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的文学创作特征

2018-03-07 20:12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奥斯丁爱玛奈特

董 娜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简·奥斯丁以细腻的笔法创作的《爱玛》引人入胜,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自身的社会诉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艺术鉴赏价值。

一、简·奥斯丁创作的经典作品

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女作家,她创作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简·奥斯丁一生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及《理智与情感》都为世人所熟知。这些作品都以女性视角,描述女性的婚恋过程,生动地展示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真实生活,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阅读感受。回首简·奥斯丁一生的文学创作历程,可将其创作生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简·奥斯丁前期的作品主要包括《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后期作品则包括《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简·奥斯丁后期的作品较前期创作构思更成熟,创作笔法也更多样。《爱玛》最能直接彰显简·奥斯丁创作技巧,其对人性的探讨和女性思维的描写更加全面和成熟,其反映的婚姻观念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探讨《爱玛》这部文学作品的创作特征及社会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爱玛》的文学创作特征

(一)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

该部作品的名称便是主人公的名字,集中展现了爱玛这一富家女的成长历程。作品的开篇,简·奥斯丁便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开朗善良的女性形象。由于其是海伯里村富绅伍德豪斯先生的女儿,所以爱玛过着富足的物质生活,可这美好的生活也存在一定的缺失。爱玛存在任性和自负的性格缺点,其所依赖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的结婚和离开震动了其内心,使其做出了终身不婚和陪伴父亲的决定。随着其内心孤独感逐渐加深,爱玛将女子学校的哈丽特当作自己的朋友。从爱玛对亲情和友情的选择上可看出,女主人公善良真挚的本质,但在爱玛对哈丽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持续干涉中也可看出其性格弱点:超越现实,自负冒险。尽管存在这些性格弱点,但爱玛贵在能够知错就改,从失败的人际交往中不断吸取教训自省自改。“God only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1],所以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的人生,才能够寻找更美好的未来。简·奥斯丁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塑造了这一女性人物形象,使这一位善良大方的富家小姐形象拥有了强烈的人格魅力。

(二)故事情节的跌宕设计

《爱玛》生动地展示了其成长历程,其成长深受亲人、教师和朋友的影响,并与他们产生了丰富的故事。简·奥斯丁增强了这些故事的喜剧感,提升了这部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其中,最生动的故事是爱玛对哈丽特爱情和婚姻的干涉。故事中,爱玛为朋友哈丽特选中的第一位目标伴侣是一位乡村牧师,但在作者的设计下,这位牧师却是爱玛的追求者。牧师一心想追求爱玛,但爱玛却误以为其是在追求哈丽特,而单纯的哈丽特也信以为真,乐意接受。但后来,爱玛终于明白自己在错配鸳鸯。这种错位感,带给读者更强烈的滑稽感。

倔强的爱玛并没有因这一次失败而放弃,而是为朋友哈丽特定下了一个更高目标的伴侣。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哈丽特也有了自己的目标人选,即奈特利先生,而作者依然将奈特利先生的真正爱人设计为爱玛。这种多角的错位关系,如同一副充满喜剧感的舞台剧,人物纷呈,乱中添乱,但所幸人物在不断成长中慢慢理清了思绪,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2]这告诉读者,婚恋中受到的挫折和磨难都是人生的重要经历,只要自己理清头绪,不迷失方向,终有圆满的结局。

(三)婚恋思想的巧妙融入

在《爱玛》中,简·奥斯丁通过展现人物的婚恋过程,揭示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婚恋思想。以简·费尔法克斯这一人物为例,尽管其出身不幸,从小失去父母,但简优雅大方,极有教养,甚至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赞美。这样一位优雅的女性会让读者产生确信感,相信她的丈夫一定会很优秀。但故事结尾其丈夫的出现却让人大跌眼镜,其丈夫是自私自利的丘吉尔。简由于出身,其内心有着巨大的自卑感,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单身的女性如果没有财产作为保障,会受到社会和世人的嘲笑。因此没有丰富财产的女性只能将婚姻作为提高自身社会阶层的工具。所以简嫁给了自私自利,但社会地位较高的丘吉尔。这样的婚恋思想极现实,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金钱和地位是比真情更重要的存在。同样,主人公爱玛也拥有这样资产阶级的择偶标准和婚姻思想,对方财富的多少是决定其能否成为伴侣的重要条件,该婚姻观念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3]

此外,简·奥斯丁通过奈特利先生这一角色展示了自身的观点和立场。在爱玛的成长过程中,奈特利先生如一位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良师和训导者。在他的帮助下,爱玛逐渐认识了自身的不足。最终,爱玛和奈特利先生圆满地结合在了一起,一方面既拥有资产阶级的地位和财富,而另一方面也拥有了真挚和浪漫的爱情。既迎合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思想,也实现了作者自身的爱情理想。

三、《爱玛》作品的社会意义

《爱玛》这部文学作品在女性主义时代背景下具有极丰富的社会意义。当时的英国社会依然存在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因此许多女性作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身的反抗。简·奥斯丁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角色,如简性情温柔典雅,爱玛个性天真热情,哈丽特纯真善良。同时,在故事发展中融入了作者自身的婚恋观和女性思想,即美好真挚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富足的物质生活是基本保障,而夫妻双方地位平等和独立自主则是婚姻幸福的根基。女性不再只需待在家里,而是也要走向社会,展示自我,享受社会权利。这样的女性思想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4]

从另一方面而言,这部作品彰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理性主义思想。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对这一话题的讨论永不停歇。在作者的描述中,爱情并不是缥缈的虚无主义,而是需要立足于生活实际的现实。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物质至上思想,而是在当时物质基础决定性极强的社会背景下,对爱情和婚姻极必要的理性思考。因此作者通过展现爱玛的思想成熟历程,最终实现了理性和浪漫的巧妙融合,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思辨意识,提升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四、结语

《爱玛》中,简·奥斯丁塑造的爱玛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展现了爱玛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地描述了其成长历程。最后,故事以圆满的结局收场,彰显了作者的爱情追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付丹枫.《爱玛》中的女性主义意识[J].鄂州大学学报,2015,(6):49-50.

[2]陈明伦.论《爱玛》中的弗兰克与《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J].中州大学学报,2015,(5):50-55.

[3]关峰.奥斯丁小说《爱玛》中的女性主义[J].长治学院学报,2015,(6):35-38.

[4]邵静.《爱玛》主人公与传统女性形象比较分析[J].语文建设,2017,(24):27-28.

猜你喜欢
奥斯丁爱玛奈特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让友谊像一排树那般充满生机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保险起见
寻找那些镜头背后的英雄 反转王M. Night Shyamalan(M·奈特·沙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