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

2018-03-07 20:12:35潘剑锋
文化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养亲孝经伦理思想

卢 勇 潘剑锋

(湖南科技学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湖南 永州 425199)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孝道养老思想,以孝为中心,延伸和扩展了孝道的基本内涵,实现了从“观念孝”到“行为孝”的转变,并根据践行孝道的实际,规范了不同层面群体践行孝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此外,《孝经》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延伸和拓展了孝道养老的内涵,把孝从个人和家庭层面上升到了整个社会层面,推崇养老、尊老、敬老,以孝治国齐家,可谓传统社会孝道养老之典范。

一、《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内涵

《孝经》认为孝道有社会基层范围的个人、家庭之孝和社会之孝之分。家庭之孝是社会之孝的基础,社会之孝是家庭之孝的升华。“父子有亲,亲者,爱也。即父慈子孝之谓也。父之爱则为慈,子之爱则为孝。孝者,效法父之慈仁,转以敬爱其父,故曰孝也。”[1]《孝经》认为孝为诸德之本,是一切教化的源头。其主张孝敬父母,认为善待父母是孝道养老的根本,在孝道养老方面要养亲、敬亲、谏亲、尊亲相结合,同时,将孝道养老上升到家庭和社会层面,推衍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与道德标准。

(一)以养亲、敬亲、谏亲、事亲等为内核的孝道养老伦理思想

1.孝之养亲,孝道养老的最低要求

养亲是行孝道最起码的要求与道德行为。《孝经·开宗明义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传统的农耕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导致物质相对匮乏,而当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就只能依靠子女的奉养,故而,孝之养亲是家庭养老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孝经·庶人章》:“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说的是行孝道要遵守天时地利,勤俭节约,保障父母的物质需求,能让父母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衣、疾有所治,为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保障,这是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2.孝之敬亲,是养亲的拓展与延伸

养亲之道,重在敬亲尊老,敬亲尊老是高于养亲的孝道行为,是对子女的孝道养老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孝莫大于严父”拓展至敬爱天下所有长辈和老人,以使整个社会都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天子要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成为践行孝道的引领者和平民百姓行孝的榜样。同时,认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即不爱不敬自己的父母是逆道而行的凶德。养亲与敬亲尊老是相互联系的,养亲是敬亲尊老的基础,敬亲尊老是养亲的拓展与延伸,而养亲和敬亲尊老两者兼备方可谓之孝道也。

3.孝之谏亲,孝道养老的更高要求

“谏诤”反对愚孝,是对孝的原则性肯定,是《孝经》孝道养老思想的又一内涵。《孝经·谏诤章》:“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之言建立在对父母养敬尊的基础上,主张子女对父母之言和父母之事要能辨别是非,并合理“谏诤”,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诤劝阻,“从义不从父”,以免让父母“陷于不义”,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孝经》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提出为人子女要顺从父母,然其并未把孝道绝对化,这在传统农耕社会是非常可贵的。

4.孝之慎终追远,孝道养老的精神延续

慎终追远将“守其宗庙”“守其祭祀”归入孝,是《孝经》孝道养老思想的另一内涵,虽然其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从孝道养老的角度看,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慎终”是指子女行孝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父母的葬礼;“追远”则是后人要以恭敬的态度祭祀先人,是生者行孝的重要内容。《孝经·丧亲章》:“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为人子女,孝要至始而终,父母生死都要尽孝,生则养亲、尊亲、谏亲,死则事以哀戚之礼,通过葬礼和祭祀尽孝道,表达子女对先人的哀思与崇敬之心。从伦理视角出发,《孝经》主张在精神上对父母尊重敬爱,这是孝道养老更高层次的具体表现。古语云: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孝道养老之无法弥补的遗憾,现代孝道应更注重“事生”而非“事死”。

(二)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实践标准和行为准则

1.五等之孝,孝道养老的实践标准

《孝经》以孝为基础和核心,对不同层次的群体提出了“五等之孝”的孝道养老实践准则。“五等之孝”即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子之孝、庶人之孝。“孔夫子虽寄五位以示分殊,但其理却同,其本为一,全是一片挚诚孝心之展现”[2],是对以孝为内核的不同阶层的人孝道养老行为的细化。“五等之孝”其孝道养老的实践标准包含了深刻的政治理论思想,肯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等次,在君权至上的封建伦理下规定了各级臣民的孝道。各等级臣民要谨守孝道,以恃天子,以养父母,守护家国。孝道养老思想与王权糅合在一起,孝道养老已不再是单纯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上升为政治层面的治国理政之道,蕴含着“以德治国、孝治天下”的理念。可以说,“《孝经》实现了由观念孝向行为孝的转变”[3],统治阶级用“五等之孝”来推广孝道,治理天下,并借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大道来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同时,通过自上而下的示范引领以“德”化民,而达到治国理政之目的。历代封建王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在社会中推行养老、尊老、敬老的思想,印证了以“以德治国、孝治天下”的可行性。

2.五致三不,孝道养老的行为准则

《孝经》提出了孝道养老侍奉双亲的行为准则,即孝子事亲要做到“五致三不”。其主张“敬”“乐”“忧”“哀”“严”等,彰显孝道的情感内涵。《孝经》在孝道养老方面将孝养上升为敬养,把“敬”引入“孝”,是孝道养老的拓展与延伸。“五致三不”是对孝行的总结,是孝道养老的行为准则。“五致”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认为,精神层面的敬养是孝养父母的更高要求,行孝道既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其精神需要,敬亲是爱亲养亲的前提,只养亲不敬亲有悖于孝道。同时,行孝道要重视父母的健康,万一父母不幸病故,要谨慎小心地置办所需要的一切,祭祀时则要做到礼法不乱。“丧”“祭”时的表现是行孝必须谨遵的要求与准则。“三不”即“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其是世人行孝应注意的环节,也是对世人行孝提出的要求。“三不”是逆理行为,任何一项做不好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行孝道应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如若不戒除以上三项逆行,就是对自己不负责,就不是真正的孝道。

二、《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社会价值

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社会,孝道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4]。《孝经》将个人孝道上升为整个社会的孝道,其治家齐家和孝治天下的思想是孝道养老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其从个人孝上升到社会孝是与当时具体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人层面: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是修身为人的基本准绳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从文化起源而言,传统孝道是人类道德进化的源头,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是培育德行的根本,而尊老养老是个人修为的具体表现。缺失孝道无法修身,缺失仁爱则无法养性,没有孝道尊老养老为基础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无从谈起,故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石。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子女者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孔子把“孝”放在道德准则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当代,不少伦理学家也把尊老养老这一人伦看作是生命个体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更是生命个体形成与人为善、爱国爱家等道德品行的基础。

(二)家庭层面: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是确保家庭秩序的精神指引

孝道养老是传统社会维系家庭关系和确保家庭秩序的精神指引,是传统家庭固有的元素,家族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就包含了对孝道养老思想的推崇。《孝经》以“亲亲”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传统家庭最核心的是“父子”关系,孝道是调节家庭内部关系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没有孝道,封建的宗法制度就会被打破,而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家庭)也将变得散乱无序。《孝经·孝治章》:“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道出了孝道治家齐家的关键。古之以孝道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何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都能对治家齐家者欢心爱戴,尊崇孝道,以奉事其亲。当然,治家齐家者践行孝道要以“五致三不”为行为准则来侍亲奉亲,恭敬长上,慈子爱女,礼至家仆,从而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家庭和谐美满。

(三)国家层面: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是治国理政的精神之源

《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拓展和延伸“亲亲”之孝为“忠君”“顺长”的道德规范,提出移孝为忠、孝治天下的主张。《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指明了孝道的三个层次,即侍奉父母、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孝经·士章》:“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指出行孝要尽忠职守,尊敬长上,将孝和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事君、尊长”成为孝道不可或缺的内容。《孝经·孝治章》:“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包含了尊老敬老的理念,认为天子、诸侯、大夫等要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不敢侮于鳏寡”,而获得人民的欢心“以事其先君”,这是孝治的本意。《孝经·圣治章》:“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认为孝道是治理天下至大、至要之德,没有什么比孝道更高。以律辅孝是《孝经》孝治天下的又一重要补充,将刑罚作为孝治天下的辅助手段。《孝经》力主德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和最高原则,孝是仁的核心和基础,孝之敬爱父母的根本涵义就是仁者爱人”[5]。在传统农耕社会,宗法等级制度森严,孝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行为规范,不孝的行为会引起社会动荡和动乱。《孝经·五刑章》:“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指出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而且把“不孝”置于五刑之罪的首位。当社会伦理道德失范而出现“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的“大乱之道”时,必须用严厉的刑罚来惩处。然而,以律辅孝是要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提出以律法的形式来推行孝道,其主旨是使天下黎民百姓都能走行孝的正道,以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

(四)社会层面: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家庭始终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有着鲜明的社会属性,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家庭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言:“家庭这个基本单位的巩固和团结,使华人社会经历了4000年而不衰。”[6]这表明,中华民族个体家庭的存在和稳定对民族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而孝道养老是连接每个家庭个体的纽带,《孝经》的孝道养老伦理思想主张子女在家庭中推行孝道养老。在孝道养老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人人都能成为孝道养老的倡导者,而家庭、邻里也就能和睦修善,使得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面对不和谐因素的冲击与挑战。每个家庭都是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细胞,都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能使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不断前进。可见,在中华民族这一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孝道养老伦理思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

三、《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评价

孝道养老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产物,随着人类的发展及其社会关系的建立而出现,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创新,至《孝经》成书,其已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来衡量,给予其客观的评价。纵观孝道养老思想发展的历史,《孝经》中孝道养老思想力主德仁,将“亲亲”之孝拓展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其从孝养父母推广至社会层面的养老、尊老和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念,在当下仍有积极意义。

(一)《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积极因素

《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蕴含着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对于当下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一是《孝经》孝道养老以敬畏生命为前提。从“事亲”到“慎终追远”,强调生命的价值,同时,《孝经》践孝不停留于个人对父母的道德情感上,而是以“事君”和“立身”为最终目标,强调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到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事君”是对个体生命及其社会价值的追求,“立身”则是自身生命价值的回归,追求生命自我价值的实现,敬畏生命亦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二是孝道养老是促进家庭和睦的有效指引。《孝经》倡导的家庭观以孝为核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个人存在的形式与情感寄托。长幼尊卑,合乎孝礼,孝道养老是对血亲伦理的尊崇,是促使家庭和睦的有效指引。赡养与尊重父母是《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现今社会追求家庭成员平等不可丢弃的传统道德规范。三是孝道养老伦理思想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深厚的道德基础。《孝经》拓展和延伸了孝道养老思想,将其上升为社会道德规范,从这一层面而言,《孝经》倡导的是培养尊亲重孝品行端正的翩翩君子,要求从爱自己的父母到爱天下人,最终阐释的是一种为国、为民、为公的精气神,力图使大众都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而良好的社会公德也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失的,值得当下借鉴与推广。

(二)《孝经》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消极因素

《孝经》提出的孝道养老思想是在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框架下阐述的,其不可避免地有着局限性。五等之孝主张不同等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孝道标准,包含有不平等的阶级意识。孝道养老思想的泛化,将“守富贵”“保禄位”“守宗庙”“保社稷”等都归入孝道,从这一层面来讲,泛孝推衍而来的孝治天下,其目的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孝道·感应章》:“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认为孝悌之道而至极可通天地鬼神,把孝道的作用扩大化与神秘化,包含有迷信和虚假的成分,等等。这都是现代孝道应予以批判的内容。

总之,《孝经》是对先秦儒家孝道养老思想的总结,是一部包含孝道、孝行、孝治的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大成之作,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发展演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政府和社会都在积极努力应对。然现阶段,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侵蚀着诸多青年人,使得不孝养父母的行为屡见不鲜。借此,提取《孝经》中孝道养老伦理思想的精髓,使“养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注重孝道、养老,引领传统孝道的现代化转变,探索适合国情国策的孝道与养老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有着积极作用。

[1]任福黎.孔道与国家及人生之关系[J].船山学报,1934,(10):1-15.

[2]安会茹.从《孝经》看孝[J].中华文化论坛,2016,(2):21-24.

[3]戴木茅.孝:从家庭伦理到政治义务——基于《孝经》的分析[J].求是学刊,2012,(6):29-34.

[4]肖群忠.“孝道”养老的文化效力分析[J].理论视野,2009,(1):51-54.

[5]潘剑锋.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J].学术交流,2007,(4):149-153.

[6]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新加坡:现代出版社,1994.403-404.

猜你喜欢
养亲孝经伦理思想
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应用于小儿肺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饮食指导分析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0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中国古代的存留养亲制度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中外医疗(2015年11期)2016-01-04 03:58:53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论清代的“存留养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