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
摘 要:在高中階段,随着教改不断推进,新的理念与方法不断被应用到教学中,生物新课程中近年来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为本的理念,并引入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引导高中生改变学习方法,这种改变需要教师进行尝试,为高中生营造更加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只是目前在探究式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并找出探究式教学合理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生物;创设情景
高中生物是基础学科之一,现阶段一些高中生对生物学科并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积极性不大,造成这一局面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延续着灌入式教学的方法,缺乏创新,高中生在课堂上承受的压力过大,探究式教学的引入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近几年教育界热点话题之一[1]。指的是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事例以及问题方面的讲解,然后让学生自主对问题完成探究,掌握相关的理论与结论,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生物教学的权威是教师,教师将知识传递给高中生,高中生多数是依赖强行记忆的方式,提高考试分数,这种方式将高中生主动性限制住,与新时期教学理念不符,而探究式教学则体现了对高中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一)教学流于形式
以往高中教师比较习惯于用直接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2]。这种模式对现阶段教改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很多教师对新的理念和方法缺乏应用,因为这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主动探究,并不会提升教学效率,只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很多教师只是表面上应用了探究式教学,形式也只是课堂活动或者小组合作。
(二)缺少实践课程
高中生物课要求高中生一定要对实践知识有一定的掌握[3]。但其实高中学校往往更加重视升学率的高低,理论教学被列为重中之重,而实验教学由于在高考中并不会占据分数,所以是被忽视的,甚至在高三阶段,由于升学压力非常大,高三学生基本不会上实验课,因此实验课程的缺乏也给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严重障碍。
(三)硬件设施不足
生物是需要实验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但很多高中并没有为生物课程配备实验设备,多数高中的实验设备是不足的,甚至一些高中没有配备显微镜,这种情况下探究式教学自然无法开展,至于实验员通常是教师承担,教师也无法对教学活动进行协调,硬件设施上的缺乏也是制约探究式教学开展的重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不对
很多生物教师未能明确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依旧将自己定位为主体,并没有将高中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主动性发挥出来,此外就是很多生物教师将研究重心放在教学选题上,教学重心并没有放在对高中生的培养上,所以也未能对高中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结合生物科学史
生物科学史上记载着大量的生物知识产生过程,其中体现了前人的先进思维以及科学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前人对生物的探究,是对真理的追求与服从,因此生物科学史本身就是良好的教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辅助探究性教学,例如光合作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卡门、卢宾等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引入教学中,让高中生不仅对光合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知,科学精神也能得到
培养。
(二)发挥生物实验作用
生物实验也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是对高中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为高中生创造了基本的探究调价,教师需要结合探究学习,指导高中生独立实验,让高中生在探究实验中,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提升高中生的科研能力。例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上指导高中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光是光合作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并引导高中生对实验进行优化,观察实验然后分析结果。
(三)合理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是为了对教学效果进行优化,让高中生在更加良好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发挥出探究思维并提升对生物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情景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例如细胞有丝分裂教学,由于知识是相对抽象的,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细胞分裂的动画过程,让高中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其中的要点。
(四)联系生活实例
高中生物与实际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生物安全事件,引导高中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例如,转基因食品问题,引导高中生在课上进行小组探讨,然后可以在课下进行调查,这样高中生就能感受到,生物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总之,探究式教学可以引导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将高中生的学习情趣以及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用更高的效率掌握生物知识,同时强化了实践能力,教师需要善于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于佳洋.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分析:以《DNA分子的结构》一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117,157.
[2]郑文杰.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J].教育现代化,2017,4(17):234-236.
[3]张云.导入生活,延伸课堂: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有效性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2):12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