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摘 要:以情感因素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外语学习效果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但目前有关研究以定性居多,定量较少,同时对于各种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相互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各种情感因素作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调查量表,并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以期用于后续研究。
关键词:外语学习 情感因素 量表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c)-0185-02
外语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智力因素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不容否定,但其是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非智力因素,也就是不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但对于这一过程又起到约束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如态度、动机、焦虑、移情和自信等。按照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因受情感过滤的影响不同而因人而异。如果学习者因为各种原因对外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这种较强的情感过滤作用下,就会获得较少的语言输入;反之,如果他们乐于学习外语,情感因素对于语言输入的阻碍就会比较小,从而易于接受语言输入。这些对语言输入起到过滤作用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和焦虑,但是学习者的态度和移情因素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 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
1.1 态度
外语学习者对于所学语言及该语言的使用者和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态度具有重要作用,甚至直接决定了外语学习是否能够取得成功(Gardner, 1982)。这种态度收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教师和同学以及社会环境等等。如果学习者对外语学习态度积极,就会对学习有持续性高程度的投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中压力处于较低水平,获得更明显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使用者或该语言承载的文化持有消极或负面的态度,则会恶化其对该语言的学习态度,不愿甚至抵制对与目标语相关的包括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历史等各种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1.2 学习动机
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学习動机可能由学习者的内在需求或外部诱因而诱发,因此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Arnold, J. & H. D. Brown, 1999)。外语教学研究中通常采用Gardner的观点,将其分类为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前者指学习者主要将所学语言视为一种工具,用以实现或获得各种利益,后者指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希望能够在目的语社会中生活,使自己融入目的语文化。在哪一种学习动机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方面,学界尚无统一观点。Gardner和Lambert(1972)认为融合性动机可以使学习者取得更高的成就,但也有实证研究认为工具性动机对于外语学习作用更为明显。实质上这两种动机对于外语学习并无优劣之分,只要学习者具有其中之一或兼而有之,都会促进语言习得的进展。
1.3 焦虑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众多原因,如任务难度较大、信心不足等,产生紧张、忧虑或恐惧情绪,造成心理上的不适状态,即“焦虑”。一般来说,焦虑往往会造成过大的压力,使学习者丧失信心,逃避困难,阻碍其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放弃外语学习。但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也可能将这种压力转变为学习动力,反而会对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适度的焦虑可能使其对学习任务保持必要的关注,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通常说来,诱发焦虑状态的因素可能来自课堂活动、教学方法、师生评价、交际或考试等。
1.4 自信
自信,或称自我形象,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常常表现为主体的自尊或自重。一般而言,自信往往与焦虑成反比,即自信可以降低语言学习的焦虑感,进而增强学习动机,往往能够促使学习者相对快速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新信息,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反之,如果其自信程度不高,则容易对学习产生焦虑情绪,对学习任务产生逃避甚至排斥心理,对语言输入造成阻碍。对于外语学习,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来说,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较强的自信能够使学习者积极抓住锻炼机会,不断改善语音和口语面貌,而自信程度较低的学习者则担忧暴露自己的不足,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规避口语交际练习,使其无法获得提高的机会,反过来又降低其自信,形成恶性循环。
1.5 移情
移情指学习主体从他人的参照系中感受或理解其个人体验的能力,也就是主体的换位思考能力。移情是影响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学习者可能将其对于某种语言或文化的态度,甚至对于教师的态度迁移至外语学习,从而影响到学习效果。作为外语学习者,广泛的交际活动是取得成效的必备条件。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者时时处于复杂的移情过程,才能对他人的认知和情感活动形成正确的理解,了解其他交际者的真实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的意图和目的。如果学习者仅仅关注于自身的情感状态,忽略甚至抵触他人的情感,就不会获得充分的语言输入。
2 情感因素研究对于外语教师的启示
具备语言天赋对于外语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取得成效的学习者往往具备另外一些特征,即通常表现出明确乐观的学习态度,对目标语和文化的欣赏、较强的学习动机、较高程度的自信。面对外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有必要将注意力从教材和教法转移到学习的主体,尤其需要关注影响学习的各种情感因素,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作为重要手段,尽可能消除负面情感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语学界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例如高越(2005)、祁虹(2004)和刘芳(2011)分别探讨了如何调节学生的积极情感,例如明确动机、消除焦虑、树立自信等,促使学生转变心态,积极应对外语学习。
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教学实践上的转变应当建立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因为情感因素组成比较复杂,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很难想象为独立而各不相关的途径。如果它们在这一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是否存在若干因素对其他因素存在主导或控制作用,从而可以使教师在调节学生的情感因素时能够更加富有效率,这一点将依赖于我们是否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手段,将自己对学生情感因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 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量表设计
目前,国内研究对于学习者情感因素比较重视,相关成果也比较丰富,但大多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比较缺乏。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这些情感因素的状态,以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呈现出的相互作用,首先必须采用科学的测量手段,才能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在情感因素量表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归类,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在问题设计方面,应以正向问题为主。同时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还应适当补充反向问题。按照上文中的分类,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40个问题的Lickert五级情感因素量表,分别涵盖了态度、动机、焦虑、自信、移情5个方面,其中正向问题33个,反向7个,涉及到上述5个方面的问题数量分别为5个、9个、11个、9个和6个。分布相对比较均匀,考虑到了测量的总体性和分布情况。
之后,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在本校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随后,使用SPSS 20工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在信度方面效果比较理想(α=0.871)。说明采用所编制的量表测量得出的数据一致性和稳定性比较好,结果可信度较高。在效度检验中,主要采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也就是EFA方法。检验结果为KMO达到0.716,Bar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为显著(P=0.001<0.05),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10次迭代之后,分别提取出5个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即因子1“学习态度”、因子2“学习动机”、因子3“焦虑”、因子4“自信”、因子5“移情”,累计解释变异量达到64.823%。最终结果说明,量表的5个维度设计问题比较符合量表的设计目的和结果,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
4 结语
除学习者的智力因素以外,以情感因素为代表的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效果具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为外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他们的情感因素,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这些情感因素的正面和积极作用。对于这些因素的理解,需要我们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才能采集到正确的数据,为教学工作提供正确的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Arnold, J. , H. D. Brown. A Map of the Terrain[Z].1999.
[2] Gardner,R.Language Attitude and Language Learning[A]. In E.B. Ryan & H. Giles(eds). Attitudes towards language—Social and Applied Contexts[C]. London: Edward Arnold,1982.
[3] Scovel, T. The Effec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Review of the Anxiety Research[J].Language Learning, 1978,28(1):129-142.
[4] 陳靓,刘晓红.试论外语学习中的几个情感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18-20,24.
[5] 高越,张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因素定量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5-257.
[6] 刘芳,朱周贤.利用积极情感因素——自信心促进外语学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140-141.
[7] 刘建达.论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情感过滤[J].外语教学,1996(4):9-13.
[8] 祁虹,黎宏.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4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