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病终末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我国成年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高达0.95%,35岁~70岁人群中约有500万心力衰竭病人[1]。随着病情进展病人出现水肿、端坐呼吸、运动受限等多种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采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3月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61.5岁±7.6岁;病程8.0年±1.2年;心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Ⅱ级16例,Ⅲ级14例。试验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2.4岁±7.5岁;病程8.2年±1.3年;NYNA分级Ⅱ级18例,Ⅲ级12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中关于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关于气虚血瘀、阳虚水泛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和NYHA分级Ⅱ级~Ⅳ级者;年龄35岁~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制定,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药物、利尿剂、正性肌力等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心肌营养剂等;试验组在上述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黄芪30 g,太子参15 g,附子15 g,熟地黄15 g,山药15 g,桃仁15 g,红花15 g,猪苓15 g,茯苓15 g,泽泻15 g,泽兰15 g,葶苈子30 g,车前子15 g),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提供,本院制剂室制成配方颗粒剂,每日1剂,每日2次冲服。疗程共4周。
1.5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N末端脑钠肽原(NT -proBNP)浓度,心脏彩超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次要疗效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心功能分级(NYHA 分级)、中医证候积分。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心功能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1928年NYHA提出的心功能分级。显效:心力衰竭得以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心力衰竭得以缓解或1级≤心功能改善<2级;无效:心功能改善<1级;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
1.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判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定,根据积分法对中医证候总疗效进行评定,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证候积分为0或改善大于70%;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改善大于30%;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改善小于30%;恶化: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增加20%以上。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LVEF、NT-proBNP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后LVEF、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试验组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组别n时间LVEF(%)NTproBNP(pg/mL)试验组30治疗前36.83±7.352635.38±1695.24治疗后 43.67±8.221)2)1326.25±1126.211)对照组30治疗前35.52±7.022760.52±1721.35治疗后38.33±8.251)1593.45±1234.33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两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50.0%,试验组总有效率86.7%,两组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比较
2.3 两组病人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均有所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56.7%,试验组总有效率90.0%,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中医古籍中无心力衰竭病名的记载,属中医喘证、水肿、怔忡、胸痹等范畴[4]。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上常见心悸气短,喘不能平卧,咳嗽咳泡沫痰,下肢水肿,疲乏无力等症状。心力衰竭的病机为心气受损,脉络瘀阻,水湿停聚,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肾阳虚为本,病变主要涉及肝、脾、肺、肾。病理因素多为痰饮、水停、瘀血等。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以心肾阳虚为主因,气滞血瘀、络脉不畅贯,水湿停聚三个病理因素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故治疗心力衰竭应以益气温阳为主,活血通脉,利水消肿为辅。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是国医名师廖家桢教授的经验方,也是我院多年来治疗心力衰竭的协定处方。方中黄芪,太子参补益心气、助强心固阳;熟地黄、山药滋阴补肾,助利水排湿;附子温阳理苓气,助心阳通脉;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助通畅脉络,猪苓、茯苓、泽兰、泽泻、葶苈子、车前子行气活水,助利水化湿。现代研究表明黄芪不仅补气作用明显,其中含有的黄芪多糖具有强心作用,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输出量增加,对中毒或疲劳衰竭心脏的作用更明显[5-6]。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和黄芪搭配,补益之效大增,治劳倦乏力为效[7]。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元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从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DMC)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有研究表明去甲乌药碱可使衰竭心脏收缩幅度恢复正常[8]。猪苓、茯苓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除具有利水化湿功效外,其含有的多糖成分还有宁心安神,败毒抗癌;其含有的茯苓酸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镇静、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9]。桃仁、红花均为活血化瘀良药,二者合用行气活血、通行经络,治瘀血阻滞证效果更佳。泽兰、泽泻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泄热通淋之功效[10]。葶苈子、车前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加强心肌收缩力的功效,《本经》中有“通利水道”,《药性论》中有“除胸中痰饮”的说法。诸药合用,补益心气、强心固阳、活血化瘀、通脉活络、除痰利湿,针对心力衰竭的病机治疗,疗效明显。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上述观点。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病人在LVEF、血浆NT-proBNP水平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试验组病人在LVEF、心功能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均与既往研究结果相同[11-14]。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浓度减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与研究周期较短,纳入的病例数较少有关。
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已显示出明显优势,故认为有必要将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进一步,进行更深层面研究。
[1] 陈静,陶永.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学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4):344-346.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4] 范兴良,薛文海,李晓琦,等.益心汤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167-168.
[5] 孟丹,陈相建,杨笛,等.黄芪总皂甙对培养心肌细胞钙超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62-463.
[6] 洪樱,许少珍,曾德源,等.黄芪注射液对慢性心衰大鼠心肌肥厚的逆转作用[J].中成药,2002,24(7):525-529.
[7] 王拴虎,毛静远,侯雅竹,等.西药常规加用芪参益气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468-1475.
[8] 葛凤兰.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2):353-355.
[9] 王琍文,苏成业.泽泻、猪苓、茯苓、桂枝及其复方五苓散的利尿作用[J].大连医学院学报,1965,5(1):40-46.
[10] 吴贻谷,宋立人.中华本草精选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63-468.
[11] 薛文海,孙怡春,尹立俊,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44(6):30-31.
[12] 张艳,宫丽鸿,范磊,等.益气活血中药提高慢性心衰病人生活质量RCT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193-1195.
[13] 盛晟,程晓昱.温阳益气法治疗心肾阳虚型心衰患者临床疗效观 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3):17-19.
[14] 孙江顺.80例温阳化水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2014,8(11):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