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涵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北 保定 071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ICC呢?它是指“在跨文化情境中,某人基于自身的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有效的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1]
跨文化效力是陈国明教授ICC理论模型中的三个组成要素之一。[2]为了对其进行测量,Portall和陈国明教授开发并验证了跨文化效力量表(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cale—IES)。[3]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IES的克伦巴赫α信度系数为0.85,同时他们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该量表中萃取出了6个因子,然后进行了共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的检验,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然而,IES迄今为止并未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接受过验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IES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验证。
笔者主要针对ICC评估测试,以及IES的开发和验证研究的相关文献做出综述。Sinicrope等[4]认为,ICC的评估测试主要有三种方法:间接法,直接法和混合法。间接法指的是在ICC评估测试中使用自陈式问卷的方法;直接法指的是使用诸如表现性评价、作品集评价、访谈评价等方法来考察被测对象的ICC水平;混合法指的是将直接和间接的方法结合起来对ICC进行评估测试。
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对于ICC进行评估的商业性测试工具是“跨文化发展测量问卷”(IDI: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5]它是由Hammer及其科研团队基于Bennett博士所提出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研发成功的,该测试问卷在许多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下曾接受验证研究,证明为有效和可靠。
陈国明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为了对ICC进行测量,先后开发出三个测试量表:跨文化理解力量表、跨文化敏觉力量表及跨文化效力量表(IES)。这三个量表分别用来测量ICC的三个组成方面:跨文化知识、态度和技能。
IES是一个包含有20个条目的5点里克特量表,它的测量内容是陈国明教授ICC理论模型中的跨文化效力层面。Portalla和陈国明教授(2009)开发该量表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们将原有的76个问卷条目进行了筛选和删减,得到一个包含有42个条目的问卷版本;第二个阶段,他们在这个包含有42个条目的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从而得出了一个包含有20个条目,萃取出了6个因子的新问卷;第三个阶段,他们首先对问卷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并且得出该问卷为可靠的结论(α=0.85)。然后又对问卷进行了共时和预测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IES的有效性也得到支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自陈式测量工具被证明为多么可靠和有效,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在使用之前都要在新的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再次接受验证。
本次研究采取了判断抽样法来进行抽样——抽取了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全体在校生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抽取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是出于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在我国,相对于其他人群来讲,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更多;第二,三年级的大学生相较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而言更适合参与到本次研究当中。最初参与填写问卷的学生为248人,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240份。其中,男生数量为24,女生数量为216;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21.16岁;汉族学生数量为231人,其余9人为少数民族。
数据收集、整理后,笔者将它们输入SPSS(Version 18.0)留待分析。对于IES的可靠性,笔者主要是通过克伦巴赫α可靠性系数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α系数的数值范围为0.00到1.00,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值应当位于0.70到0.79之间,且越高越好。
对于IES的有效性,笔者主要是应用AMOS(Version 17.0)进行了确认性因子分析,从而对它的结构效度做出检验,查看IES因子结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与原有理论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在拟合优度检验中,笔者遵循了以下这些原则。第一,同时参考多个指标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第二,在模型拟合的绝对检验中,主要查看了以下几种数值:卡方拟合优度(X2,在AMOS中叫做CMIN),自由度(DF),概率值(P),最小偏差与自由度的比值(CMIN/DF),等等。第三,在模型拟合的描述性检验中,主要查看了以下几种数值:规范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CFI),塔克尔勒威斯指数(TLI),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等等。而一个能够令人接受的模型拟合应当满足以下标准:P>0.05,CMIN/DF<5,NFI>0.8,CFI>0.9,TLI>0.95,RMSEA<0.06。
分析结果显示,IES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657,表明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边缘。该量表有两个条目的题总相关系数值非常低(第六条为0.020,第十八条为0.093),如果将这两个条目删除,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将升至0.687。因此,建议在量表的修正过程中将此二条目删除。
确认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IES的结构模型在模型拟合的绝对和描述性检验中并未得到支持。所有验证指标中只有最小偏差与自由度的比值(CMIN/DF)这一项处于要求的范围之内,而其他指标均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表1具体对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做出了总结。
表1 IES确认性因子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IES的内部一致性仅仅为边缘,而它的结构效度也并未得到支持。
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可能是导致IES的结构效度被拒绝而同时问卷信度又总体不理想的原因。第一,本次研究所抽取的样本为中国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他们与原研究中的美国大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第二,进行因子分析,特别是确认性因子分析需要较大的样本数量,而且越大越好。本次研究中的样本数量为240,虽然达到了一般要求,但仍有提升的空间。第三,IES的原文为英文,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在做问卷调查时将它翻译成为了中文,并且邀请了另外一位翻译专业的老师做了审校。尽管中文版的IES的翻译质量是有保障的,但它仍然不能确保完全保留并且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所有信息。以上所列举的第二、三点同时还可认为是本次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总之,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IES要想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加以运用就必须对它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提高。而与此同时还应当对改进后的问卷进行新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从而萃取出新的因子,形成新的、可操作性的跨文化效力理论模型。
[1]DEARDORFF, D. K.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D].Raleigh: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4.
[2]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9.
[3]T.PORTALLA,G.CHEN.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cale[Z].Kumamoto: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9.
[4]C.Sinicrope,J.Norris,Y.Watanabe.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summary of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J].Second Language Studies,2008,(1):1-58.
[5]M. R.Hammer,M. J.Bennett,R.Wiseman.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42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