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琴芳
案例中的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从“亲子跳蚤市场”活动的物质准备,幼儿经验的铺垫,到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都直指“交换的公平性”。我们不妨借助以下三组关键词来分析这位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1.价值与价格
物品的价值与它的材质、工艺等因素有关,是相对稳定的。而物品的价格与价值之间不可简单地划等号。一方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一般来说,价值越大,价格越高;另一方面,物品的价格又与个人的喜好以及物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比如,陪伴自己长大、寄托了深厚情感的物件,也许是个枕头,也许是块小毯子,它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远远高于其本身的价值,甚至是无价的;又如,玩腻了的遥控汽车也许远不如能印出孩子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的印章的吸引力大,正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
2.交换与买卖
案例中,教师设计的“以物换物”活动是一种物品的交换,而“亲子跳蚤市场”的活动可以说是一种“买卖”。对孩子来说,交换更侧重于“我喜欢回力车,所以我想用大恐龙玩偶去交换”,或者“对方的说辞更能打动我,我愿意和他进行交换”。显然,情感因素的影响更大些,这就可能背离成人眼中的等价交換原则。而“买卖”则是用货币去交换等价的物品,规则的影响力会更大一些。
3.智商、情商和财商
正如案例中的教师所提到的那样,有些孩子确实更能借助自己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成功地换得自己想要的物品。不得不说,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即所谓的智商较高。而有些孩子“缠功”很好,这说明他们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较强,即显示出较高的情商。而教师立足于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认识钱币,学会钱币兑换、找零以及学习砍价,则可以说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财商。不难看出,在同一个活动中,不同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不同的。因此,活动中蕴含的教育契机是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抓住不同孩子的优势和强项,引发同伴间的互相学习,而非一味地盯着单一的目标对孩子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在“亲子跳蚤市场”活动中,教师也许不能仅关注如何维护“公平交易、等价交换”的规则,而应回归儿童本位,从儿童的视角看待游戏,更多地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孩子互相学习,让差异成为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