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朝旭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科普说明文作为语文教材,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性——致力于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就明确了它的定位——必须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一、获得提取信息的方法
说明文文本信息含量大,怎样迅速地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这是读懂说明文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很容易把这个环节变成纯知识的了解,而忽略了教给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
如《妙不可言的位置》一课,有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教师设计了一个思维导图,学生把行星的名字和特点填在思维导图中。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内容不童趣、语言很生涩,孩子难读懂,上课的时候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填表,反馈答案。这样,这节课无疑变成了一节讨论为什么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科学课。其实教师可以试着这样调整——因为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完成这样枯燥的思维导图的能力。可以设置动手摆一摆行星位置这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交流答案的时候,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找到这些答案的。于是学生会把自己思考的过程说出来。如文章开篇就介绍了: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使它成为宇宙的一个奇迹。学生是抓住了 “由近到远”“第三颗”这些提示性的词语来理解的,确定了地球所处的位置,教会学生浏览课文时抓关键词的方法。而对于金星的位置,孩子会根据这句话来判断:科学家认为是因为两者距太阳远近不同造成的,地球距太阳1.496×10^8公里,而金星距太阳只有1.0826×10^8公里,这使得金星受到太阳的照射要比地球强得多。相信有学生会在两个数据的对比中发现,金星距离太阳更近一些,培养学生对比思考的习惯。
教师的课堂应该致力于学生的阅读障碍处,及时教给他们方法,生生互动,取长补短,相互影响。长此以往,学生能够获得信息提取的方法,提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二、形成分析概括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孩子读懂文章,在此过程中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分析的能力、做出判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不会分析概括,就读不懂课文,就抓不住重点;即使有所得,也所得无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可惜我们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方法的指导不够,训练得太少。要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教材的特点,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他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来读懂原文,要把概括的这个学习过程展开来,学生才能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从而形成分析概括的能力。
以《妙不可言的位置》一文为例,教师安排了一个“找金星”的游戏活动,提供两张图片让孩子辨认哪一颗是金星。孩子需要在文中提取信息,接着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孩子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判断理由。教师对学生的理由予以评价和整理,发现概括可以有两种方法:(1)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2)将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语言简述。习得方法后,马上迁移运用,教师安排了课内、课外两个片段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课内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比地球更远离我的行星命运又将如何呢?自己去读读第四段,画出关键句,圈出关键词,进行概括。课外的是:《冥王星为何不再是太阳系的行星》材料片段。
在教师的引领下,孩子练习掌握阅读知识性文本的技巧、策略,教师带领学生经历认识、实践、迁移的过程,学习如何去解读科普说明文。
三、形成解释的能力
“形成解释”指的是“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和推论的能力。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在《妙不可言的位置》中,学生在摆行星位置的活动中,在玩“找金星”的游戏活动中,都需要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论。教师还设置了一个环节:
金星是这样,比金星还靠近太阳的水星就更不用说了 。(合理推测)
金星和水星所处的位置,使它们 , 。
同样需要学生进行合理推测。我们并不是在教说明文,而是以一篇说明文为例子,教孩子如何读懂说明文。
不同的文体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精确、内容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是孩子轻易能够模仿学习的,所以这样的文本拿来做指向言语表达的学习范例,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有点高不可攀。说明文应该教点语文本体性的知识,引导孩子学习说明方法,但《妙不可言的位置》一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远没有《太阳》这样的文章来得直观,难以被刚接触说明文的三年级孩子所理解。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编者安排的位置,何不把它作为一个例子,构建指向阅读策略的课堂,让说明文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