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文 姜智馨 叶子越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2;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2)
以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为出发点展开市场调研,分析市面上中医药产品的使用及包装,明确设计定位,设计理念;结合考察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深究其文化精神的共通之处,以确立中药产品的使用方案,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包装样式,在设计中不断互相优化使用方案及包装样式,并确定中药产品的最终方案。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世界范围内,近75%的人群健康水平处于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如大学生、教师、医务人员等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的群体,亚健康发生率或将高于平均水平[2]。有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比例已超半数,高达84.13%[3]。
亚健康问题如得到及时、适当的处理,身体就能够向健康方面发展,反之,如无法有效缓解,则将成为诱发许多中老年病的病因,影响个人健康甚至或有性命之忧。在大学生群体中,亚健康的症状较为集中,多表现为头疼、牙疼、痛经及经期不规律、严重者可导致脱发、视力衰退。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通常比较关心自身的健康状况,当需要就医时,他们更为倾向于简便、高效的方式,他们大多会选择西药制剂。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西医制剂,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西药见效更快,另一方面则是西药的使用方式呈体系化,有全面的指导说明,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大学生可结合自身症状更有效地使用药物。但西医制剂的价格相对高昂,对大学生来说会产生一定经济压力,而学生群体需要的是既能保证疗效且价格又能相对“亲民”的药品。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尽管过去多年中药的发展有所式微。不过目前,人们对中医的信赖度已日益提升,但主要消费人群仍集中于中老年群体,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消费者则较少。可见,开发利用中医药的前景和空间极为广阔。国内市场现有的中药包装样式通常比较陈旧,缺乏美感。长久以来,中医与文化密切相关,并在后世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理论,尤其是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因此二者间的融合就可成为中药产品包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中国的书法最早可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母系社会,其发展伴随着汉字体系的成熟而逐渐成熟,最早的书法艺术主体并非文字,而是初具符号特征的图案,随着三千六百年前的甲骨文开始,逐渐演化出篆、隶、楷等字体[4]。中医与书法的诞生时间相近,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此期间已形成基本的书法理论体系。因为传统的“医道相通”思想[5],中医有文字可考的源流似乎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6]。《周易》中出现的“天人相应”“文王八卦”等记载在中医理论中也能得到印证[7]。“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8],具体成书年代虽有较大争议,但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其权威地位一直延续至明朝“药圣”李时珍《本草纲目》时期[9]。
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到:“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10]
这句话说明张彦远认为书法兼具实用和观赏意义。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可以说,中医与书法都是根植于中国古老文化中两个极为重要的要素,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各自不断延伸发展,同时彼此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与书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早在公元前就已有某种历史渊源。书法艺术经常可使实用性的中医药方、典籍成为一件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的文物作品。1972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武威汉代医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手抄医籍。这批出土的东汉医简,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而且其书法采用了蚕头燕尾的隶书体,字形清晰分明,书法价值不容小觑[11]。
书法与中医,二者的内在理念极具相似性。首先,中医和书法都蕴含“阴阳”学说。古人认为阴阳五行是重要的文化根源,因此讲求阴阳互生与阴阳调和[12]。中医古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在中医理念中,万物生命的兴衰皆与“阴阳”学说相关,只有达到阴阳调和互补,身体才能发挥出最佳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道:“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阴阳刚柔不可偏废。”诠释了书法中字的结构、整体布局中的阴阳中和之美,与中医理念不谋而合。其次,中医和书法都非常注重人的精神气息。中医治疗的理想状态就是“形神皆养”“气息相通”,将精神气息作为判定人身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书法中也强调气运,注重笔墨中透露出的气韵生动。
古时候,许多名医和书法家往往同时兼具两种身份,例如清朝名医赵晴初、民国名医何公旦等也擅长书法,而书法家张宗祥、马一浮、陆维钊等也通晓中医,著名国画家诸乐三,他原本就是学医出身[13]。
傅山,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医学家。明朝灭亡以后,傅山为维持生计,遂四处行医问诊。现已确切考证为傅山的医学著作有《霜红龛集》《傅山全书》《傅山全书总编》等[14]。《傅山全书·附录四·传略》中记载了其妙手回春的轶事,一个老妇“痰涌喉间,气不得出入”,家人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棺木打算入殓,然而,经傅山诊断后认为她病不致死,后开出药方“令捣蒜汁灌之”,最终老妇吐出数口痰后痊愈,与傅山行医相关的例子难以一一尽述,但傅山精湛的医术从书中可见一斑。
研究中医药文化与书法艺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互通之处,需尝试寻找适合中医与书法艺术的融合发展方向,并缩短传统中医的治疗过程,以全新的思路构想推广便捷可行的治疗办法。现整理中医药文化相关理论背景,以期分析归纳二者共性,同时保留二者不同之个性。
以提供具有艺术性、简洁性、创造性的设计产品为理念并贯穿始终,努力使设计成果中的书法艺术与中医文化精髓之间和而不同,使之充分展现各自的内在魅力:
1.艺术性
需改善市面上膏药的包装比较传统、单一的现状。一方面,将其较为普遍的方形外观改变为视觉效果更为舒适的圆形。另一方面,将书法艺术墨色组合的美感融入包装设计之中,达到墨色的多层化效果,如黑、白、红三色兼具,且不同字形运用于不同包装,以呈现鲜明的色彩组合之美,展现整体外形的完整性、艺术性。中药贴包装盒外部,以环绕的曲线按黄金比例分割出黑白两部分色彩,以周围与产品相对应的方法排布在模块四周,从而达到美观效果。模块下附红色的文心雕龙印章可作为品牌标识,与传统的书法文化相契合。中药贴包装袋正面可以为提炼单字的书法印刷,背面是处方和使用方式,这样能够为用户使用时增添便利,减少因标识不够细致而产生障碍。此种设计在为使用者提供审美愉悦的使用体验时,使中药贴进一步可成为具有搭配功能的时尚产品。
2.简洁性
产品包装精而不简,避免过度包装带来的浪费及环境污染。留意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产品的使用方法及其过程,尽可能使操作简单便捷,不设特殊的使用环境以及使用条件,使人性化服务理念贯穿于产品之中。
3.创造性
基于传统中医药和书法艺术文化,使产品设计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与时代特色相契合的内容,代之以全新的模式诠释。中药纸的功能将不再仅限于作为简单的消耗品,更可使之成为一种普及中药传统文化的全新媒介。
1.中药贴包装盒
采用完整纸面,顶部隐藏金属盖的包装设计,以增强整体的完整性。选择圆形桶装,一方面配合中药贴的设计外形,另一方面便于存放且占用空间较少,提高利用率。
2.中药贴及包装袋
前后压合包装袋使外形独特美观,既是因内部中药贴形状而造,又沿袭了传统阴阳圆盘的形态意义。五种产品分别结合五种书法形态,除发挥治疗作用外,又可兼具较高的产品附加价值,一定程度上可将药物视为文创产品。以传统书法中常见的黑、白、红三色作为主要包装颜色,同时以层次性的墨色变化应用于不同功能的文字上,以呼应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使作品整体视觉效果更加丰富,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审美愉悦感。
中药纸的使用率较高,因此可将药纸设计为具有趣味性,类似于填色游戏的新式包装。
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白汉翁汤为例:用一些常见的药材如白汉翁、秦皮、黄柏、黄连等,用这些药材来覆盖画面上相对应药材的圆圈,而圆圈的大小则与相对应的药材在药方中的使用比例相同。“填色”完毕后,第二步,将中药纸四周的抽绳抽紧,对其密封后投入热水中,按照要求泡制或煎相对应的时间即可完成。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的中药纸,一张纸就是一个药包,相对应一个亚健康问题。中药纸的材质将选用抗热且符合食用标准的纸纤维,印刷则使用食品级的油墨材料,保证使用后无害健康。
中医内服需与外敷相结合。除中药纸以外,还可配以相对应的中药贴,使用效果会更加明显。中药贴设计为圆形桶装,对应5种常见的亚健康问题,使用5种不同样式的字体。每一小包为一剂,撕开包装将带有膏药的一面敷于包装所指穴位即可。
全新中药产品的系列设计针对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5种亚健康问题,针对亚健康,可以使用中药纸、中药贴等产品,致力于提供一种更为便捷、创新、趣味的“治疗”方式。同时,结合所学,融合传统书法艺术,并从中获得灵感,设计出既新颖又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