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语气和情感

2018-03-07 09:46蔡昭春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连音记号歌唱

蔡昭春

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曲是带旋律的语言,既然是语言就要讲究语气。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感,反映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形象。歌曲的语气和情感是用声音方法来体现的,即连、断、跳三种方法。

在我们的教材中大部分歌曲都可能会用到连音、断音和跳音的处理,这是作曲家有意留在歌曲文本中的情绪变化符号,这样做的目的是告诉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要注意这些符号的作用,能有效表现,更好地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纵观我们身边的很多课堂教学,执教者为了创设生动趣味的课堂效果,教学设计中往往忽略了这些细小的表情记号,错过了进行技能训练、情感挖掘的有效时机。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注意这些不起眼的小记号,时常在课堂中强调和训练并从中找到点滴启发。

一、连如丝线

连音,又叫“圆连音”,圆就是作为圆滑线来处理,一般称作圆滑线;连就是一般的延音线。它是各种唱法中用得最多的歌唱技巧。连音的唱法大大增加了旋律的表现力。意大利人有一句传统的格言:“谁不懂得怎样歌唱音的连接,他就不懂得把歌唱好。”中国古人在形容歌声的连贯流畅时曰:“累累如贯珠。”二者都强调歌唱时的声音要清纯连贯,一线到底,以确保声音的稳定。因此在演唱连音的时候,既要做到“音高”准确,且没有转换音程间的拖泥带水,又要做到音与音衔接圆润连贯。

(一)关注延音线,唱出连续性

延音线是连于两个或多个音高相同的音符之间的连音线,以此来延长这个音。延音线有时会出现在歌曲结尾,有时也会在歌曲中出现,不论在歌曲的哪一部分出现,都有其特定歌曲情境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歌曲教学时不能忽视其重要的作用。

1.先对比后引导,先声夺人

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音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低段课堂中,教师不能大量讲解知识性的内容,因此用听辨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感受不同歌唱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策略。

案例呈现: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第一册第五课《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时,发现这首歌的结尾处第一次出现了连音线,出示最后一句“了”字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听辨两种不同的演唱效果,一种是唱两拍,还有一种就是唱足四拍,延续三个韵母ɑo,作渐弱处理。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就能听辨出第二种演唱效果好,有的还说,这样听起来好像宝宝真的睡着了,睡得很香。然后老师顺势出现连音线,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不仅认识了连音线,也知道怎么演唱,这样处理才是最有实效的。

歌唱技能的渗透和训练应该从低段开始就要不断反复和强调。当歌曲中第一次出现新记号或者新节奏时,都应该适当地给予重视。

2.先图谱后引领,形象生动

在学唱有较长延音线的小节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图谱来学好歌曲。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图谱的引领中更好地数清拍数,另一方面也能为有变化地唱好延音线做好铺垫。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唱歌曲《牧场上的家》这首歌曲时,在范唱歌曲延长音时,在黑板上用 或者 的符号表示延音线所要唱的拍数,同时,图谱往上的一个变化,也是引导学生在演唱时做渐强处理,通过这个简单图谱的引导,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唱好这个延长音。

3.先裁剪后叠加,化难为易

到了中高段年级,歌曲中时常会出现连续两个或者更多的延音线,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很难唱好,这时用先剪后加的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唱第十册第二课中的《巴塘连北京》一课时,教师最初的导入就很有意思,她说:“你能从歌词中找找巴塘和北京是靠什么连在一起的吗?”学生很容易就找到是一条金色的路——火车路。老师继续启发,“因此作曲家为了表达藏族人民向往首都、热爱祖国的心情,他就用了很多连音线,只是有的是连音线,有的叫圆滑线。”接着老师就出示了歌曲中的难点节奏: 两个连音线,老师采取了先剪后加的方法,在剪掉连音线的前提下,学生很快就能唱出准确的节奏,然后再慢慢加,先把后两个5连起来,再来唱唱,有一部分学生显然不能适应过来,再重复唱几遍。通过几次练唱,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唱好。再把第一个连音线加上去,通过老师的多次范唱和跟琴演唱,学生基本上就能把握好。

同样的连音线在不同的歌曲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效果,这些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一步步呈现和强调,因此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从细微处入手,根据学生学习的习惯,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掌握各种演唱方法。

(二)关注圆滑线,唱出圆润感

圆滑线是指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音高的音,表示这些音要唱得流畅圆滑。

1.小圆滑线,唱出精致

翻看一、二年級的音乐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小圆滑线的出现也是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渐增多,一首首简单好听的歌曲,如果没有圆滑线的处理显然太单调,但是加入了这些小圆滑线后,歌唱者的情绪变化自然就能体现出来。有些歌曲中只出现一个或两个圆滑线,而越是少的歌曲,我们更应该重视起来,有效运用。到了中高段年级,小圆滑线的出现频率增多,我们依然不能忽视这些珍贵的表情记号。

例如:第七册第五课中由汪玲和杨存德作曲的《摇篮曲》一课中,几乎每一个乐句中都出现了一个或两个的小圆滑线,“ 如果没有小圆滑线,我们可能会唱得比较均匀、平淡,但是加了小圆滑线的效果后,前两个音连得紧一些,后一个音断开了,而且前两个音在演唱时第一个音可以唱得稍强些,后一个音弱些,这样一个细微的处理使一贯柔和优美的摇篮曲更富有动感。

2.大圆滑线,唱出舒展

大圆滑线的出现相对要少一些,特别是横跨三小节的圆滑线。例如,二年级歌曲《箫》中的最后一句: 这一句用了横跨三小节的圆滑线,同时这一句也是体现民歌风味的最重要一句。同样,在中高段年级中也时常会有大圆滑线的处理。

又如,第十册第一课中的歌曲《春雨朦朦地下》这首歌中用了很多圆滑线,其中较为抒情的一句是: ,作曲家连续用了三个大圆滑线,学生可以尽情舒张歌声,随着音的高低唱出连绵起伏的感觉,这样演唱的效果让人联想到春雨正淅淅沥沥地肆意下着,而此时学生的情感也能随着声音的变化而获得抒发。

3.大小圆滑线,唱出变化

大部分的歌曲都会出现几个或者多个圆滑线,有的是小圆滑线,有的是大圆滑线,当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圆滑线时,我们给予的要求会更高,让学生能从细节上唱出歌声的微妙变化,这样的演唱才是有变化,有生命力的。

例如,四年级第一册第一课歌曲《采菱》是一首比较抒情的歌曲,歌曲中用了很多圆滑线,而且大小圆滑线时常交替出现,对于演唱的要求和气息的控制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学生能跟着这些圆滑线来歌唱,声音就会变得更加生动。

再如,五年级第二册歌曲《编花篮》这首歌的速度快,歌词密,小圆滑线多,中间又伴有几个大圆滑线,在演唱中,学生假如能主动关注这些圆滑线,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歌唱的表情和情绪的处理也会游刃有余。

二、断如珍珠

断音:又称“跳音”,是指将一个音与另一个音切断,形成连续的跳动音程,唱断音时要唱得短促轻快。但同时也要注意在一般情况下,断音的唱法是将原来音符的时值缩短一半,但音与音之间不能换气,即音断气不断,这是唱断音的一项基本要求。在歌曲演唱中大致表现为:干脆、有力、自豪、勇敢、亲切。断音在歌唱方法中主要表现为一般的断音和顿音两种情况。

(一)断音,断开着唱

低段歌曲教学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一般的断音,要求能断开着唱,尽可能唱得轻松、愉快、神气等。这是初学歌唱时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歌唱方法。

例如,二年级第三册第二课中的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创作歌曲,歌曲中用了大量的四分、八分音符,节奏统一,有行进感,而且歌曲中没有出现连音线,因此在演唱中,要求学生音与音之间要尽量断开着唱,声音要轻巧,有跳跃感。

(二)顿音,跳跃着唱

顿音记号的出现,往往是作曲家留给我们歌曲处理时进行情感挖掘的最好提示。因此,每当这个小记号出现时,我们应该给予特殊对待,要求学生唱得短促、跳跃、有弹性。

例如,二年级第四册第六课中的《小渔篓》一课中首次出现了顿音记号,老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记号,而是说了这样一番话:“孩子们在海边能抓到很多鱼,捡到很多贝壳,抓到滑溜溜的小泥鳅是他们最开心最得意的事情了,所以每次唱到小泥鳅的时候,他们打心眼里激动起来”教师范唱。老师接着说,小泥鳅头上戴了一顶倒三角形的小帽子,我们尽可能要唱得轻巧一些。教师用故事形式讲述了顿音记号的演唱要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学生生动的情感通过这个记号自然流露出来。

三、连断交替,丰富表现

大部分歌曲其实都少不了连和断的交替使用,因为不同语气的呈现,所以演唱才能有变化,有情感。因此遇到任何一首歌,我们要做的首要问题是看清连和断的处理,只有把握好最基本的语气连断点,才能更好地表现歌曲情绪变化。

刘德昌老师在一次歌唱教学的讲座中曾范唱几首大家熟知的儿童歌曲,刘老师的歌声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有时断开,有时连贯,把一首首熟悉的歌曲演绎得扣人心弦。在刘德昌老师一笑一颦的生动范唱中,一些简单的歌曲也可以变得那么生动、有味。但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歌声和孩子们的歌声就不能唱出这样动人的效果呢?刘老师点出了首要的问题是,我们都不够重视连音和断音的唱法,只有在把握好连与断的前提下,才会有更丰富的表现。

因此,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我总是会让学生在聆听感受歌曲情绪的环节中留意歌曲中的连音线和圆滑线,做好相应的笔记,在歌曲学唱之前预习好连断的处理,这样的做法其实降低了学生学习难点节奏的难度。

例如,三年级第六册第一课歌曲《嘀哩嘀哩》,这首歌的基本情绪是欢快的,如果只采取加快速度的方法,会使人感到不是在唱歌,而是念歌。要唱出欢快情绪,只有用跳音的声音,即加顿音记号的方法来唱,这样才能唱出孩子们在山林追逐,在湖边嬉戏,在草地玩耍的快乐场景。演唱时要注意在活泼欢快的基调中进行连与断(跳音)的对比,经过对比处理,歌曲的表现就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了。

再如,《如今家乡山连山》,歌曲虽短小,但是表现力丰富,有连、断及跳跃的演唱处理,学生如能把握好这些基本的演唱要求,歌声自然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感染力。

连音、断音的演唱仅仅是歌唱技能中的一小部分,要讓学生掌握更多的歌唱技能,需要我们更细心、更巧妙地抓住能力训练的有效时机,立足课堂,围绕文本,创设有实效性的能为歌唱本身服务的教学环节和策略,扎扎实实从点滴积累引导和训练,从而不断探寻和表现动人的歌声。同时,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歌唱、学习音乐打好坚实的基础。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连音记号歌唱
六连音手脚配合练习
爵士鼓演奏技巧六连音的应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连音社济南最火的乐队
墙上的记号
浅谈声乐演唱中连音训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