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芳芳+熊晓炼
摘要:基于区位熵方法从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三个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5年的省际金融集聚水平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业与保险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而债券交易、基金交易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最后结合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及集聚现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促进西部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水平,从而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金融集聚;经济增长;银行;证券;保险
一、引言
地域辽阔的中国西部地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经济实力明显加强,但落后的经济基础、偏高的人口增长率与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得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尚未完成,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仍然落后的現实。而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产生相应的成本,当收益高于成本时,集群便得以成长,不仅涵盖集群内部原有企业的成长, 还包括吸引新企业的加入,从而可促进经济增长。从金融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角度看,自Goldsmith在1969年证明了经济发展和金融存在关系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开始重视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金融集聚为“金融资源与地理条件组合、配置、协调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逐渐发展、成长,进而在一定区域空间生成密集金融地域系统的变化过程”(黄解宇和杨再斌,2006),其以金融资源和地理区域为元素,因而,从金融聚集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增长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将会为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般规律”提供全新视角。
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使用区位熵方法对西部地区金融资源要素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揭示西部金融产业集聚化程度;2.在测算出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的基础上,使用集聚水平数据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揭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模型与变量描述
(一)变量选取
为全面考察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指标的可获得性、可比性、科学性及代表性,选取2006~2015年我国西部地区12省(区、市)的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各省(区、市)金融运行报告(2006~2015年)、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
首先采用区位熵模型对西部地区十二省(区、市)2006~2015年的金融集聚水平测算,再实证分析所测算出的各区位熵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西部地区集聚水平的测算
区位熵也称专门化指数,由P.Haggett提出并首先运用于区位分析中,是判断产业集群是否可能存在的重要分析方法,通过区位熵系数Location Quotient(LQ)测度产业集聚程度,反映某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及产业部门的集中度。采用区位熵方法不仅可以揭示产业集聚情况,还可根据指数大小衡量产业发展强度,区位熵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ij是指i地区产业j的产值,qj是指i地区的总产值,qi指i地区所属国家j产业的产值,q指i地区所属国家的总产值,区位熵指数LQ>0。各指标的区位熵计算方式如下表所示,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所测算出的西部地区十二省(区、市)的区位熵值所占篇幅过大,因此不予列示。
2. 实证研究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将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西部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代理变量,对采用区位熵方法所测算出的各解释变量区位熵值进行回归,研究西部地区各省(区、市)金融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伊始,鉴于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数值过大,为使实证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及避免实证分析中出现异方差问题,对其进行取对数处理,命名为LNGDP。模型设定如下:
LNGDPit=α0+α1cdkqwsit+α2zcqqwsit+α3zcgmqwsit+α4cyryqwsit+α5ssgsqwsit+α6gpjyqwsit+α7zqjyqwsit+α8jjjyqwsit+α9bfsrqwsit+α10bxmdqwsit+α11pfzxqwsit+εit
其中i代表地区序列,t代表时间序列,LNGDPit表示i地区在t时刻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cdkqwsit代表时刻t上地区i的存贷款余额区位熵,其余变量为前述其他解释变量,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对实证所用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测量样本的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整体特性,发现数据间的内在规律,为后文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从表3可以看出,LNGDP的最大值为10.3170,最小值为5.6725,说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差距;银行业区位熵下属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存在一定差距,表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金融集聚程度不尽相同,且除资产总额区位熵中位数0.9085略大于平均值0.9052外,其余三个指标的中位数小于平均值但差距较小,表明西部地区银行业整体集聚水平居中,此外,银行业集聚水平下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区位熵平均值为1.1321,大于1,反映了西部地区中长期贷款余额与全国相比,占据一定份额;从证券业集聚水平来看,区位熵均值均明显高于中位数,表明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区、市)间证券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而证券业集聚水平下,均值最大的为债券交易额区位熵2.0059,最小的为股票交易额区位熵0.4527,二者差距较大,表明证券业集聚的内部结构发展呈现不合理现象;保险业集聚水平下属三个指标的区位熵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较小,且保费收入区位熵、保险密度区位熵及保险业赔付支出区位熵均值相差不大,表明保险业集聚水平发展结构较为合理。endprint
(二)实证结果分析
使用STATA12.0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所使用面板数据进行VIF和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指标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且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可进行后续的计量分析。经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p值为0.0000,故强烈拒绝原假设,拒绝横截面混合回归和面板随机效应回归,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估计。
表4为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存贷款余额区位熵及银行业资产总额区位熵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前文的分析可知,是因为西部地区存贷款余额集聚程度与资产总额集聚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因而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股票交易区位熵在5%的显著水平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债券交易额区位熵与基金交易额区位熵符号为正,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试图阐释其原因,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虽然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加强,金融业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在较高的人口增长率的背景下,是经济基础与金融环境仍然落后的现实,投资者知识更新不足,而相对于债券投资及基金投资来说,股票投资收益更大,但风险也相应较大,多数股票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多处于投资动机,并非价值投资者,其对虚拟经济的炒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且从前文的分析来看,股票交易额区位熵的均值仅为0.4527,集聚水平远低于债券交易区位熵与基金交易区位熵,因而股票成交区位熵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债券交易区位熵、基金交易区位熵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从保费收入区位熵看,其系数估计值在5%的水平下显著,符号为负,与预期相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考察时间区间内,西部地区除四川和重庆外,其余各省(区、市)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4%,发展水平较低,保险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并未充分发掘;保险密度区位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5%的水平下整体为正,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发展;中长期贷款余额区位熵保险业赔付支出区位熵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但符号与预期相符,还有待进一步探究;银行业从业人员区位熵、上市公司数区位熵系数并不显著,究其原因,虽然西部地区从业人员数呈逐渐增加态势,但61681.35人的平均银行业从业人员仍远低于全国98939.88人的平均水平,总量仍显偏少,此外,银行从业人员学历结构与东部发达地区情况相比,总体素质偏低,最后,银行系统拥有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占比较低,人才匮乏。从上市公司看,截止2016年底,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数的14.15%,平均上市公司数36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家,此外,上市公司业绩较好的企业类别主要是电力、酒类、建材和农业,结构稍显单一,高科技企业发展落后,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西部地区银行业集聚水平排名第一,保险业集聚水平其次,相较于银行业与保险业来看,证券业集聚水平较为落后,除少数几个省份外,整体金融产业分布仍较为分散,不具备明显的相对比较优势。从金融集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来看:1.除中长期贷款余额区位熵与从业人员区位熵的系数不显著外,银行业集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整体为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我国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产业结构决定了金融资源较多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流入实体经济,直接表现为银行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加之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信贷总额得到快速增长,2006~2015年,存贷款余额从91293.85亿元增至450197.41亿元,增长了近5倍,高于全国增长倍数(4倍),银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资产总额规模从2006年的62737.1亿元上涨到2015年的338160.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61%,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8.21%,西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业集聚水平得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2.从保险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来看,保费收入区位熵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关系,与之相反的是,保险密度区位熵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显著正相关,但保险密度区位熵的弹性系数明显高于保费收入区位熵,因此认为保险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整体为正,与多数学者研究结论相同(Beck&Webb,2003;Arena,2006等)。3.股票交易區位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而债券交易区位熵、基金交易区位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证券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体制和机制仍不健全,内部发展结构也不够完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上市融资的能力未被充分发掘,股票交易的集聚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显落后,因而并未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建议
总结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结合西部地区金融产业实际发展及集聚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政府推动作用,积极提升区域金融集聚水平
从对金融集聚水平的测度结果看,与东部发达地区及香港等国际化城市相比,西部地区金融集聚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因而,为提升西部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可提出以建设金融中心为目标,争取形成相关产业(例如:会计、律师援助、信用评估、投资咨询)的配套服务机制及人员聚集,使区域金融集聚力度增强,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其次,资本具有逐利性质,其必然向发达地区流入,因此,为吸引资本流入,加强金融业竞争格局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政府首先应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进入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带动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2. 突破区域、产业壁垒,营造企业集聚联动机制
从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各省(区、市)水平看,四川、重庆、云南金融集聚水平较高,贵州、宁夏、新疆金融集聚程度稍显落后,因此,为提升区域整体金融竞争力,一方面,政府应考虑到西部各省(区、市)金融集聚作用的协调联动性,突破行政区划对金融产业联动性的约束,对金融集聚水平较低的省份给予特别支持,例如在资源、政策等方面适当倾斜,另一方面,金融集聚程度较高的省份还可对集聚水平较低的省份给予帮助,补上区域金融发展的短板,实现西部地区各省(区、市)金融业的均衡发展。此外,西部地区信用评估、信托基金等相对落后的金融子行业也需引起政府重视,可借鉴区域内发展得较好的如白酒产业、电力产业等的行业发展经验,促进金融产业的共同发展,借鉴银行、保险业发展经验,促进证券业内部结构的发展完善,还应改变重视大型企业的传统观念,重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在吸引大型金融机构入驻的同时,促进原有中小金融企业的发展与集聚,形成金融企业多类型、多元化互动发展。通过上述做法,使西部地区金融产业从业务联动、局部联动、单边联动逐步过渡到机制联动、市场联动和规划联动,促进经济增长。
3. 完善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及政策环境
在金融市场的完善方面,应利用好金融集聚的集聚、扩散效应,完善金融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为区域金融企业提供及时、全面、真实的市场信息服务,统一市场竞争标准,创新企业经营手段;在完善法律制度环境方面,应建立联合执法体制,打破各金融部门间管理主体相互分割的局面,对金融产业链上的各部门(例如:税收、中介服务、托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统一监管和规范,提高政策法规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维护金融运行的市场秩序,此外,可在国家立法允许的范围内,推进地方立法,适当进行法律管制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为金融业创新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在政策完善方面,地方政府应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例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给予金融人才最优福利,创造吸引金融人才集聚、金融企业入驻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黄解宇,杨再斌.2006,金融集聚论——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本文为贵州大学创新基金项目“西部地区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关系研究”(20172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