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华
摘 要:班主任的教育,不但要富有爱心,还应当拥有慧心,即一定的智慧。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应当秉持初心不忘,静心教书,传递真善美的信念;拿出真心,以身作则,用行动换取诚信;付出爱心,勇于奉献,用无私的爱滋润年轻的生命;施展智慧,倾心育人,耐心而宽容,静待花开。
关键词:教育;慧心;公平;尊重;耐心;静待花开
爱心是教育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可以教育孩子。”李镇西说:“教育效果的出现,‘推动学生转变的最大动力,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智慧。”班主任的教育,不但要富有爱心,还应当拥有慧心,即一定的智慧。正所谓拥有慧心,静待花开。
什么是智慧呢?
哈佛大学塔尔教授说:“知识是信息,智慧是改变。”肖川教授说:“智慧是个体面对现实情境解决问题,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发展和享受的机智和策略。”简单地说,智慧就是公平、尊重、耐心。
一、要学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静待花开
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人生来家庭、出身、财富、机遇等等都存在不公平。学校内,教师完全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似乎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做到大致公平。比如不因学生成绩优劣而区别对待学生,不因纪律好坏而对部分同学另眼相看。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要一视同仁。教育教学中,如何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尊重个性,正视差异。现实中,班内四五十个男女同学,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学习成绩也有优有劣,参差不齐,课堂反应有快有慢,对同一个问题,大家认识可能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坚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有所长。更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见解,允许学生有差异,每个人都是一面旗帜,人人都可以成才,将来他们都能在社会上,在各行各业中独当一面;教师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正所谓“有教无类”。
亚里士多德“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其次,表现在班级管理上,就要科学排位、轮流值班、公平竞争;座次安排上,严格落实学校科学安排座次举措,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如男女同学比例适中,人数相等等因素。一段时间以后,或一个月或40天,前后轮动,左右平行调动。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到班级前排,既照顾到学生眼睛视力的调节,有益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又保障了机会的均等,排位上的公平公正;学习上,既有利于学习中心组的开展,又便于各组之间公平竞争。
再次,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多交流沟通,消除隔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班主任老师能做的是,班级范围内,在每個孩子的心中种下公平、公正的种子,给学生提供机会,多交流、多沟通,融洽彼此关系,消除误解和隔阂。
二、要学会尊重,尊重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尊重是前提,有效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曾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面对拿砖头砸同学的男孩子,他用四块糖“征服”了男孩子,一奖励男孩按时到办公室,二奖励他听老师的话及时停止了打人,三奖励男孩子有正义感(砸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四奖励他知错能改。陶行知通过独特方式教育犯错的孩子,起到了良好效果。他没有声色俱厉,也没有拿校规校纪吓唬学生,处理学生,而是尊重在先,循循善诱,鼓励表扬,赞扬孩子身上每一个闪光点,在彼此对话中让学生完成了自我教育,而这一切,不能不说是陶先生尊重学生魅力的结果。
三、学会耐心等待,静心守候,静待花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同样,不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基于这些,作为班主任,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老师们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耐心。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谓的后进生,他们一样有上进的渴望,被赞扬、被肯定的美好愿望,只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缺乏自控力和毅力罢了。如果老师以最大的耐心去帮助他们,相信自己的耐心里有瓦特、牛顿、爱迪生、马云等, “允许别人犯错误,又允许别人改正错误”。因此,班主任工作中要学会耐心等待,静心守候,静待花开。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班级情况也千差万别,但只要有了爱心,拥有慧心,在工作中做到公平为根基,尊重为前提,把耐心贯穿始终,始终坚持“人人有才,因势育才,一个学生,一面旗帜”的育人理念,扎实工作,班级工作往往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班主任老师往往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应当秉持初心不忘,静心教书,传递真善美的信念;拿出真心,以身作则,用行动换取诚信;付出爱心,勇于奉献,用无私的爱滋润年轻的生命;施展智慧,倾心育人,耐心而宽容,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镇西.教育的力量[M].青岛出版社,2016.
[3]肖川.好教育 好人生[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意]朱瑟琳·乔塞尔森.皮格马利翁效应[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