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莹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动物的俗语和成语故事数量丰富:好马不吃回头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落平阳被犬欺,汗牛充栋,三更灯火五更鸡、狼子野心,狐朋狗友,兔子急了会咬人,等等。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在万物中更多地选择用动物而非其他来喻指人类自身呢?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两点:
从古至今,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动物也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人类利用鸿雁和信鸽传递书信;黄牛帮助人们春耕秋收;狗帮助人们看家护院;作为古代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马车的出现更是大大促进了古代交通和运输业的发展。一般来说,与人类熟悉度越高的动物,与其有关的词汇出现频率越高。王丹丹(2012)的研究发现,汉语中关于动物的俗语总数共2235个,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五种动物分别是马、虎、狗、牛、鸡[1]。
联想基于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内在经验,它能形象地再现不同事物的内外关系。隐喻是基于两个对象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性,运用一个词语或者短语指出常见的物体或者概念,代替另一种物体或者概念。“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中国人典型的思维特征[2]。而动物个体特有的属性更是在人们的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成为人们根据对不同动物性格的感知体验创造有关词汇的依据。例如,中国古代农耕社会长达数千年,牛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用“老黄牛”等词喻指工作踏实勤恳、吃苦耐劳的人,用“孺子牛”喻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同时,因为动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形象感,这些动物词汇的产生也使得汉语表达生动活泼,同时兼具简洁性。
早在2011年网络上就出现了“单身狗”一词。“单身狗”最初的出处是电影《大话西游》最后一幕中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站在城墙上的对话:“那个人样子好怪。”“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3]这部电影中孙悟空借夕阳武士之口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自嘲自己活得好像一条狗,形单影只,凄苦无依。
“单身狗”系名词,是“单身”和“狗”的整合;系比拟词和说明词,用孤苦无依的动物狗加单身这个情感特征整合而成,指没有恋爱对象或者没有结婚的青年男女。“单身”是这个群体情感状况的特征描述,而“狗”则是单身群体对自己生活和情感状态的自嘲和幽默,这里应说明的是这种自嘲和幽默往往出于自愿心理,并不含过多的贬义成分。
1.现代年轻人焦虑辛苦的生活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巨大,生活成本较高、工作紧张、房价飞涨,就连恋爱结婚这样满足人类基本情感需求的事情也变得日渐艰难,这样形单影只、凄苦的生存状态,让人们联想到自己像流浪狗一样漂泊无依,满目凄凉。“单身狗”一词形容贴切幽默,使其一经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广泛认同。
2.人们追求文化标新立异和语用逆反心理
旧的表达方式因为频繁出现而使语意受损,难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了引人注目,年轻人往往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新词。由此,“单身狗”一词成功取代“单身汉”“单身贵族”,成为人们乐于接受而且十分接地气的新词。
3.西方文化的影响
“Lucky dog(幸运儿)、Clever dog(聪明人)”“Love a man,love his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风水轮流转)”在西方文化表达中,Dog不再是贬义的代表,反而带上褒义的色彩,而且这一动物词汇在俗语的表达中甚至指人类。西方文化对狗的认可渐渐影响到中国,狗亲切、活泼可爱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所以“单身狗”一词的使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4]。
正如前文所介绍,各种动物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而世界上各种动物千奇百怪、种类繁多,人们为何选择了“xx狗”的表达,而不是“xx猴”“xx鸭”等表达呢?
与各种动物相关的表达在各种语言中十分常见,有相关学者研究指出:人类语言隐喻涉及最广、最多的领域就是动物王国,而且与动物有关的隐喻多数影射人类的行为或者品质等性质范畴[5]。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作为一种家常动物存在于人们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的历史十分久远,所以说,狗从古至今在人们生活中充当的功能和“高出镜率”使人们对狗的熟悉度从始至终都很高。
狗的基本释义为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在日常生活中,狗因其可爱的外形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成为大多数家庭最喜欢的家庭宠物,这使其能作为新词被人们接受并深入人心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狗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相对丰富的心理、行为特征。训犬专家发现狗有很强的怀旧、依恋、等级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使狗在行为上表现为喜欢对人摇尾乞怜、对主人忠心耿耿等。中国有句俗语: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除了作为家庭宠物外,狗还帮助人们看家护院。在万籁无声的夜晚,只有狗独自执行着自己的工作,这一辛苦凄凉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定格固化,是人们将“单身”与“狗”整合起来组成“单身狗”一词的重要原因,也是人们会选择使用“xx狗”的形式来表现一个人在工作、学习或者生活极其辛苦状态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来,人们对狗的评价及表达大部分具有贬义色彩,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诸如此类的表达。尽管人们普遍认同狗的忠心耿耿,但人们联想和提及狗的形象时,脑海中的印象多是卑微、低下的,对狗的态度也多为轻蔑和不屑,因此语义上指“狼狈、潦倒、卑微、辛苦”的词语选择用狗这一形象来表达,例如“累成狗”“热成狗”等。
任何时代的语言和文化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特征的体现和标志。不得不说,作为一类网络新词和时代产物,“xx狗”的出现不仅体现了网民对个人情感状况特征的一种幽默感,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同时,“xx狗”这一幽默的表达起到了嘲讽幽默、自我调侃开解的作用。对语言研究者们来说,尽管网络新词的流行具有偶然性,但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们的出现也是有迹可循,且又趣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