期或社会结构遭到破坏之时,需要强力性、自信化的管控机制。宿舍治理“管多管少”的矛盾根源在于经验不足、知识缺失的现状诱发。教育者在实施宿舍治理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生态、情感状态,灵活动态调整管束程度,从而实现对宿舍的有效治理。
3.“如何治理”的陷阱
宿舍治理以什么方式在宿舍空间下对个体实施教化,教育者往往难以厘清。以传统观念看,宿舍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或弱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因而宿舍是被教育者遗忘的“角落”。宿舍治理中“治理”是相对宽泛的概念,较个体教化宏观。治理落实到个体角度,是个体社会化问题,是如何将个体培育成才的问题;落实到群体角度,是群体社会化问题,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实施一定的教育方法,实现群体批量成才的问题。基于遵循个体成长的时间尺度,新生、中年级学生和毕业生教化育人尺度因时而异,并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以遵循个体原有成长环境文化尺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体也要因群而异,并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基于遵循个体不同家庭类别尺度,不同家庭孕育出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因人而异。破除传统管理宿舍安全防控的桎梏,要综合运用科学管理、社会治理、人本关爱、危机干预和文化熏陶等多重多维治理手段,实现科学化、人本化、系统化管控,文明和谐的人际互动,刚柔并济,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4]。
宿舍治理要从文明脉象中寻求着力基础。国家或社会治理古已有之,社会治理同样兼容有着社会分形结构的宿舍,“贯穿于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5]。也就是说,要想实现具有社会分形结构的宿舍和谐,必须要以双赢互利的观念为导向。“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理想”[6]1,社会发展将个人成长与群体理想相协同。实现宿舍治理过程中群体价值取向循序向上与个体理想信念结构协调发展,即是将社会落小到宿舍范畴内,可以从制度筑牢、伦理理顺和文化凝聚等三个维度实现文明脉源上的共赢和协同。
1.制度是宿舍安全稳定的基础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的利益、价值、自由等只能在社会总体中得以实现,这一过程中个体与总体关系的体现与处理,就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关系,并经由历史的选择逐渐沉淀为制度,凝结为一系列的规则、规范、程序,并编织成个人活动的社会空间[7]。可以说,随着时间维度的推进,社会架构内群体共识固定化、认同化即可成为制度。一般而言,制度是规范人们生活行为的各种规则的总称,正式规则的法律、政策与非正式规则的习俗等都属于制度[8]。换句话说,制度演化过程是人类文明推演过程中的必经路径,是人类从野蛮迈向文明的重要桥接。任何融合已舍弃制度文明的现代管理体系的宿舍治理范畴,都不能更好地凝聚、导向宿舍界域下个体价值的取向。以利益内涵为分化,制度可以分为超越实质利益计算制度、存有实质计算利益均衡导向制度和存有实质利益非均衡导向制度等三种类型。宿舍治理要充分考量制度层面利益内涵分化现状,综合运用利益内涵分化下的三种制度类型,以刚性制度为基奠、柔性制度成架构及人本制度作外延,实现宿舍治理制度体系的严格为本、协调为先和人性为优。
2.伦理是和谐生态构建的前提
所谓伦理,在汉语语义维度上,是指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在学术研究维度上,是指对道德标准的寻求[9]。换句话说,伦理是导向人际之间和谐相处、营造良好氛围的柔性法则。相对制度偏重刚性本质,伦理指向柔性特质,用以柔化思维、行为导向事物发展。也就是说,相对于自然秩序,在物质和意识侧重表征中,人伦秩序更贴近对人的体恤、关注。伦理是人类社会属性中区别其他动物的重要精神指标。随着时间维度的推进,社会架构内群体人际关系逐渐认同化、明晰化,即可以成为伦理。伦理演化过程也是人类文明推演过程中的必经路径,是人类从野蛮迈向文明的重要桥接。任何融合已舍弃伦理文明的现代管理体系的宿舍治理范畴,都不能更好地凝聚、导向宿舍界域下个体价值的取向。宿舍治理要充分考量伦理层面的逻辑现状,把宿舍视域群体以长幼、男女、干群和优庸关系等伦理分别从纵向、横向、网格和侧携等维度分划宿舍社会生态,把宿舍社会生态由混沌转向明晰,从而促发宿舍社会结构内在动能,实现宿舍空间下个体之间的协同发展。
3.文化是个体和谐共生的根基
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生产、交往等各个方面,它的存在与作用更多的不是以“外在化”为主,而是以渗透的“内化”方式为主,在悄然无声中融入人的内心世界与实践活动中[10]。文化具有逐步渗透的“场效应”。文化场域貌似无形,却具有强大穿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文化场域貌似无力,却可以将置身场域中的个体牢牢吸引,使之难以抗拒;文化场域貌似无用,却可以强化同质文化,形成共振,生成更大力量场域,消弭异质文化,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具有以柔克刚的“太极效应”。人对教化的态度是刻意排斥征服、抵制说教,而追求平和、寻找对等,因而教化的最好时机是不知不觉时。越是看似随意的方式,越能让人身心松弛、心扉敞开,越容易悦纳来自外部的教育。文化逐步渗透“场效应”和以柔克刚“太极效应”,将所要传达理念使受教者接纳并沉淀于内心深处,成为左右自身认同、选择、研判的价值体系。宿舍治理要充分考量文化效应张力,把宿舍营造为具有强烈渗透力的场域,将置身其中的个体受到教化,将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价值体系借助宿舍载体内化为受教育者价值取向。
宿舍治理要摆脱“懵懂人假设”的“必须管”和“理性人假设”的“绝然不管”的纠结,把握教育者渗入宿舍治理的度,即“管多管少”的矛盾,脱离微观向度领域“如何治理”的陷阱。着力于制度基础、伦理前提和文化根基的宿舍治理,跳出教育对象“宿舍人”的束缚,借以社会视域人的价值观实现观念转向;脱离教育方式“刚性育人”的羁绊,借以刚柔相济实现方式转向;摆脱教育手段程式管理障碍,借以管理为辅治理为本实现手段转向。只有观念、方式和手段分形而后融合,才能实现宿舍治理路径的协同创新。
1.协同“宿舍人”与“社会人”实现宿舍治理观念转向
“宿舍人”是传统观念下所形成的对大学生的桎梏化认知。宿舍概念反复强化,理念范畴内把个体紧紧与宿舍相关联,无法越出宿舍范畴的更广视域的审视。“宿舍人”的观念是相对狭隘的,易固化教育理念、方式,无法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等。宿舍空间隶属于社会,是以社会基本结构建构宿舍特色的亚社会,因而宿舍治理的本源来自于教育对象“社会式”与“宿舍式”的相互协同。如果教育者把大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来对待,宿舍管理采取简单粗暴式教育管理方式,虽然表面上能维持和谐稳定,然而,大学生个体内心并不认同。“宿舍人”是指大学生自我意识处于发展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心智较成熟而情商有待完善。“社会人”观念相对宽泛,大学生被看作心智完全成熟、行为相对理性,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完全形成的个体。“宿舍人”与“社会人”两个观念应相互协同,以“社会人”视域的较高维度、以“宿舍人”视域的精准维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协同刚性与柔性实现宿舍治理方式转向
传统宿舍治理具有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趋向,借以同一把“量尺”规整个体行为,从而达到理想信念价值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目的。这是传统宿舍治理领域偏向刚性育人的基本路径和重要特征。个人并不是为了解放而解放、为了发展而发展,追求个人本身全面而丰富的体验与需要、个人自身的和谐才是全面发展的真正目的[6]4。基于经济学量度,刚性育人在一定程度上以较小的成本赢得较为丰厚的管理成果,利弊兼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以妨碍人的个性发展为代价。柔性育人是契合个体内心需要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以更为耐心的态度、更为灵活的方式,以关注人的内心需要为中心设置教育内容、方式和频度。刚柔相济在考量宿舍治理方式的经济性基础上应充分关注个体内心。也就是说,兼顾治理成本,充分保障大学生个性,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3.协同管理与治理实现宿舍治理手段转向
从程式上看,管理偏重源头控制过程监督,而治理偏向结果评估,而后自下而上追本溯源判令根基;从程度上看,管理偏重刚性而治理偏向柔性。大学生精力最旺盛、最具创造力,如果规整他们的“尺子”“轨道”相对较紧,易伤害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原创力。为保障大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不减,需要减弱源头控制过程监督上的力度,确保个体在一定宽泛空间中成长。但一定的管控也是必要的,也可以以结果评估再反溯到过程和源头,实现全程化的完整统合。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任海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构建高职宿舍安全防控体系[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7-52.
[3]任海华.高校宿舍亚社会结构生态本质及危机防控[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57-61.
[4]任海华,王鑫明,陆小峰.宿舍治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0-64.
[5]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2.
[6]陈芬,田梦非.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伦理解读[J].伦理学研究,2016(2).
[7]杨艳.论社会治理制度与行政人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8-63.
[8]陈忠云.从利益角度构建新的制度理论[J].思想战线,2011(2):70.
[9]任海华.制度·伦理·文化:大学生宿舍治理的基本向度[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1):46.
[10]车洪波.文化作用方式之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