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昂 侯华伟 张琼
党性,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党性修养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的质量和办学方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只有深入把握现状,科学研判原因,找寻应对策略,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将大学生党员培育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针对大学生党员现状,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学院61名学生党员进行了深度访谈,谈话内容涉及对支部“两学一做”教育的满意度、党员自我评价、党员纪律性等方面的内容。
(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有成效,学生党员对支部工作较为满意,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通过访谈,多数学生把入党看成是一件既光荣又神圣的事情,对党的性质认识明确。90%的同志认为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对支部工作较为满意,有96.7%的同志对支部归属感、获得感强。在党性状况自我评价量表中,平均得分为72.9,81.9%的受访者自我评价超过了及格线(高于60分),18.1%的人自我评价不及格(60分以下)。其中,党员的党龄与自我评价呈正相关,党龄长的受访者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党龄较短的人。
(二)入党要求迫切,入党动机多元化,在学习培训后意识到了党员的责任。关于“入党初心”问题,主流的声音是端正和纯洁的,“为人民服务”“有更大的平台服务同学”等,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入党动机有所偏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入党的动机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信仰型。对共产主义满怀敬意,热爱共产党,拥护党的政策,决心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奋斗;二是感性型。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认为党员是优秀大学生的一种身份、地位,取得优异成绩理应提出入党申请;三是盲目从众型。因为周边同学都在争取入党,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所以想入党;四是驱利型。认为党员身份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一种资本,在评奖评优和就业中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这几种类型也基本符合其他一些学者将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分为端正型、虚荣型、功利型和盲从型。入党动机有所偏差的同学在经过党课培训后,逐渐认识到党员不只是一个身份,不只是要自己发展好,更认识到了一名党员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三)思想活跃、理想化,但政治理论修养上有所欠缺。调查的大学生党员大多都是“95后”,整体素质较高,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理想,渴望上进,追求成功,但是大多数自觉性不够,政治理论修养有待提高。
(四)自我意识强,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组织纪律松散。大学生党员对于自己的双重身份,往往是学生角色意识较重,党员角色意识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到位。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就是金饭碗”的想法,对于组织交付的任务常有懈怠情绪,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自我要求放松,对于组织开展的活动,如组织生活、支部学习等不主动参加、不积极发言、不深入学习等。
党性修养问题的成因有从内、外因两个维度分析的,从分析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方面切入分析内因,也有学者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分析入党动机的偏差。本文主要从入党的操作流程上分析成因。
在入党程序上,重入口,轻内容;重发展,轻教育。部分学生把能否获得入党名额看成是第一位的,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党员只从组织上入党而思想上并未真正入党,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重大使命。
在党员教育方式上,优质教育产品供给不足,与学生的教育需求不匹配,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在党员的党性教育上,有很多还停留在读文件的层面,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理论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导致学生“看得疲”“听得烦”,认为党课枯燥无聊,导致难以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总之,在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方面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能满足“95”后和“00”后学生党员的认知需求,急需大学生听得进还能听得懂的党性教育。用学生的语言讲“故事”,才能做到引领学生,服务学生。
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违纪处理人情大于纪律。目前高校对于党员发展的流程已经标准化,但是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基层党支部在执行标准和政策时存在“压力递减”的现象,对党员的党性教育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党员义务履行情况、党员意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各方面的情况尚未建立起符合学生党员实际目标管理的考核评估体系。加上在执行党纪党规方面顾忌较多,偶有“手软”现象,使得一些党员放松对自己的党性要求。
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人员不足、流动性强、专业性不够,无法保障“全程教育”。学生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党建工作任务重,而从事党建管理工作的人员没有适当配比,这支队伍的构成大多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多数没有党务工作经验,加上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使他们不可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
(一)在开展持续深入的学习基础上不断思考,着力提高大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入党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党员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善学、乐学。首先,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近代中国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目标。对于党章的学习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要求学生党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外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每个学生党员内在的自觉行为。其次,在持久的理论学习和不断思考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历程,提高自身的党性觉悟。最后,通过支部学习或者生活会,分享总结自己的“入党初心”,将入党动机“神圣化”“纯粹化”。
(二)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严抓组织纪律。坚持党内“三会一课”,严格执行党内纪律,特别是按照要求落实好预备党员考察制度和党员民主评议制度。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要深入到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通过探寻红色文化、慰问革命老同志等实践形式,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在各种革命历史纪念日组织主题党会、开展纪念活动等。
(三)实践先行,引导学生党员在实践锻炼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既可树立学生党员的光辉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实践让学生党员真正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以党建带团建,让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为同学们服务。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第二课堂,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直接与人民群众接触,增强学生党员与实际生活的接触,在实践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四)加强专业队伍力量,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首先,依托学工干部队伍,充实队伍人数,通过机制建设,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学生党建工作的学生党员教育队伍。其次,整合力量,联动教育。通过整合教学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媒体宣传以及实践活动等渠道形成思政大格局和党员教育大网络,充分动员广大教师、学生社团组织、管理人员和班主任的育人合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处不在,引导大学生党员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要加大对学生党员教育队伍的党建理论、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打造专业化队伍,在教学中育人,在科研中育人,在人才培养中彰显教育理念。
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是所有党员的必修课,而党性修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没有止境。高校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同样也是一个逐步探索与积累的过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才能事半功倍;科学育人、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