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琴
摘 要:良好课堂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思维含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呢?文章以两个课堂教学片段为例,予以品评.
关键词:实践能力;思维含量;引导思考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物理课堂,我们追求的是以思维为基础,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实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多向思维过程.腾讯教育的麦可思月度挂网调查研究显示,良好课堂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思维含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呢?
1 播种一个悬念,收获一份期盼
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设》中反复强调:“所谓学科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儿童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放一点悬念,放慢一点节奏,课堂气氛才能活泼、生动、真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持续而有效;让学生对学习多一份期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建构知识体系,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课例1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质量》.
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玩具芭比娃娃,一个崭新、一个破旧)两个玩具有何不同?
生:它们的质量不同;一个好、一个坏…….
师:(另拿一个新的玩具芭比娃娃,比第一次出示的新玩具要小)這两个玩具有何不同?
生:它们的大小不同;它们的体积不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多少不同……
师:布娃娃这样的物体是由面料、棉花等物质组成的,大小不同的布娃娃所含的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生活中所说的“质量”是指物体的品质优劣,与物理学中所言质量不同.
师:你知道以下物体的质量吗?(投影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
师:你能估计出这个芭比娃娃的质量是多少吗?哪位同学估计的最接近,就将娃娃奖励给他.(将参与估计的同学的数值写在黑板上)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娃娃的质量是多少呢?
生:用工具测量.
师:物理学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天平……
点评:
(1)生活中的质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两个小事例很快进入角色,产生一次思维的碰撞后,可自主判别出它们的不同.
(2)充分利用学生的前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此语深刻道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之重要性.学生在小学科学、生活中均常用到质量及其单位,因而授课教师直接利用这一点,在质量的定义得出之后,直接抛出“你知道以下物体的质量吗”这个问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教师用学生喜欢的玩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许诺学生“猜对的可以拿回家”,这充分调起了学生的胃口:这个玩具到底有多重?怎样才能测出这个玩具的质量呢?学生充满着期待与盼望,急于知道最后的答案,“鹿死谁手”,玩具最后归到哪个同学手中,这都是学生急切知道的问题.有了这种需要,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有了这个需求,也就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2 放开束缚的手脚,聆听花开的声音
两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分别跟着母亲到沙滩边玩沙,第一位母亲比较尽职,耐心地教孩子怎样用铲子、怎样将沙装进瓶子里……,母亲到一边去休息了,这个孩子很快就领悟了玩沙的方法,有滋有味地玩起来了.第二位母亲把孩子和工具往沙滩上一丢,就到一边去玩手机了,孩子小心谨慎地琢磨着每一件工具的用法…….半个小时过去后,第一个孩子玩腻了他的游戏,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两个小时后,第二个孩子还在津津有味地玩着他的游戏,并且创造出了很多的花样.平民生活中有一句俗语“拙娘巧女”与此故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切包办代替后,孩子可以省去前期的试探、研究过程,直接“上手”,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包办的作用远逊色于孩子自我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思想的今天,放开一些束缚的手脚,满足孩子这种特别强烈的需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课例2 苏科版九年级《初识家用电器与电路》
第一位老师:
师:手电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家用电器,今天,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手电筒开始研究电路的相关知识.现在就请同学们初步观察实验桌上的手电筒: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学生活动)
生:由电池、灯泡、开关组成.
师: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为电源、用电器和开关.同学们首先想要了解哪一部分?(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别讲授电源、用电器、开关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初步观察所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问题1请你说说下列器件属于电路中的什么元件?问题2请你分别说出下列用电器的用途、电源的种类、电能转化的主要能量形式.问题3试一试,将下列电器分类.)
师:初步观察手电筒,就有非常大的收获,可以解决好多的问题.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研究手电筒?说不定还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活动:深入观察:电池是如何安放的?后盖与电池是怎样连接的?小电灯是怎样安装的?)endprint
师:根据你的观察所得,利用电池、导线、开关,怎样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呢?(讲授:连接电路时的注意事项)(学生活动:连接电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电路下一个定义吗?
生:电路就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
第二位老师:
师:同学们,给你一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灯泡,几根导线,你能连接一个电路让灯泡亮起来吗?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连接(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的线路板上连接).结合该同学所连接的电路,介绍电路中各器件的名称及其作用;观察手电筒,找到对应各部分的器件;投影展示通路、断路与短路,请学生识别;介绍电路图符号并画出手电筒的电路图.
交流讨论:
(1)在刚才的实验中,有些小组连好最后一根导线时,灯立即就亮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必须处于断开状态,避免造成短路.)
(2)某同学将电源、开关、小灯泡连接成正确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如何检查?
(3)导线最好应如何绕在接线柱上?
点评:第一位老师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经历对話、沟通与合作,并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自己探究、发现、辨别方向和选择的过程.”.细品之,可以发现:学生活动的设计缺乏科学探究的品位.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与了解,因而没有将一些本该由学生来完成的科学探究放手.表面看来,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学生的思维,但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活动实际上全是牢牢地把握在教师的手中,是在教师的指挥下亦步亦趋地被动展开的,缺乏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关注的目光在哪里.教学中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的需求和他们有哪些学习障碍;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目光从教学转到学生的身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通常说的生活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感性认识.学生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第二位老师由于对学生有了一个相对全面、准确的了解,在课堂开始让学生连接电路,让小电灯亮起来,活动先行,定位是准确的,课堂实效与预设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然后通过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有一种“顿悟”、有一种发现了隐藏的秘密的快乐,既体验到探索发现秘密的快乐,又享受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整节课,学生其乐融融、兴致盎然,没有教师的鞭策及督促,只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课堂变得宽松,教学变得从容,更主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更多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时空.
3 小结
教育的根本是激发“心灵之酶”.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想,生动地议,大胆地说,完整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哪怕是错误的),从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才能提升思维的层次与高度.“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活动”,这是多么令人激动与神往的教育教学美好图景.抓住思维训练的机会,为每位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注入“催化剂”,将知识与思维两个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一位优秀的老师最大反思应该是:如何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来完成我们物理知识的传承和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干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进阶”理论,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最合理的“脚手架”,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光宇收一收,让探究更精彩—基于思维高度提升的三点思考[J].物理教学,2014,9.
[2]李光宇如何让“探究”更具实效—以“安培定则”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