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
摘 要:健全的人格对初中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学教育中对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渗透到初中的各个学科教学中。初中美术是一门以欣赏和创作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具有人文性较强,直观可视性以及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初中生的认知、情感、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健全人格;有效途径
一、初中美术欣赏与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关系
美术这门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能够流传至今的美术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后留下来的,都是各个时代的上乘之作。在作品中传递了一种真善美,初中美术欣赏的目的就是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在美术作品中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这都是作品所在时代的道德品质的反应,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抱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视觉的传递,能够在作品中读出一种或宁谧平静或热情奔放的情感。
1.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美术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家的情感一般都较为细腻,能够发现别人不易看到的那些真善美,作者在作画的时候,也往往将他们的情感融入画作里面。
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作的时候,学生在欣赏画作里面纤夫不屈不挠的精神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也将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渗透进自己的思想里面。通过欣赏画作,学生对色彩、光线以及搭配都能够得到直观的感受,提升了学生感悟美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用发现美的眼光感悟这个世界。
2.通过感悟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现在的生活节奏过快,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了浮躁的情绪,在美术课上,教师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做事的时候也能够三思而后行,不冲动行事。这主要是让学生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来提升自控能力。中国画往往是用一种中庸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作画的时候采用的也往往是一种很圆润的画法,教师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的水墨画,使得学生的心境也能够平静下来,对待事物也不会那么極端。
3.通过体会美术作品中的内涵,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
初中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正处于养成的阶段,不正确引导的话,就容易产生极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去欣赏表现对生活热爱的画作,使得学生能够对生活充满感激。要多去欣赏一些能够拓展视野的大山大水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的眼界也变得开阔。
例如,讲解《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时候,苏州园林的美轮美奂的亭台楼榭是人们都喜爱的,通过一些油画或者照片的欣赏,使得学生能够爱上这个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园林。
二、初中美术创作与初中生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
1.通过美术创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正在逐渐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动脑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美术课又是一个注重动手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经常走入户外去写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面具、道具,或者到社区进行一次墙报的书画等。采用多变的美术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用自己的笔去勾勒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和风景,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和平静,使得性格能够逐渐健全。
例如学完《笔情墨意抒情怀》这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周末的时候去进行一次写生,取材根据自己的喜好,学生能够用课堂中学到的绘画笔法,通过自己的眼睛和手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次绘画。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材中的主题如雕塑、制作版画以及立体装饰都可以安排用来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周末的时间到陶瓷坊做一个陶罐并且自己上釉色,通过这样的一种动手动脑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美术的魅丽,还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
2.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初中学生的情感往往过于细腻和敏感,希望得到老师和周围人的认可。美术是一门比较多元化的学科,评判标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没有所谓的对错,它容许各种风格、各种创意的存在,给予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教师在进行批改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的作品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要给予肯定,对于有自己独特想法的要给予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肯定。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以后,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会表现出自信。因此美术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例如在学习《最亲近的家具》这课进行绘画的时候,每个学生表现出的家具都不一样,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认真程度和美术技巧的应用程度进行评价,有的学生绘画出来的家具可能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教师在这个时候还是要对学生进行肯定,并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表扬,不能因为学生过于发散的思维就给予否定,否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卜元林.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4(1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