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萍
摘 要:德育教学是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以及个人思想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失效的现实出发,探究德育失效的主要原因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小学德育失效的主要原因
目前德育教学失效的问题普遍存在,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的客观原因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方法等因素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一些教师的德育素质不高,在实践中无法以身作则,难以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行为规范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对于德育教学的忽视,将德育教学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只有在考试的时候为学生划定考查内容,并要求死记硬背,使学生完全体会不到德育的乐趣;教学内容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丰富德育素材,使学生将思维局限在教材中,而难以用所学知识实现对自身行为的指导;教学方法呆板,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灌输教学是教师习惯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整齐划一的内容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难以真正解决学生个体在思想品德形成中面临的问题。
2.学生的主观原因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完善,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如德育培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引导,就难以自觉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缺乏自律,多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在教师、家长的被动约束下形成的,一旦失去外界的压力,就会变得自由散漫、懒惰拖延;心理素质相对脆弱,一些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外界环境出现变化,就会陷入矛盾,产生心理障碍,同时小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任其发展,只能在心理健康问题中越陷越深。
二、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深入研究授课艺术
在小学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不断探索教学艺术,优化德育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在开展教学之前,应该利用细心的情感沟通方法,让学生放下与教师之间的身份隔阂,让学生逐渐信任教师,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采用案例教学,根据教材中的德育目标,为学生收集相关的德育案例,并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从而用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想道德教学内容。
2.掌握学生思想特点,落实个性化教学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利用统一化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确定德育教学内容。小学德育教学内容只是从普遍意义上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道德误区进行引导,而实际上每一个个体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不同,其理解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也有所差异,如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而自卑胆怯,有的学生由于家长溺爱而以自我为中心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情况,如果一味地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则不仅无法对症下药,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基于此,在小学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利用个性化的教学引导,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教育。
3.联系生活实际,树立行为规范
在传统教学中,许多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或者口头上,而没有渗透在实践中,如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为人要诚信,但是在考试中作弊、抄袭的情况却依然得不到遏制。而造成这种言行不一的问题主要就在于教师的德育教学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小学生难以将课堂的德育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来。针对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帮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德育因素,并激发学生反思生活中德育缺失的行为,进而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逐渐纠正思想、行为中的错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4.构建相互评价、相互监督的教学环境
在德育培养中,学生由于身份的隔阂难以对教师敞开心扉,但是对于同龄人,却有着天然的信任与依赖,而教师在德育中可以利用这一点,在班级中组织互助小组,即根据德育培养目标,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互助小组,在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监督,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任务,让小组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实现思想情感沟通;在课下,教师也可以发挥互助小组的监督作用,让学生之间相互约束,并逐渐建立行为规范。
5.完善的德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规律,建立和健全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考核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并任用专门的考核人员,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价。在实践中,相關机构一方面要完善德育评价目标,设计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打破学习成绩对思想道德评价的绝对影响,采取多样化评价方法,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方艳.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6):76.
[2]李小玲.浅谈新时期如何贴近和加强小学的德育工作[J].亚太教育,2016(14):119.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