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的民主生活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更要有严格的监督做保障,这是班级民主生活的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建设的方式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从1.0版的“看班”到2.0版的“管班”又到3.0版的“带班”相继出现。交流班级管理方略时,更多的中学班主任老师喜欢用“民主”总结概括自己的班级建设经验。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和李镇西的教育实践向我们展示了班级民主管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可很多班主任老师在进行班级民主实践中却遭遇了这样或那样的尴尬。
一、班级民主遭遇尴尬
理想是丰满的,但是现实却是骨感的。很多班主任老师在进行班级民主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以下几种问题。
1.“民主”的决定为什么没能得到广泛支持?
高二(5)班的班主任H老师为学生手机问题屡禁不止苦恼了很久。经过苦思冥想,决定召开家长会,通过形成共同决议的方式和家长一道携手破解这一难题。家长会当天,H老师说明了手机问题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号召学生和家长一道严格执行学校的要求“在校期间要把手机上交,需要打电话时找老师解决”。老师的表达入情入理,家长们纷纷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每个周末(全员寄宿制学校)反馈孩子是否带手机返校,以便老师准确掌握上交的情况。家长会后的一两个星期,班上学生的手机使用状况明显改观。可时间久了,H老师发现,手机问题又恢复到以往的状态。为什么“民主”做出的决定,执行时却不能得到广泛支持?H老师很苦恼。
2.“民主”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怎么办?
初二(3)班要参加年级合唱比赛。年轻的Y老师决定来一次民主决议,同学们投票决定要演唱的歌曲。最终,同学们决定演唱《那些花儿》。Y老师隐隐觉得,这首歌曲不适合做合唱。但既然是同学们决定的,就坚决执行吧。最后合唱比赛结束了,(3)班惨败。同学们心有不甘,Y老师也在反思……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班级民主建设过程中屡见不鲜。诸如投票选举班干部出现贿选现象,认真负责的同学没选上,拉关系的同学票数最多怎么办?班级内的小团体作祟,在民主表决时推选老实巴交的同学来做又苦又累的班级服务,其他同学坐享其成。班主任老师很苦恼,当“民主”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怎么办?
3.“民主”的实施为什么会有违初衷?
初一(4)班是个新集体,通过一个月的观察和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形成了现在的班委会。运行两个月以来,班主任Z老师对大多数班干部还是满意的,可最近发现同学们对有些干部不满,反映负责记录大家平时表现的纪律委员有滥用职权的情况,“跟他们关系好的同学违反纪律就不记录,而对他们厌恶的同学,总是盯得很紧,不知道记录了多少次。”Z老师很苦恼,他不知道同学们的反映是真是假。若听信大家传言,批评或处罚纪律委员,会不会冤枉了认真负责的班干部,让他们觉得不被信任,打击了这些孩子的积极性?倘若同学们的反映是真,若不做出反应,会不会造成同学之间矛盾,滋生歪风邪气?而且平时的记录关系到综合素质评价最终得分,影响每个同学的切身利益。看来“民主”的实施没那么简单!
鉴于以上三种情况,班主任老师一定会想:如果“民主”带来的不是公正,而是老实人吃亏;如果“民主”带来的结果是有偏差的,而不是最正确的决定;如果“民主”的决议不能落实,执行过程中问题丛生,我们还要不要民主?于是,学习魏书生、李镇西两位老师班级民主管理模式的人很多,但最终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因为他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忽视了班级民主建设的实质。
二、班级民主势在必行
尽管班级民主建设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但我们依然认为,民主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民主的班级生活方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陆续进入青春发育前期,他们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性征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成人感明显增强。渴望自己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听从老师的安排和说教。在班级生活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用尊重、倾听、平等的心态理解孩子深層次的感受,在和孩子们民主协商的过程中对班级事务做出决定,满足了他们身心成长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生活中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民主素养,在参与决策、选择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体验到积极的自我实现,进而培养其独立精神和民主能力。
2.民主的班级生活方式是履行班主任职责的需要
传统的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主任拥有绝对权威,班级大小事务均以班主任的决定为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总则中明确提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职责与任务的第八、九条中明确指出: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由此可见,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要从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发展的人生导师。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孩子的成长和需要出发,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营造民主的班级生活,让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民主行为的训练、学习民主生活的方式和习惯。
3.民主的班级生活方式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endprint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塑造符合国家意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我想民主制度的实施与完善,离不开民主教育的普及,离不开全体人民民主素养的提高,民主能力的培养,教育承载着“为社会培养民主主体—具有民主精神的现代公民”的责任。
班级是学生实现社会生活的重要环境。在这个微型的“社会”中,在民主生活中浸染,参与民主决策的演练,既可以学习相关的民主精神,又可以锻炼民主参与的能力,习得民主参政议政的本领。
三、班级民主行之有道
尽管班级民主建设过程中遭遇了诸多问题,但我们依然认为,民主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真尊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现实生活中,班级民主建设遭遇种种尴尬的主要原因就是传统观念“我管你听”的魔障挥之不去。更多的时候,“民主”流于形式。
我们一起来分析“民主”的决定为什么没能得到支持这一案例。不难看出H老师是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她要严格落实学校有关手机管理的规定。她认为这样做是为学生好,你就应该听我的。所以家长会上,即使是打着大家商量的旗号,其本质还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家长和孩子们随声附和而已。如果是真正的民主,就应该让孩子们讨论一下,上学带手机的利与弊,说说自己带手机的理由,在辩论中明晰。也让家长说说,为什么要给孩子带手机。我想并不是家长故意为难老师,一定有他的理由。比如说家里的难言之隐,比如说对孩子安全的关注。只有真正了解了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手机使用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才能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有梯度、有弹性、能执行的手机管理制度。也只有大家发自内心认可的班级约定,才能最终落实。由此我认为,“民主”的决定为什么没能得到支持这一案例的症结不是家长和学生的不配合,而是老师没能做到真民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班主任更多把自己定位于管理者,不自觉地站在成人的角度,试图要求、责备学生,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更缺少家长的换位思考。一句“我为你们好”,掩盖了表里不一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学生表面上顺从,内心却愤愤不平,违背了班级民主管理的本意。
若想实现班级生活方式民主,首要的是班主任老师由权威走向民主,打破固化思维,放下身段,全身心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多种沟通方式,了解学生诉求,倾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追求学生对教师意见的附和。
2.真培养,让学生掌握民主决策的本领
享受民主的生活,需要掌握民主的技能。对学生而言,就是能够对班级事务进行主动合理地选择和决策。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决策力虽发展迅速但理性不足。往往只凭一时好恶,或随便商量一下,就匆忙做出决定。他们的选择缺乏仔细地分析,严谨的逻辑。
由此,我们想到了Y老师。她遵从学生的决议在合唱比赛中演唱《那些花儿》,结果班级惨败的经历。初二的学生选歌曲时完全凭借的是他们的喜好,他们没有思考比赛的场合要求,合唱歌曲的特点等,因为决策的失误造成后来的惨败。所以,民主不是简单地让孩子们投票表决就行,面对未成年的孩子,班主任老师要合理引导,更要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
首先,要给学生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要将决策的权利还给他们,不要事事帮他们做决定。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即使发现他们所做的决定是错的,也不要急于纠正。面对结果时,鼓勵学生勇敢面对,从失败中总结做决策的经验教训。其次,引导孩子理性看待他人的意见。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就要顺从别人的决定。在做出判断和选择时,要说说“做出决定的三个理由”,从而使学生的选择和决策更具理性。最后,教学生选择和决策的方法、技巧。决策的过程,是从多个策略中选取最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论证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会淘汰,缩小范围,选出最佳方案。
3.真监督,让班级民主生活有规可行
班级的民主生活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更要有严格的监督做保障,这是班级民主生活的基础。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发动和依靠学生监班事、分班忧、担班难,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依靠的关系。
在案例“民主”的实施为什么会有违初衷中,Z老师既要着眼于班干部能力的发展、自尊心的保护,更要兼顾整个班级、全体同学的利益。应该在班级中建立由同学们轮流担任的班级监察委,监督检查班委会的工作。若有意见,可向班主任老师汇报,这样就使班干部在行使班级某项权力的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一种制约,一种监督,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工作,而不敢肆意妄为。
再如,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出大家认可的管理规定后,就要组建相应的监督小组,全班同学都有权利和义务监督规定的落实。执行过程中,可以随时对规定本身及实施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由全体同学在民主讨论、协商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行动准则。在班级约定中不妨设定一些针对老师的条款,这样才能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师和他们是平等的。长此以往,不断地评价反馈才能确保同学们养成良好习惯,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
班务公开也是民主监督必不可少的途径。凡是涉及班级重大决策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都应公示,让全班同学了解。如:干部选聘、三好生评选、综合素质评价成绩、评优选先等。只有让学生对班级工作了解地越深越多,思想和行动上的参与范围越广,才能够减少个别小团体给班级民主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我认为民主的班级生活方式,一定是教师的率先垂范在前。在俯下身子与学生民主对话时体现艺术性;身体力行,在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时体现典范性。一定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创建班级生活的过程。在对学生具体行为的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民主能力、民主习惯,潜移默化地体现教育者的专业性。一定是教师有美好的价值追求,用严格的监督做保障来体现民主的公平正义性。愿师生们真正拥有幸福、追求有意义的民主班级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发祥.从“独白”到“对话”:班级管理的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0):33-36.
[2]赵荣辉.班级管理:从权威走向民主[J].当代教育科学, 2015(2):11-14.
[3]万红霞.论中学班级民主管理及其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14.
【蔡春梅,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与德育研究室副主任,教研员】
责任编辑︱李至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