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鸣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杂志社编辑部 北京 1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大决策。2015年12月1日,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确定,入选机构大体分为四类:中央直属综合性研究机构(简称“国字号”智库)共10家;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智库(简称院所型智库)共12家;依托大型国有企业的专业性智库有1家;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共2家。三年来,各智库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探索,较好地回答了智库建设中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笔者拟在此对有关经验进行简要总结提炼。
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字号”智库,普遍发扬“传帮带”传统,打破学科和部门的藩篱组建团队,建立并完善竞争机制,力求使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并脱颖而出,实现“小荷尽露尖尖角”的目标。
以多所知名高校为代表的院所型智库,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借人不养人”的模式。它们依托下属的专业研究所建立“人才库”,在课题立项或受领上级任务后随时从各研究所精干力量中“择优点将”。这种随机应变、灵活搭配的用人模式,能保证在短时间内组织高水平专家高质量完成任务,也免除了“实体化”带来的运营管理成本。
一些智库积极探索建立智库与政府、智库与学校、智库与社会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使更多高端人才为我国贡献力量。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简称重阳研究院)聘请了十余个国家的近百名前政要、银行家和知名学者作为高级研究员,其中包括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图尔克、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等。他们不仅可以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工作,而且能有效扩大中国智库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字号”智库的经费来源基本相同,主要有国家高端智库专项经费、橫向课题经费等,其他资金数额根据各单位情况各有高低。在财政专项经费使用方面,各家智库都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并接受审计审查。
有些智库实行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运营经费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主要由财政拨款、高端智库专项经费、国家部委横向课题经费和商业运营收入等构成。一些高端智库还积极争取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中宣部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等国家层面的支持。个别智库还通过承接一些商业性的调研项目来获取资金,以此填补运营成本。
重阳研究院作为依托人民大学建立的体制创新型民间智库,运营资金均来自社会捐赠。2012年,人民大学校友捐款2亿元设立重阳投资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建立并资助重阳研究院。另外,重阳研究院每年还接受新的社会捐助。例如,2014年6月,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捐赠2500万人民币,在重阳研究院设立了中国首个生态金融智库。
近年来,国内智库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以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以下简称全球智库)、新华社瞭望智库(以下简称瞭望智库)、重阳研究院为代表的高端智库开始全面发力,在智库运营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打造“一体多翼”,管理注重“三性”。全球智库采取理事会运作模式,打造了“一体多翼”的发展框架,即:以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为一体,以蓝迪国际智库项目、烟台东亚研究院、能源中心、“中美联合报告项目”为侧翼,分别开展全球战略、周边战略、东亚文化等研究。该智库在日常管理和研究工作中注重突出“三性”:突出战略性,瞄准中国与全球共同发展的大格局;突出前瞻性,用敏锐的目光把握世界脉搏;突出对策性,着眼实际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
用新媒体搭台,开发“智慧产品”。瞭望智库目前已形成“课题研究”、《瞭望研报》及“瞭望智库APP”等“智慧产品”,并构建了研究与传播统一策划、整体运作的运营流程,把提升智库影响力与强化舆论引导力作为两大重点目标,比单纯研究型智库更具竞争优势。瞭望智库2014年推出的“瞭望智库APP”,已成为国内智库机构中首个工具性APP。目前,瞭望智库正在推进“智库客户端集群”建设,努力打造智库“思想交互平台”和研究成果“展示馆”[1]。
紧跟国家战略,开展全维互动。重阳研究院在运营方面有三个特色:一是紧跟国家重大战略。2013年,该院率先开展G20研究,于同年8月举办首届G20国家智库论坛,并积极建言献策,建议我国举办G20峰会,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二是研究与传播并重。一方面,研究院对重大选题的反应十分迅速,如近几年对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解读文章,重阳研究院随即通过主流媒体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研究院努力打造国际高端“朋友圈”,积极把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传向全世界。三是建立全维度的关系互动网络。研究院与国内20多个部委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接受大量研究任务。此外,研究院还与媒体、政界、学界、企业等保持着良好互动。
僵硬的行政管理手段,出不了一流智库和一流成果。建设高水平智库,一是要建章立制,制定明晰的标准规范和管理措施,确保智库的各项活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智库理事会,发挥其在促进供需对接、规范评价监管、增进机构协作等方面的协调职能。三是要统筹行政管理与科研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在“党管智库”原则下理顺理事会的业务管理体制[2]。
一是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实际贡献、工作业绩和岗位职责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收入分配机制。二是探索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在“互联网+智库”的全新发展阶段,应修建联通“政产学研”不同领域的“旋转门”,为智库人才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探索形成完备合理的人才结构。要着力打造智库高端人才团队,建立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岗位专家为骨干、以储备人才为辅助的人才梯队。
智库研究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又要熟悉决策过程。当前一些智库研究课题的靶向性、实效性不理想,根源就在于智库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不强、前瞻眼光不够、战略思考不深。要推动智库通过各种形式与决策部门建立对接关系,让研究人员更多参与决策、更好地提供服务。还应探索建立决策部门直接联系智库制度,促进每个决策部门与一家或几家智库形成相对固定畅通的对接机制。
[参考文献]
[1]吴亮,夏宇,马岩.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8).
[2]冯小宁,荆淮侨.媒体型智库商业模式转型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