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旺,赵惠来
(枣庄学院 体育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60)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各项指标均取得了较大幅度提升,执行效果初见成效,但也尚存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与江苏省衔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近几年来枣庄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下滑严重,基本上位于山东省整体水平偏下,而市中区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枣庄中游水平,对于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政策执行效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十二五”期间,经过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市整体上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全民健身运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条件.“十三五”期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的精神,不断指引着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实现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群众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全民健身政策的有效执行[1].全民健身政策执行是实现地方政府全民健身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它直接影响小康体育目标的达成[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地方经济已成为制约基层全民健身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长远来看,枣庄市中区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存在不足,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职能表达不到位,全民健身项目开展的特色不足等诸多问题,由此,从实际出发探寻一条枣庄市中区全民健身政策有效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枣庄市中区全民健身政策执行效果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对《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国发〔2011〕5号)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的政策文本与解读进行查阅梳理,为枣庄市中区全民健身执行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提供政策性支持.其次,在“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文献和书籍.
1.2.2 实地访谈法
对市中区体育局和区政府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枣庄市中区全民健身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枣庄市中区健身活动场域的群众进行现场访谈;对部分政策研究学者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问卷设计,向枣庄市中区市民发放问卷.问卷发放采取当面发放回收形式,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验性剔除.据统计枣庄市中区总人口为52.95万人,我们制定并向枣庄市中区中心街街道香港街社区、矿区街道东花园社区、文化路街道光明北社区、齐村镇郭村社区、永安镇永安村社区五个社区进行了问卷发放,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问卷385份,其中有效问卷376份,问卷回收率为96%,问卷有效率为94%.
1.2.4 逻辑分析法
对本次研究所调查的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研究内容进一步挖掘,根据数据及相关理论,客观的分析枣庄市中区全民健身政策的执行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全民健身现状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更好促进枣庄市中区全民健身政策执行的建议.
2.1.1 体育场地面积与资金投入
1995年以来,政府对枣庄市中区投入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费,其建设面积与投入资金根据资料统计得出走势图如下:
图1 枣庄市中区1995-2013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面积与资金投入组合图
由图1可得,自1995年国家提出全民健身至2013年,枣庄市中区共投入24877万元,建成体育场地面积达到719362的.其中,2006年投入570万元,建成119096,主要是综合性体育场馆,建筑总面积激增.2010年投入6710万元,建成63170,随着全民健身政策执行的不断深化,政府投资经费逐年上升,尤其10年以来更为明显.政府对于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更为重视,成立专门的筹备资金,监督实施.
社会制度是全民健身政策执行的约束机制[3].调查发现,政府部门并没有资金使用的专门的绩效评估及问责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评估活动流于形式[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使用不规范,同时也存在专项经费挪用的现象.政府对于市中区体育场地的规划缺少科学性,往往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甚至采用“撒芝麻盐式”的投入,整体造成场地设施布局不均衡、不完善.
2006年以来,政府投资趋向由场地建设更加转向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面积增幅不明显,属于稳步上升.但政府资金投入与面积并不成正比,这说明政府在体育场地建设上的侧重点不同.由图1可以看出:建设面积与投入资金呈现出忽高忽低的走势,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市中区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在进行大面积的体育场地建设后,已经满足了市民的体育需求,暂时不需要再进行建设.随着市民的体育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体育场地已经不能满足,政府便加大资金投入继续进行体育场地建设以满足需求.
2.1.2 场地设施现状及利用情况
枣庄市中区场地设施相对薄弱,室内场馆多为营利性体育场所,公共健身场所相对较少,其中部分公共场馆破损严重.综合性体育场馆主要有市中区体育馆、矿区体育馆,设施相对落后.调查发现,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建设结束后,没有进行维护和保养过,部分社区的体育设施存在生锈、陈旧、损坏等情况,甚至出现了安全隐患,严重危害健身人员的安全.除此之外,市中区没有专门的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市民健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调查中,部分市民反应,在场地建设完成初期参加健身的人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设施的陈旧等问题,给市民造成了极差的健身体验,导致社区健身人数大大下降,导致体育场地设施闲置浪费,利用率低.
通过枣庄市中区室内游泳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盈利性场馆进行了调查发现,这部分场馆的设施定期进行维护,并且有专门的指导人员,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健身体验,但是在这些场馆中进行体育活动需要缴纳费用,并且有着时间限制,营业时间相对固定,这部分场地面向的多是空闲时间多、愿意花钱健身的人群,并不能普及到全体市民,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1.3 体育经费来源
图2 资金投入中拨款与非拨款百分比堆积面积图
由图2得出:体育经费来源存在政府拨款和非拨款两个方面,在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两者所占的比例,在1995年后政府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多是通过财政拨款进行建设,建设了多个体育馆,体育场等.2000年随着全民健身政策的不断执行,市民的健身意识也不断加大,部分企业出于盈利的目的自筹进行收费体育场地的建设,如羽毛球馆,游泳馆等.这期间,非拨款中自筹所占比例很大,社会捐赠几乎没有,分析得出市民对于体育的发展热情并不高,没有自我进行全民健身的意识,依靠政府和企业进行体育组织建设,处于被动,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2.1.4 全民健身政策的政府宣传行为
全民健身政策执行具有一定政策实施强制力[5].政府是全民健身政策宣传的社会主体,关乎公众获取全民健身文化的基本权利[6].通过调查发现,政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科学指导健身;鼓励基层体育团体,如登山协会,篮球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配合政府组织体育活动;进行文艺演出,如武术表演,健身秧歌等宣传体育文化;在重要的节日,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如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清明节登山等营造了社会浓重的体育氛围;与其他省市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借鉴经验,发展自己的体育文化.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新兴的体育赛事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但是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宣传以比赛活动较多,但是参与群体较少,规模较小,人群相对单一.其次政策文本的宣传与学习举办较少,政府没有规划学习,没有组织学习会,缺失专门的学习机会,导致民众不能深入的了解全民健身政策.
2.1.5 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形式
体育产业政策新常态下,通过产业带动全民健身,丰富全民健身组织形式,对于当下全民健身政策执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7].通过调查发现,市中区有专门的体育机构组织健身活动.体育局督导阳光少年体育活动,重视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将其作为升学重要指标.街道办事处与健身站点配合开展老年人体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健身活动,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体育总会与体育社团鼓励残疾人体育,为残疾人健身提供场所,指导进行健身康复活动.区政府为提高体育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方式,开展以健身知识、技能、设施维护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市政府鼓励各机构不断开放体育场馆、中小型体育场地、学校体育场馆,要求低收费甚至免费开放,面向全体市民.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为市民提供专业科学的体育指导.但,部分政策并没有落实执行.整体来看,全民健身政策执行存在严重的“碎片化”,执行效果甚忧[8].
表1 政府组织全民健身活动情况统计表
通过表1得出,政府为响应全民健身政策,有计划有目的的在社区,企业以及政府机关与国际接轨等开展不同健身功能的体育活动,调动市民的健身积极性,贯彻全民健身政策在软文化方面的执行[9].其中广场舞作为现在新兴的体育健身项目,深受广大市民喜爱,举办比赛次数为7次,所占比例为28%,为继续吸引市民进行健身,应该继续保持;竞技性体育比赛举办8次,所占比例较大为32%,其中球类比赛是重点项目,但是参与人群单一,应该相应减少该类比赛的举办次数;趣味性和民族传统型的体育活动开展较少,均占8%,可以看出政府对这方面重视不够,应加大对智力类和民族传统型活动的举办力度,发展传统体育与时代共同进步;趣味性和休闲性的体育活动举办相对较少,均占12%,市民参与热情高,但是机会少,不能满足市民的娱乐需求,政府应多组织群众需求大的趣味性和休闲性活动.尽管政府执行了相关措施,看来在组织健身活动方面依旧存在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活动多为政府组织领导,不存在群众自己举办,使得群众在健身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
2.2.1 性别比例
表2 健身市民性别统计表 (n=376)
对376有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知,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市民有271人,占总人数的72%;男性市民人数有105人,占其中的28%.
由表2调查结果显示,在枣庄市中区健身人群中,男女比例差距很大.这是由于女性生活压力小,社交形式单一,生活枯燥,可支配时间充足,重视自身形象,所占比例较大.男性生活压力大,应酬多,空暇时间少,很少进行健身,所以占比例不是很大.
2.2.2 年龄分布
对市民不同年龄段进行健身的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中老年人所占例最大,人数为165人,其次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14人,而39岁以下的中青年和少年人群总共所占比例都很少.
表3 健身市民年龄段情况统计表(n=376)
青少年学习任务繁重,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周末节假日期间也在上各种辅导班学习,基本没有时间进行锻炼,虽然我市执行阳光体育活动政策,但也都是在校内完成.中青年人因为工作拼搏事业,生活上养育孩子,赡养老人,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少进行体育锻炼. 中老年人的工作已经稳定,有固定的收入,抚养儿女的担子减轻,部分成为退休人员,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锻炼.中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差情况愈来愈重视,健身的意识不断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强烈.
2.2.3 文化程度
调查的市民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62人,具有专科学历的有98人,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41人,硕士75人.
表4 文化程度统计表(n=376)
对表4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高中及以下人群的参与健身意识不强,占比例较小为11%,相反本科以上健身人群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共占89%,这说明高学历人群比较关注政府动态,积极响应政府,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意识比其他学历的人群高,参与健身的意识强.高等学历人群的生活压力较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身.中等学历人群生活压力比较大,工作繁忙,有意识但是用来健身的时间很少.
2.2.4 全民健身路径
表5 健身市民的健身路径统计表
根据表5统计分析,发现社区健身路径人数为60人,占总数的比例为16%,主要是社区居民进行健身,功能多为发展力量,放松心情,促进血液循环.在公共活动区域进行健身的人数最多为143人,占比例为38%,以中老年人、女性参与的广场舞为主,是健身人群的主力军.学校体育设施与健身俱乐部的健身人群比例分别占6%、8%,分析原因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力度不大,面向人群主要为学生,多为竞技性与教育用途.健身俱乐部则因为是新兴的健身方式,收费高昂,政府的不参与,面向人群多为青年人,而中老年人群不选择健身俱乐部进行健身,导致参与人数过少.健身站点多以太极,气功等传统项目为主,这部分人多是老年人,参与人数适中,功能为延年益寿、陶冶心情、修身养性.自由活动人群健身地点不固定,人数相对较多,主要包括长跑、暴走及跳绳踢毽子等活动,这部分人多以青中年人为主,功能为发展有氧呼吸耐力,改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研究发现市民在进行健身时选择项目和地点存在依赖性,全民健身政策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体育俱乐部方面发展并不理想,建议根据现实情况全面发展每一种活动方式,从而能够满足全体市民的需求.
2.2.5 健身强度与时间
表6 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统计表
在调查中发现,市民进行健身的时间集中在早上和晚上,晚上和傍晚是健身活动的爆发时间,受访人群大部分都在晚上锻炼,这与市民的生活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人早上起来活动的比例较高,中年人和青年人因为工作原因早上并没有闲暇时间进行锻炼,只能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
表7 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次统计表
市民健身频率一周3-4次不等,集中在老年人和中年人年龄段,这部分人群长时间锻炼养成了习惯.健身时间也各不相同,因为体质以及其他原因分为30-120分钟不等.
表8 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度统计表
健身项目的不同决定了市民的健身强度,市民为达到健身的目的,选择中强度运动占得比例大.其次是大强度运动,这部分人能够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具有良好的体质和锻炼习惯.轻微运动和小强度运动总的来说人数很少,这部分人多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3.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政府投资不均衡且科学性不足.忽略公共体育需求盲目投资建设,导致多数体育场地闲置,利用率不高.政府资金投入不均衡,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手段及制度保障.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维护不善,损坏生锈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室内场馆高收费导致部分市民望而却步,健身管理人员与指导人员不到位.
3.1.2 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有效性不强.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缺乏专门的、系统的政策宣传与学习,民众认同差强人意.
3.1.3 体育场地设施投融资手段单一且社会捐助较少,公众健身的政府依赖性过强而自主、科学、长效的自主健身匮乏,群体活动主要以传统健身项目为主缺乏特色创新,群体竞赛与公众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市民对体育场地的建设依赖政府,社会捐款基本没有,公众体育意识不高.政府主导体育活动,导致群众自主举办活动的热情不高,缺乏自主性.
3.1.4 健身强度、频次、时间相对固定.市民健身缺乏科学指导,体育功能单一.健身人群在社会结构上,集中在年龄大、学历高和稳定工作的市民,年龄结构出现明显的尾重头轻的状况,并没有真正的使全民健身政策普及到全体市民.市民的健身规律与生活作息紧密相关,能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但是对全民健身政策了解较差.
3.2.1 科学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完善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制度.科学规划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场地利用率,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与修缮,从政府方面提供人财物等支援.按照国家标准,降低盈利性体育场馆的收费,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3.2.2 创新全民健身投融资手段,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体育.强化社会力量举办体育活动,加强社会捐助,实现全民健身社会共治.培养丰富全民健身社会群体,提高全体市民自主健身意识.
3.2.3 强化全民健身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加强政府对全民健身政策的宣传工作,拓宽健身渠道,丰富健身路径,提高政府宣传健身政策的积极性,培养公众参与全民健身意识.
3.2.4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系统,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范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服务意识,引导鼓励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
3.2.5 创新全民健身项目,鼓励自主举赛事.制定出台全民健身指导相关政策,强化市民健身手段,倡导市民健身多元化,提高全民健身参与度以及学习体育政策的积极性,建立具有普适性强的全民体育竞赛活动.
[1]张瑞林,王晓芳,王先亮.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政策执行阻滞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4):1-5.
[2]刘红建,张航.基于公众满意度的全民健身政策执行评估体系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8):40-45.
[3]刘红建,江宇,陶郁.全民健身政策执行的制度约束与优化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4):13-18.
[4]陈巍. 绩效评估与政府责任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3-6.
[5]陈华荣.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4):74-86.
[6]童丽平,金川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居民体育权利均等化的政策解读——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研究视角[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38-43+49.
[7]荆俊昌.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全民健身发展路径构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5):38-42.
[8]杨运涛,林小美. “碎片化”的破解:全民健身政策执行的“整体性”范式构建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29(6):53-57.
[9]黄义军,翟东波.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2):189-19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