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物象虫洞

2018-03-07 13:18孔嵠
美术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飞毯物象绘画

孔嵠

当代架上作品公认的界限划分仍然是以杜尚以后的艺术为参照,波普艺术与抽象表现绘画等等相继产生拉开序幕。之后的艺术评论区分传统绘画与当代绘画前提就是物性与人性的转换。绘画本体与用体的相生关系,物体性的描绘逐渐转向物象的直接表达,构成了当代几乎所有绘画作品的共性。也许这也是以客观实体为本体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客体之间的矛盾转换。莫沁杰的绘画带有明显的“体象生用”的当代绘画的审美特征。“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从生既是平行也是递进,就是“身份与他者”的关系,探寻人与人之间的本质。艺术作品中诸多元素既可以形成本体的空间呈现,表达本身指向的远方却是不可回逆的时间。丰富的物象在莫沁杰的画中色彩凝灰却有残羽之轻,视觉愉悦像舞台空间的转移却让人掉入时空的虫洞。

《行城记》是莫沁杰2013—2015年油画创作的一个系列。画面表达平实,直接画法塑造对象。大部分作品以中式山水构图,人物集中略顯瘦小,有叙事的互动之状。方形的形状象征着山下城郭,可以飘零移动又是安身立命、浮生醉梦的地方——行城。好像可以看到创作者与时空的美学物语。画面中的色彩运用,造型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形象等等的细节和古代壁画的作品中有些相仿。画面中的刮刀和油画笔造成的肌理也和岁月中经历了时间侵蚀的壁画效果有几分相似。以上的描写并不是把莫沁杰的绘画归于美学的范畴,而是尝试在这种相似中找寻艺术家真实的创作意图。他在表达对象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平衡的创作态度,以平衡来制造不平衡的思考来构建矛盾本体。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与艺术家的思考有关,和事物本身的状态有关,作品的意图尝试告诉观者,一切的发生仅仅是存在本身,和存在论无关,和存在者有关。

《行城记》系列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处理灵活形变,耐人寻味;人物表情的笨拙认真,色彩浑然沉稳,造型的智性转换和西方艺术史中的抽象表现之后的绘画略有共同之处。画中的人物确实存在没有对人物循规蹈矩的处理,更多是把真实的表达放在第一位的感性之举。例如《行城记2015之听春》,作品中人物娇小集中,偎依站着或是倾听姿势独自矗立。形式上确有切题之用,人物的柔软造型应和了“春”之回响以及“听”之惬意的慵懒状态。《行城记2014之一》更加如此,人物肢体的零乱,比例的失衡,油墨的流淌等等这些反而更加映衬了整个画面的需要,增加了感染氛围。再如作品中“山”的出现也并不是遵从客观形象,更像是一种隐喻或是一种奇妙故事所必须的舞台背景。山与人的构图关系以及物象特征也让人不经意想到中国宋元时期的山水画。例如《行城记2015之劲松》中的山和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上方的山有几分神似。再如《行城记2014之二》尖锐的蓝色的山和南宋画家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里面的尖尖的群山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物象相似不能说明本质相同,相似只能指向艺术品特质中的共性作用。中国山水画的山与油画作品中的山虽然都可以称之为山,深层暗指却大相径庭。《行城记》中的山已经更多作为当下社会性“舞美”的身份登场,让故事更有故事性。其中以《行城记2015之劲松》和《行城记2014之一》中的山做对比,明显的看出并非是用山来扮演山本身。《行城记2015之劲松》中清晰明朗的山体与后一幅作品中苍白凌乱的山就明确地喻指了一个好似祥和氛围的相聚与生命的终极分离,另一个则是悲伤压抑,更甚至于悲痛抑郁的存在状态。作品中的愉悦与悲伤,喜剧与悲剧,庸俗与荒诞被作者经营布置,物象本身成为角色设定,演绎着作者的狂喜与忧伤,宛然已经是一场永不谢幕的人生戏剧。

画中方形的道具在创作者的笔下就是一个“飞毯”,载着创作者与观众看着世间的一切浪漫与真实。飞毯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最早的故事出现在所罗门王的时代,是一件具有无穷变化的神力,可以幻化世间所有的事物的圣器。以这种漂浮的状态在作品中出现,更加彰显了作品中的游离而茫然,现实与浪漫。油画语言契合当下社会的状态,表达人类本身就是永恒漂浮的瞬间之物。抑或一切此在只是漂浮到尽头的时间终结,也可以说飞毯就是此在的完整与亏欠状态。对于此在的认识源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他书中阐释的此在的终结是死亡。莫沁杰的作品中却鲜有对于死亡的表述,但他肯定思考过作品中物象最终去向何方。去向何方就是创作者智性的表达,对消解本身的曲线阐释。“行城”就是这个方形的飞毯物象,里面的特指关系不言而喻。飞行的“行城”让人想到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的深层喻指不是实物,而是“围心”。行城的游离与逍遥就是作者自己思维存在的生灭起伏,也更像是一场“心行之旅”。旅途远之又远,却只是在漂浮固定的城市范围内扮演不同角色,自娱自乐。抑或站在这座“行城”下面,看着这个原地转圈的熟悉而陌生的空间存在。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路程走了很久、很远的错觉,而创作者已经遗忘了自己是谁。甚至会认为正在实施创作的画布就是那张“飞毯”,至于去向哪里,只有观者自己知晓。

“行城”是一个多面的存在,又似乎空无的只是物象本身。有时会成为一个游泳池、湖泊,或是锥形的路障铺满了整个区域。会出现地狱般肢体的残缺景象,也许是比例夸大的错觉。也有苏州园林式的古朴典雅的场景和众人聚集的会所。也会出现骑象人好像现代版的老子,还有独自静坐的达摩样的面壁者。这一切丰富幻象的存在又好像瞬间就可以被替换,就好像3D屏幕转换了频道。时而凸显与陷入,时而形变与坠落。契合了作者设想的真实或艺术家眼中的存在方式。最终的观看让实体更坚固,让荒诞更加虚无。贴合了镜像美学的范畴,却又能带领视觉穿越游走,深入浅出。行城最终只是一个物象,一个轻轻的漂浮。漂浮的归宿却是永恒的不确定性,是思考对未知的已知。

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物象虫洞是一个借代词汇,表示事物存在的意识凹陷通道。凹陷的自我形成应该源于物性本身,最终通向思考终端。连接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思考的整合作为发生工具。类似于莫沁杰的《行城记》系列作品,虽无法逃离物象虫洞本身,也可徜徉在通往未知的绘画路上。

莫沁杰

1982年11月出生于广西崇左。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endprint

猜你喜欢
飞毯物象绘画
飞毯驾照
如何与物象相处
飞毯驾照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中国飞毯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