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梅
(阜阳市演艺集团 安徽 阜阳236000)
众所周知,创作源于实践,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实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大量的素材,使创作更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感。作家应当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广泛观察于日常生活中不曾注意到的细微之处,以加深对生活的感性理解,继而深入生活实践,往复循环,积极探索生活以提高创作水平,最终完成作品。现主要详细阐述如何在生活中汲取艺术元素,以期能够对完善作品创作理论有所帮助。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生活的源泉。艺术创作的灵感都要从生活中汲取,诚然,艺术家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考古学家能够根据历史文物准确推测出古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民俗风尚,是因为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例如,当欣赏《清明上河图》时,人们就犹如亲身走进了古代汴梁城,漫步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能够真切体会到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的城市面貌、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及各阶层的真实生活。生活正是每个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过的事情,而艺术则是对生活中那些记忆深处的片段加以提炼和升华。生活与艺术,二者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活属于个人所有,而经作家雕琢后的“生活”,即艺术品,则可为人人所拥有。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创作从初诞生时就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现状而存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艺术作品一旦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就失去了价值,不具备任何参考意义[1]。
作家创作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实践进行积累的过程,包括作家各成长时期的经历。例如,人在童年时期的家庭状况、经历的磨难和各种烦恼都将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其原型就是鲁迅家族的一位远方亲戚;他的另一部作品《祝福》中的主角“祥林嫂”,正是鲁迅在生活中偶遇的一位命运悲惨的“看坟女性”,后根据其真实经历改编成小说。艺术创作以生活真实为依据、源泉,生活就是艺术产生的基础,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同时也是对生活的超越。例如,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的假定性情景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透过社会表象观察背后所隐藏的种种内在矛盾,并以此作为创作要旨。
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以自身的日常生活、情感历程及家族兴衰为故事背景,借家族离合书写对封建王朝兴亡之感。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以作者为原型,将个人感触和体会写入作品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写出了一部不朽的著作[2]。因此,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任何作家若想要创作出高水准的作品,要更加重视生活上的亲身体验,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以激发创作灵感。
熔铸于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形象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更为真实感人,这就需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典型。萧红,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因为长期受父母“重男轻女”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几乎没有感受过来自父母的关爱,不过幸好她的祖父并不吝于对萧红的关心,给予她从父母处从未感受过的朴实温情,所以萧红对祖父怀有极为深厚的情感。《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长篇自传,就根据作者的生平体会刻画了一个和蔼可亲的祖父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就可被视为萧红真实情感的升华。17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杰出的绘画大师,巴洛克式画家,被后世称为“真理的画家”的杰出画家委拉斯贵支,在《教皇英诺森特十世肖像》这幅油画中,委拉斯贵支描绘了一个凶狠狡猾的教皇形象,同时又描绘了这个人物精神上的虚弱。委拉斯贵支巧妙地抓住了教皇英诺森十世的精神气质,使人物形象变得极富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联想,在委拉斯贵支笔下成为了绝佳的画作,其成功之处也是源于他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用眼看到蔚蓝的大海、娇艳的花朵;可以用耳朵听到鸟群清脆的鸣叫声、可以用鼻子嗅到沁人的花香等,从熟悉的生活出发,从实践和认识中选取创作题裁。例如,用乐器演奏出高山流水的声音,用画笔分别将“四君子”梅兰竹菊以人赋予的审美人格境界刻画出来,从众多同类事物中提炼出具有美的事物所蕴含的精粹,不只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比较、分析、概括后,抓住其本质特征,赋予作品灵魂和精神。因此,选择与作品风格相契合的客体对象,须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和现象,善于分析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普遍与特殊。
无论采用哪种艺术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根据进化论,可以得知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改变自身生活方式,开始想办法制造工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制造在注重实用的同时也开始融入人们的审美艺术[3]。只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创造出符合人需求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对自然界的体验、提炼、加工,并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生活既包括真善美,也包括假恶丑。艺术,就是运用恰当的艺术方式对生活“主观化”“艺术化”。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如何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丑”。对于“审丑”而言,在生活中,人们主观感受到的丑的东西,以艺术形式加以改造后,能够给人带来“审丑快感”,甚至极具震撼感,而这种感觉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的主观创造。
生活和艺术二者本身就具有美感,而不同之处是艺术美是对日常生活美的再加工、再创造,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物品与一些艺术品之间相似度极高,还体现在人们的艺术观念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而发生了变化[4]。古代文人墨客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下肆意挥墨,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发受众共鸣,他们更多是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作品中,畅游于现实无法提供的艺术世界。
综上所述,艺术和生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发现社会固有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化艺术观念,使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在呼吁人民群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时,还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以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