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智斌
摘 要: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的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除了需要的科学技术的支持外,还需要大量能工巧匠来支持。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这种高等技能型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学校可以改进的方向,从而通过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他们以后在职业岗位上成长为能工巧匠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c)-0148-02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前景。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任务,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战场,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一直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那么落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任务自然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
1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具体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方面,是职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注重细节、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特别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发展制造业更需要从业者具备“工匠精神”;我们知道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就必须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制造的基础;这样才能使中国制造成为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的代名词。
2 “工匠精神”的现状
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它们需要的是传统的简单流水线上的手工劳动,不是精细化、工艺化的生产,希望新员工只需要培训一、两天就可以上岗,而且也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所以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在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普通工匠收入少和社会地位低的现象,使人们难以执着于耗时长、劳动强度大、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能工巧匠技能及其职业岗位,因而给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带来了较大困难。
对于学校而言,高职院校还是按照传统的本科教育的模式,强调专业和理论的教学,讲究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备性。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技能培训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在“工匠精神”养成方面则仍显不足,更多的是考虑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与职业成长的素质要求。
对个人而言,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家觉得作为一个技术工人是一个不体面的、不好的工作,大家都希望能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就没有对技术进行钻研的动力和愿望,而且在企业中工资待遇方面也明显比管理要差,使得大家更没有意愿去做技术。
3 “工匠精神”的培养
3.1 思想上重视和培养
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当今制造强国中技术工人普遍具备的素质之一。纵观世界上的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日本,可以发现他们的产品在总体上都做工精细考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精品理念和从业人员工作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态度。这些国家的从业人员常将本职工作做得好坏与个人荣辱相联系,即便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力求尽善尽美。正因为德、日将“工匠精神”运用得淋漓尽致,其产品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在某些领域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自己的意识里,塑造和培养出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呼吁国家在舆论方面做出一些引导,使得社会对能工巧匠予以认可,对技术追求更加称赞。同时大量的宣传“工匠精神”和追求精益求精的技术人才,使得大家转变传统思想,不再认为从事技术工作是低人一等,做能工巧匠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进行技术的钻研是一项目非常神圣的工作。
3.2 改变课程结构和增加内容的弹性
传统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更多是在于传统教学的方便,都是较为统一的内容,在设计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进行对应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主动性的发挥,也难以实现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学校引进了德国客尼教育的模式,把一门课程的内容融入到几个实训项目中,这些精心选择的项目一般都是从生产实践中直接选取的,不像传统的课程一样,脱离实际。这种项目学生的参与度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按照工厂的要求进行培训,这样学生不但学习到了新的技能,而且把那种要求精益求精的精神领会了,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工匠精神”。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好,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项目的要求分级,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提较高的要求,而对一些掌握较差的,提一些基本的要求,这样保证了所有的人都能完成。
3.3 加强技能训练,搭建练就工匠的平台
技能培训的关键是技能,很多技能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更多是靠反复练习取得的。所以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真正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工匠精神”培育要和技能训练相关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它的价值。不仅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方向等影响因素,更要突出个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精通一门技艺的基础上掌握职业迁移能力。比如台湾在训练清洁人员时,他就会给出各种不同的路面,告诉你如何选择不同的清扫工具和清扫方法,保证清扫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化实训教学,推进与专业相关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职业角色扮演,在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加强技能培训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因为技能竞赛对技能的要求是熟练,这种要求是切合“工匠精神”培育的,只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它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接受它。从而真正能够理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大有好处。因此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搭建更多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平台。
国家正在倡导“中国制造2025”,顺应形势,培养出大量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要想培养出合格的能工巧匠,就一定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塑造。其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 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14-16.
[3] 王力.呼唤工匠精神[J].施工企业管理,2015(5):100.
[4] 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國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