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娣容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填鸭式”,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被动听;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整个课堂枯燥无味。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课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角色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关键词:分享;课程改革;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分享式教学创始人任景业老师认为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是人的天性,人的思维基本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为此提出了分享式教学思想,并在《寻找符合人的天性的教育方式——分享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定义:分享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学生问题出发,让学生思考,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分享式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参与,更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要顺利实现分享式教学,首先要创造一个分享环境。一个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也就是优、中、后进搭配得当,以优中带动后进,培中促优。通常是按2∶2∶2的比例来搭配。另一个就要建立促进小组间竞争的机制。成果展示由组内推选优、良、后进不同级别的学生展示加分等级不同:优生展示为C等,中为B等,后进为A等,旨在鼓励优中学生带动后进生。后进生有特殊表现的给小组加分,后进生进步大的给小组加分,小组整体实力提升小组加分并给予特殊奖励等等。通常一个星期小计一次小组成绩,一个月奖励一次。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一些调整,防止总是落后小组的积极性受打击。
一、探究新知的分享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的好奇和智慧是无穷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七上“绝对值”这节时,由于是刚教不久的新生,我还很忐忑地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他们各自为寻找解决办法忙得不亦乐乎:翻教材、查资料。最让我吃惊的是在分享如何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时,一个学生很形象地把绝对值的“‖”符号比作安检门:当一个有理数经过此门时,必须卸下武器——“-”号。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我只是进行很少的强调讲解。逐步我又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去提炼一节新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要学会哪些知识点、重点难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习七下“同底数的幂相乘”这一节时,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分享式学习经验,首先从题目出发,先回顾幂的定义,从而推导出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并且总结出这一节着重点和易错的地方。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熟悉的方法去理解、去掌握,把未知变成已知,而不是一味依赖教师固定模式讲解,死记硬背。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分享了知识、分享如何理解知识,还享受和同伴分享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学习挖掘提炼知识要点、方法,提高分享的质量。
二、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新知的分享,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那么,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体现。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与大家分享,再由大家提出质疑、提出改进办法以及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做适时点拨和总结。比如,学习了整式乘法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计算(m+n)2(m-n)2,每个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大多同学第一想法都是先分别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出两个因式的平方,再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方法来计算。但结果出来后,有同学发现结果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从而提出质疑:既然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它就应该是一个多项式的平方,也就是说最后一步可以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来计算。于是,就有同学想到幂的定义,把原式折成(m+n)(m+n)(m-n)(m-n),再利用乘法交换律化成(m+n)(m-n)(m+n)(m-n),從而化成[(m+n)(m+n)]2。当这一想法一出来,立马就有很多同学用积的乘方公式加以改进,逐步大家都恍然大悟:原来这一题可以先利用积的乘方公式改变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方。学生通过分享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况且学生通过审题,形成策略,再展示自己的成果。这一系列的过程不断磨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还有分享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很欣慰的是课堂上的分享,延伸到课后。我们的学习小组经常在课后发挥着作用。如有的同学计算失误多,组内的同学一起针对同学的错点分析错误原因想办法,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解决办法,并且还督促其巩固练习。除了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孩子们还自由组合,一起讨论分享各自课外所遇到的典型习题,一起分享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教师从理解孩子的天性开始,分享式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了质疑、学会提问、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享受课内课外的快乐学习。如任景业老师所说: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分享智慧,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