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平
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设计,实现高效课堂与其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项教学战略性计划“同课异构”有效体现了创新的意识和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教师意识到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对此,对于“同课异构”在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物理;教学
一、将生活经验融入教学
在物理课程中“电”是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之一,与电有关的包括电容、电势、电功率、磁场等,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关系到很多方面,笔者认为教学模式可以从多角度展开,“电”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电灯、电视、手机、电脑等都离不开电。因此,从生活引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方面“同课异构”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然,采用“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不同的风格进行课堂教育,合理有效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带领学生体验知识怎样应用。其实,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常常会用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当然采用这种方式的时候,应注意把学生从理论知识引导到生活实际,再联系理论知识让学生们记住知识点。当然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了解相关知识并把握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应掌控好两者间的平衡,注重课堂效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高质量。
在上动量定理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相关的生活实例,例如,为什么将纸片压到装满水的杯子下,快速抽出,杯子不会移动?为什么杯子落在地上会摔碎而落在沙子里不会碎呢?从而引出本文学习的重点,即动量定理Ft=mv′-mv。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不仅呼应了人类科学历程的探索,也能让学生引发哲学思考。对高一学生来说,思维特点正在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样有趣的提问方式与解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维变得高度兴奋,积极,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当然,这种方法还能够消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懈怠感,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居然包括了很多物理知识,感受到物理课程非常实用,更加投入地学习物理学科。
二、将物理实验引入教学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物理上的公式和定义都是由实验得来的,高中物理也如此,教师的教学可以从物理实验入手。物理教学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就是从实验出发,从实验开始入手有助于学生直观记住相应的知识点,认识到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这种方法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在相关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而引发学生对结论的思索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与理解。例如,针对摩擦力进行教学时,我在课堂上展示了这样的实验情景:一同学在一光滑水平地面上推一个桌子,用1N的力推,推不动;之后增大力气,用3N的力推;桌子刚好开始移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之后,这位同学用5N的力推桌子,桌子快速移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实验非常经典,当然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物体的静摩擦力是多少,还可以看出用的力大于或等于摩擦力时,物体开始移动,小于摩擦力时物体保持静止。进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这时可以进一步提出疑问,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是什么意思?进一步引出摩擦力的种类,摩擦力分三种,分别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教师用自己独特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会让学生感觉到物理课堂的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将知识探讨融入教学
物理知识点都是由实践得来的,所以其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目前,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引入对知识的探索,实践过程能够很好地深化学生对教材的掌握。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以知识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对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应設计合理,当学生们不了解相关知识或原理时,这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以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到这些知识的实用性。比如,针对“做功”这方面的内容时,我给大家举两个实例:
实例1:小明搬着一沓书,向前匀速直线移动,此时搬书的力对书不做功。
实例2:小明拖着一箱书匀速爬楼梯,此时搬书的力对书做功。
由这两个实例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前者不做功后者会做功?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做功的两个条件分别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对此,教师还可以根据功的计算式提出问题,比如,实例2中,若小明搬着一沓书爬楼梯,这时,力的方向会跟运动方向形成一个夹角,此时怎样计算功的大小?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将矢量分解引导进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和推理得出最后功的定义,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上提到将生活经验、物理实验和知识探讨融入教学的方法都是目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同课异构”开展课堂教学不仅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现有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最后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课堂的多样性和有趣性。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