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管理注重以“文”化“人”,凸显“解放理性”的“人文管理”,倡导班级管理回归生活性、人本性和教育性,将会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深层变革,对班主任生活样式产生深刻影响。从“法治管理”转向“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班主任学校教育生活重建的基本前提。班主任要更新管理观念,强化班级管理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公共精神,建构异质共存的学习共同体,转变生活样式,追求职业发展的意义性生活。
关键词 文化管理 中小学班主任 学校新生活 境界
在“中国教育学会2015年班集体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先生作了题为《在变革中创生班主任的学校新生活》的报告,提出要多元认识班主任角色,期望班主任们能在“坚守中实现价值,变革中增长智慧”,创生有境界的教育生活。纵观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我们会发现其仍然被程序式的行为主义理念所支配,学生个性被琳琅满目的规章制度所束缚,班主任被纷至沓来的行政指令所侵扰,尤其是对具有双重角色的班主任而言更是疲于应对。这与基础教育改革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的重要目标可以说是截然相反。走向文化的管理是21世纪的必然选择[1]。文化管理凸显“以人为本”的宗旨,是基于人学立场对班级管理展开深层次的重建,班主任的学校生活也会发生质性的变革与创生。
一、行为主义理念支配下中小学班主任学校生活的理性审视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在学校里开展生活与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和促进学生理智精神建构的主要场域,因此,各中小学校都十分重视班级的管理工作,并希望嘗试探索出一种能够符合学校实际需要且特色鲜明的班级管理模式。但班级管理是一种复杂性的教育活动,再加上中小学班主任多为科任教师兼任,所以他们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既要时刻面对和处理突如其来的各种疑难事件,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就极易导致中小学班主任自我角色认同和学校教育生活建构的紊乱。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深受行为主义理念的影响,凸显“技术理性”的“法治管理”,标榜以“目标达成”为主要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安全稳定”为主要标准,希冀能够通过严密的制度体系来规约学生的实践行为,从而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美国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2]。不少中小学校借助于建章立制和完善机构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是制定繁多复杂的校规班纪,二是建立“学生处(政教处)—班主任—班委会”、“团委—学生会”多方联动的学生管理体制,层层设卡,面面俱到,再加上一些管理制度缺乏合理性论证,结果导致“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被规范着,他们只能在既定的规范中活动,既不需要独立思考也不被鼓励独立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和为什么应该这么做,本来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都变成了驯服的个体”[3]。
班主任在行为主义理念支配下的学校生活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忙碌性,即班主任常常在管理会议、资料提交、日常巡查、学生谈话、家长联系等各种各样的事务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教育是慢的工作”,“忙碌的教育”肯定是有问题的;二是规训性,即班主任在学校制度文化环境中必须时刻向学生强调校规班纪,以此来规约学生的行为,这种规训式的管理是建立在“压抑生命需要的基础上,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而对学生进行控制的手段”[4];三是紊乱性,即班主任经常被行政管理事务缠绕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去,班级管理和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着内隐性的冲突,往往导致班主任精神涣散,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的不良情状。
在“法治管理”理念支配下的学校班级管理模式致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处处渗透着机械单一、权威主导的程序意识。班主任由“教书育人者”演变成“人权管理者”,不再是殚精竭虑地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自主性发展,而是千方百计地去琢磨如何驯服学生以使他们循规蹈矩,如此一来,就弱化了班级管理的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就偏离了班级管理为育人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会误导班主任在教育生活中不能对自身“教育者—管理者”双重角色的理性认知和合理调适,最终导致他们无法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幸福感和职业发展的成就感。
二、文化管理视域中班主任学校生活的重心位移
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5]。文化管理注重以“文”化“人”,凸显“解放理性”的“人文管理”,倡导班级管理回归生活性、人本性和教育性,将会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深层变革和对班主任生活样式产生深刻影响。从“法治管理”转向“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班主任学校教育生活重建的基本前提。
在“文化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人本意识、民主审议、精神建构和生命自觉。一是班级管理需要确立人本意识,意识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更好地“育人”,“管”是为了“不管”,“管”重在引导和矫正学生的行为规范;二是班级管理需要践行民主审议,加强师生在学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参与权利,强化学生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构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营造互动和谐的管理环境;三是班级管理需要建构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从自我到他人,从个体到集体,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公共空间,培育与他人和睦相处、协同发展的共生精神;四是班级管理需要培养学生的生命自觉性,从被动到主动、从压抑到释放,激活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建构和自我超越的主体教育意识,实现学生的主动性发展。
班主任学校生活的重心转移意味着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本质进行还原性的重建,这也是胡塞尔现象学所力倡的“回到事情本身”的目的所在。而作为教育现象重要载体的班级管理自然需要回到“教育事理”这一“本然”的状态上来,站在教育的立场上按照班级管理的本真目的去思考管理什么和该如何管理。endprint
三、文化管理视角下班主任学校新生活的创生路径
1.更新管理观念,强化班级管理的主体性意识
制度管理的侧重点是以法制条文的严格执行来建构一个纪律森严的惩罚体系,重在“督查”而不是“引导”,重在“规训”而不是“教化”,重在“约束”而不是“解放”,如此一来,班主任所要扮演的角色自然就是监督学生行为的“便衣警察”,时时监督、逢事必管。文化管理的侧重点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来塑造一个自主管理的文化场域,重在“熏陶”而不是“灌输”,重在“自律”而不是“他律”,重在“释放”而不是“压抑”,班主任所要扮演的角色是教化学生品性的“护花使者”,谆谆教导、循序善诱。文化管理给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建构视角,能够促使中小学班主任对个体学校教育生活的深层透视和还原重建,就是因为文化管理是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呵护为学校班级管理的本真目的。
班级管理的价值就在于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奠基。班级的文化管理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和激扬、不断得到发展和稳固的过程。为此,班主任需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转变“制度硬性实施”的班级管理理念,要认识到在教育情境中,“制度”的生命在于通过对学生不规范行为的矫正来使学生养成自我认识、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制度的规范性和人文性实现有机的融合;二是倡导学生主体参与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彻底改变“班主任发号施令,学生唯命是从”的不良现象,通过学生民主选举建立公认度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班委会对班级内部事务进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民主精神,呵护学生合乎情理的自由需求,切实维护学生的自主管理权利,把班级还给学生;三是加强班主任与学生间的“心灵对话”,倾听学生的真实呼声,关心学生的切实需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把班级管理打造成人與人的主体性的对话场域,从而为建构和谐的学习共同体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
2.培育公共精神,建构异质共存的学习共同体
判断一种管理模式是否符合班级管理的实际需要,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看它是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能否把“引导人”、“尊重人”和“培养人”的管理理念呈现于实践活动中,尊重学生人格,呵护学生自由,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二是看它是否符合集体公平正义,能否妥善调解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维护私人空间的同时也能够顺畅地融入到集体的公共生活当中去。班级的文化管理旨在“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都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6]。
班主任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核心使命:建构一个能够包容学生多元个性的学习共同体,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引导学生逐渐开放自我的主体性,在学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对话交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与他人共同成长。班主任不再是执行严规戒律的“规训者”,而是转变成了保护学生人格自由和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解放者”,这也意味着班主任那种被制度条文所层层束缚和被忙碌事务所紧紧缠绕的学校生活样式将发生彻底性的转变,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为此,班主任需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提供契约型的合作发展平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集体的发展,借助于各种学习任务的分解和集体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达成契约式的奖励机制来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二是建构协作型的学习共同体,把学生的创新协作实践纳入班级管理的目标体系中,要认识到班级管理不是为了约束学生,而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自由成长,以及与集体的共同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总是会在满足学生个人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去实现集体公共世界的筑造。
3.转变管理理念,追求职业发展的意义性生活
中小学班主任要过一种什么样的学校新生活,这取决于他在班级管理中践行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即班主任在学校管理场域中的存在状态和学校生活样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管理理念及其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的行为范式。如今,不少中小学校把班级管理成效与班主任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而这种“成效”却往往以缺乏科学性的硬性指标来衡量,班主任不得不深陷其中,于是就上演了一幕“学校压班主任,班主任压学生”的管理怪状。文化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为最高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7],这必将促使班主任转变自我的生活样式,抛却那种对学生实践行为时时刻刻都要监督管理的“监护人”身份,以及因学校不合理管理体制所带来的无效忙碌,真正回归身为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班级管理理念的变革意味着中小学班主任需要重构自我的角色认同和调整个体的行为方式,使自己真正摒弃传统的管理意识和机械的管理手段,从而过上一种有意义、有效率、有境界的学校新生活。在班级文化管理理念的指引下,班主任的学校生活将实现重心转移:一是从繁芜复杂的管理工作转向潜移默化的教育工作,使班级管理遵循教育规律、凸显教育价值,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解放班主任而使之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教研活动的理想境界;二是从关注学生个体行为的规范转向关注集体公共精神的培育,个体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公共生活的场域,个体的存在也始终是在集体的公共生活中得到确认和关照,任何规训式的教育管理方式都将扼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公共精神;三是从秉持的生存意识转向追索的发展意识,不再把班级管理看成是学校施加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把它视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丰富教师学校生活的选择样式。班级管理是基于学生自由成长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因此,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自主性发展创造所需要的条件,为自我职业价值的客观性实现提供所需要的途径,这理应成为班主任追求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徐国华,张德,赵平在.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张杰,张洪高.班级管理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及其批判[J].教育科学,2009(2).
[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田文娟.文化管理视野下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6] 陈菊,包兵兵.论自我改造与主体性教育之实践本性的重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4).
[7] 蒋文宁.文化管理.学校管理新理念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6(33).
[作者:包兵兵(1985-),男,河南舞阳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