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娟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30)
“一带一路”是我国政府在2013年9月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0月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简称。它是我国和沿线国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发展背景下,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1]。共建“一带一路”旨在提高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强化沿线各国经济在政策引领下的协调发展,打造出水平更高、范围更广的国际化区域合作,构建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均衡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甘肃是“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或缺的省份之一,因此甘肃的民族地区的发展要牢抓这次契机,充分利用自身的民族特色优势,积极与沿线合作国家和省市互通有无,致力于扫除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打破民族地区低就业率的发展瓶颈,积极探索提升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省少数民族人口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1世纪起,少数民族人口才从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截至2017年末,该省少数民族人口达到219.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同该省的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超过了全省的整体水平。近年来,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都选择回原籍待业。但该省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可以容纳就业的岗位较少,这就引起了该省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日益严峻化的问题。
从该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比率来看,大部分留守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大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在城镇和外出务工的人员中,从事饮食业、旅游景点歌舞表演、服务业的人员占比较大。而在对知识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例如信息技术行业、管理行业、科学研究行业中,涉及的从事人员就较少。整体来看,该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呈现出整体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特征。究其原因,这与该省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低和教育资源分布均衡等原因不无关系。
该省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山区和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相比较其他地区来说,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很大一部分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依靠财政拨款来维持。这些地区这种地广人稀的突出特点和较低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使得本地二、三产业的发展机会十分有限,难以为毕业生和待业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并且待业人员在择业时往往还要家庭的因素、住宿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就业率。
该省民族地区相较其他发达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现代化步伐较缓慢。主要以畜牧业、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虽日渐火热的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充分开发利用。且该省民族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生活等方面都多有不便,就业的原生动力不足,加上待遇低、就业环境恶劣等原因,很多有选择的毕业生都不会再返回原籍来工作,而是去往临近的、发展较好的汉区、或在就业机遇较多的外省求职,这就使得该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严重流失,造成就业率难以提升的恶性循环状况。
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距离使得人才市场流转的很多环节都发育不够完善,在市场中介、信息传递方面还处于比较滞后的阶段。不能够很好地为需求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人才的供需不能很好地被衔接起来,造成了本地区可用人才的大量流失。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理性就业,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但目前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待业人员的就业意愿仍然是偏重于政府公职岗位,对第二、三产业方面的求职关注度较低。除此之外,一些怀有相同技能的少数民族,乡土观念比较重,都不愿外出求职就业,使得同类人力资源在本地区扎堆,更是加大了本地区的就业压力。
我国教育现在仍受传教育统理念影响较重,一些高校不能给予外出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的教育指导。在专业设置方面不能及时的跟进社会的需求,造成民族大学生外出求学后,所学的无用,需要的又无从所学。尤其是在一些职业教育方面,此问题尤为突出。这样脱节的教育、学习,无疑为原本就就业压力大的少数民族地区雪上加霜。
在“一带一路”推进实施的过程,政府应加大对该省民族地区的政策倾向,在重大项目规划上要对民族地区优先考虑,对已经落户民族地区的项目,要及时地下放资金,给予技术支持,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各级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紧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进程,积极向上争取所需项目,积极向上级政府呈报自己的优势产业,各级政府要多方考察、挖掘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产业,以生态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入手,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区域支柱产业,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不均衡的发展现状。通过支柱产业的引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均衡化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国家投资建立了国际化人才信息库,信息库对科研技术人才、项目情况、企业数据都做了详尽的录入,在及时掌握国际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动态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并设立相应的专项基金和渠道把国内有资质的人才及时的输送出去进行培养,鼓励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学习机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发挥专业才干,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并要求企业加强自身品牌的打造,提升企业的国际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按民族地区的就业特点,为本地区的民族待业人员提供相适应的岗位,加大民族就业制度方面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让政策发挥切实的保障作用,并调动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安排工作的积极性,对待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大对本地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力度,对国家相关扶持政策进行强化宣传,调动全民在“一带一路”人才战略契机下的就业,创业积极性。
从教育环节入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就业率,首先要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住户分散、交通不便的特殊地域情况,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就学,而“一带一路”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共建 “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中的“设施连通”就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该省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处在“一带一路”沿线,颇具民族特色,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强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无疑会对民族教育带来显著成效;其次是壮大教师队伍,“一带一路”倡议中所提出的“五通”中主要提供两方面的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撑,力争做到经贸做到哪里,教育的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教育的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而国家在“一带一路”中所投入的教育人才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高水平人才。在此过程中,高等学校应牢抓这次机遇,多考察少数民族生源地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情况,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所需的专业和课程,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规划,有效办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就业率。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五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他四通开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为了解决“一带一路”的融资需求,中国政府主导成立了多个国际性的资金平台,各种类型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都积极加入了这些平台,为沿线地区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动员利用本地区的各方社会资源,积极了解这些资金平台的运作和详细情况,鼓励少数民族产业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发展适宜的多样产业。政府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工青妇机构和各种民族间组织发挥他们植根群众的优势,为民族地区的融资增添自己的力量,争取更为多样的资金支持,弥补政府资金来源单一的缺陷。同时还可以解决少数民族就业环节中最困难的妇女和青年就业问题。工会也要积极争取更多的融资,保证在岗职工和现有行业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现实利益,保证好现有职工不在因工作待遇等问题而流失,也能提高民族地区现有岗位的吸引力[3]。政府还要鼓励社会非营利性民间力量积极融资开办各种培训班,如民族语言、民族歌舞、职业技能等,以加强待业人员的劳动素质,从根本上缓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
[1]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3-26).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_2.htm.
[2]“一带一路”融资机制全梳理,搜狐网[EB/OL].(2017-05-16).http://www.sohu.com/a/140953694_131990.
[3]马惠萍.“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就业探究——以瑞丽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