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莉
摘 要:學科核心素养就是通过学科教育使学生具有利用该学科去改造自己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由此可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能以道德和法治的思维去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么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有对应的教学方法。基于该角度去讨论,希望能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新课标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建立学生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为祖国培养新一代品学兼优的人才。这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步步的教学计划去实现,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一步步去引领。笔者认为具体教学中,需要在学情分析基础上,运用分组教学的方式,以实例分析、情理结合的方式去进行教育,原理呆板说教,要引发学生进行内省。
一、学情分析,分组教学
所谓学情分析,就是任课教师要对班级的每个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方面的基本情况予以摸底,要知道他们目前状态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于世界观。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对学生思想道德以及法治意识的影响。只有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才能做到针对性教学,也才能做到下一步的分组教学。在分组教学中,要将思想品德好的和相对差一些的同学编成一组,利用先进拉后进的方式去提升整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要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去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效仿的热情。分组教学的精髓还在于让学生分组讨论、辩论,就某个道德法治问题展开深度的探讨,这种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呆板、说教,活跃了课堂气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显著提升,切实地让孩子们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来严格要求自己,这便实现了所谓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实例分析,情理结合
如果一味地讲说那些抽象的思想道德术语、法律条文,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运用真实的例子去引入课堂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初中生喜欢听故事,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说,他们可以明白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这样才能使得学习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指导他们自己的言行。在讲解中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他们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出现对应的心理变化,如此才能培养出他们的善恶观念。在实例分析中,教师可以利用较为新颖的课件形式,或者是多媒体手段,来营造相应的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快速地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完成学习。另外,教师如果有能力和时间,可以利用微信的形式动态地进行授课,让学生在相对碎片化的时间里去学习,不自觉地利用课堂内容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
三、具体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教师本身的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其以身作则,言行统一,需要其本身拥有较高的思想情操,拥有强烈的法治法律意识。否则教师的课程难以被学生所接受。因为本身做不到,来教育学生的话,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且初中生正是叛逆期,容易被自己情绪左右,老师道德出现问题,负面影响将被学生自主放大。这不仅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而且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抵触。
2.倡导学生本位
教育改革已经明确现在教学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而是和教师一样是平等的,需要教师尊重其自尊,需要教师去引导其完成相应的课程,而非强硬灌输“填鸭式”教育。在课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疑问并进行提问。特别是这种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本身就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完成的,而不能压制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干脆认为学生故意找麻烦。诚然,学生本位教育方式,需要教师拥有强大的岗位素养和学识基础。
3.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枯燥,鉴于此,建议教师要积极地改变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呆板的面貌,要积极地改变课堂气氛。正如前文所述,需要用实例去引出课堂内容,打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自发内省,这才是实现学生良好学习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开始。辩论、讨论等形式就非常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去灵活掌握。
4.课程效果评价
教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需要评价的,这种评价来自于学校管理层听课考评,也来自于学生的评价。具体的评价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评价表格,按照既定程序去进行。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同时结合道德与法治管理层听课考评,综合地评价教师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师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建议将效果评价和奖金等挂钩。
总之,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提出的一种教育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显而易见,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具体教学要教师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分组教学为方法,展开分组讨论、辩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等手段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最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教师本身素养的锻造,更要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姜必胜.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文理导航,2017(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