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源渊
(天津市河东区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 天津 300171)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断引入,学科服务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图书馆服务读者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学科服务已从最初的学科联络、文献推荐、学科培训,延展到了学科影响力分析、学科论文统计分析等诸多更为深入、更为延展、更为贴近学科前沿的服务领域[1]。
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较之综合性大学发展相对滞后,所开展的学科服务效果也差强人意。目前,全国现有1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院校中实际已开展学科服务的仅有6所,设有专职学科馆员的院校为零;在6所已开展学科服务的院校中,设有兼职学科馆员的有5所,另外1所学科馆员不固定;11所音乐学院中,仅有1所学院将学科服务在其网站主页开设了学科服务栏目,也只有这1所音乐学院列出了学科馆员的名单、联络方式。在已展开学科服务的6所音乐学院中,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层面差别不大,仍然聚焦在文献推荐、学科培训上,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服务内涵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
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对学科服务不够重视,缺少关注和支持;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不足,多数院校图书馆未制定相关的学科馆员任用及考核制度,也未建立相应的激励、培训和考核机制;学科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学科服务平台缺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音乐院校图书馆自身特点相关。一是音乐院校图书馆馆舍面积小、藏书量相对少、服务相对集中;二是专业性强,服务对象主要是音乐专业的广大师生;三是资料形式多元化,包括乐谱、理论书、音响、音像以及其他相关形式的资料;四是音乐专业师生对图书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差,或者因为更多地关注表演创作实践而忽略理论修养。
音乐院校图书馆提供的学科服务不仅仅是现阶段已开展的书目推荐、检索培训,而应该是为音乐专业的教学、科研、实践提供更为深入的服务。这不仅要与院系协调沟通,有针对性地主动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而且要对已收集的文献进行必要的知识整合、数据分析。
如何有条理的整合纷繁复杂且多元的知识,是学科服务的第一步。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可以以目录学为依据进行基础性的文献分类,但更重要的是在必要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文献整理的前提下,以专业为基础对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例如,以音乐表演专业为基础,与中国语言学、外国语言学、绘画艺术等学科进行关联,将相关的文献按照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归类,放置在专门的学科服务信息平台上,便于师生查阅,为教学、科研提供维度更广的服务。一流的学科必须要有创新,而学科知识的扩展关联实际上就是创新的动力之一。知识关联可以说是学科交叉的一个侧面,但作为学科服务不可能以不同学科视角来审视同一问题,而是应根据本学科的需要进行扩展,即围绕所服务的学科对关联知识进行必要的呈示[3]。
对知识的整合还必须有前瞻性。对学科的前沿性研究不但需要掌握应会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要有长期的知识跟踪。通过分析评价,将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或创新性的文献进行单独呈示,为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有效的情报信息[4]。
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不是简单的资源收集,而是通过必要的数据分析为各个专业提供精准的靶向性定位,真正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一是通过对搜集的文献资源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引文脚注、印刷字体、装订排版等,对不同资源特别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并以主题为基础进行挖掘,整理不同文献中相同主题的不同观点并加以归纳。二是对专业文献的借阅率和引用率进行分析,文献借阅率主要以文献资源的使用为依据,确定文献的实际使用价值,并以借阅率和引用率高的文献为基础进行扩展关联。论文引用率实际上是对本学科论文使用的一种计量,通过统计分析提供学科参考,或是做出科研成果、论文价值的评估。对于音乐专业而言,借阅率和引用率不是评定文献价值的绝对标准,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必要的数据分析不仅是以文献为主要对象,还可以以专家为主脉络进行资料搜集,将其不同时期的成果加以跟踪记录,分析归纳出其自身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形成专家资料库,为相关学科或专业发展提供情报信息。学科实践活动也是数据分析的切入点,以学科相关活动为主要对象,进行学科活动实践意义的评估。学科实践活动评估是对学科实践活动的记录与效果分析,一方面为下一次学科活动或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一方面作为教学、科研的资料进行留存及呈示。音乐院校的各种演出、交流活动相对较多,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会对相关学科或专业有较大的参考价值[5]。
学科服务需要专家的帮助,适时介入同行评价机制是数据分析必要的环节。这里的同行评价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科专家对分析的文献、专家记录、学科活动等具体对象进行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指对学科服务工作的整体评价。音乐院校的同行评价相对特殊,主观评价较之综合性大学更为重要。在展开学科服务中,引入同行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6]。
音乐院校开展学科服务可以专业为基础,选择优势专业作为试点对象。一是音乐院校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差别大,受到专业背景与技能的限制,开展学科服务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二是把图书馆学科服务和优势专业利用优势专业相对多的资源,更容易着手开展服务。三是优势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多,获得学科服务的意愿更强烈。整体上而言,优势专业始终站在这一领域的前沿,需要学科服务团队为他们提供最新的、维度更宽泛的文献资料,让他们在有效的情报信息基础上,更便捷、更高效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7]。
随着国内学科服务的不断深入,学科馆员的团队化发展即学科服务团队,已经成为趋势。目前,在国内已开展学科服务的综合性高校中,比较成熟的学科服务团队构成主要涵盖4类成员:学科馆员、教师顾问(亦称图情教授)、学生顾问、高素质馆员或院系资料员。音乐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建设尚未深入开展,应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音乐院校自身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可行性、创新性学科服务团队建设。
音乐院校学科服务团队建设必须依据专业特质开展,这是由它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决定的。音乐院校所属的学科相对综合性大学要单一,但是所涵盖的专业多,专业间虽然有其共通性,但是更多的是差异性,也就是音乐院校学科服务的内容和对象都很“专”、专而不同。音乐院校合理的学科服务团队应该涵盖各方面的人才:具有音乐专业背景和图情背景的专职学科馆员、有丰富经验的图情专业馆员、拥有某一音乐专业深厚知识背景的专家以及兼职的教师或学生馆员。团队中的学科馆员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协调、沟通以及整合团队的整体工作。学科馆员要专职化,专职的最大益处在于合理的时间安排,不再身陷于学科服务之外的其他工作。同时,学科馆员专职化必须有相应的要求,包括岗位的聘任、考核及奖励机制[8]。
合理的学科服务团队构成,避免了单个学科馆员的“孤单”与“无力”,开展服务不仅可以更深入,而且更具针对性。同时,同一学科服务团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聘请不同的专家、兼职教师或学生馆员(学科服务团队中的第三类、第四类成员),从而可以为多个专业开展学科服务,将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最大化,解决音乐院校图书馆规模小、人员少,无法同时对多个专业进行学科服务的难题[9]。
特色文献资源是指图书馆以某一学科、专题、人物、某一历史时期、地域特色等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评价,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范围进行组织管理,使其成为该馆独有或其他馆少有的资源[3]。学科服务团队要以所服务的学科为依据,根据所在院校的独特视角进行资源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价。
音乐院校特色资源文献建设涵盖的资料形式更为多样,侧重点更为鲜明:音乐手稿、乐谱版本等具有历史意义的音响音像资源。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针对服务的专业,将特色文献资料进行典藏及分析。以音乐手稿为例,天津音乐学院在60年校庆之际,搜集整理了一批津门作曲家的音乐手稿,这对于作曲专业的发展有一定意义。学科服务团队一方面可以用统计学、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收藏的手稿进行统计:统计作品创作的年代及同一时期创作的数量,以时间顺序揭示隐含脉络。同时,也可以评估已出版或上演作品的影响力,通过影响力的比较对音乐创作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视角,归纳出所收集手稿内在的特点和线索,进行科研储备。一是通过对音乐文本的分析,特别是曲式的分析,对创作特点进行总结。二是通过比较,对手稿和出版的版本、演出的版本进行分析,进行细节的剖析。三是通过对不同作曲家创作题材和类型的归纳,总结出时代特征和创作的历史趋势。四是通过对作曲家的手稿做详细对比与比较,根据其创作背景,并结合当代音乐的特点做分析研究,促进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
学科资源联盟化发展是以图书馆联盟为基础进行的重点学科深入合作的实践,较之图书馆联盟更具体、更具目的性,是不同高校之间的学科资源点对点的紧密连接。它不仅仅是资源共享式的互惠互利,而更是同一学科在不同高校间发展的资源比较和不同数据的参考,甚至是不同视角下学科资源建设的相互比较和补充。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资源联盟化的发展更为便利。全国11所高等音乐学院,在学院间的图书馆联系相对密切,因此进行学科间资源的共享与协调发展也相对容易。
学科资源建设需要特色,它代表着本校学科发展的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但是学科特色资源的建设要与联盟化发展相结合。一是通过联盟化发展比较出不同院校在同一学科建设中的不同特色,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同时在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与其他院校相区别。二是通过学科间的资源联系为学科间的交流搭建桥梁,特别是通过这种联系为本馆的学科特色资源建设提供方向性保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建设。
音乐院校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这一基础,挖掘服务深度、拓展服务广度、创新工作方法、创造出既符合学科服务规律而又有自身特点的学科服务机制。同时,通过实践积累,音乐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可以更深入,为音乐院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情报分析与知识资源支持,与综合性大学携手共筑世界一流。
[参考文献]
[1]吕秀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7(5):20-22.
[2]靳佳丽.内地高校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对西部高校的启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3)133-134.
[3]喻丽.我国高校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现状、问题及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4(14):63-70.
[4]杜辉,刘晓,袁百成.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5(6):41-45.
[5]张海梅.“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97-101.
[6]刘晓莉,张雷.“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知识转移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6):235-240.
[7]赵梅.高校图书馆基于一流学科科研人才信息的学科服务实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1):68-77.
[8]丁丽丽.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研究——以六所入选甘肃省高水平大学为例[J].图书馆研究(2):51-56.
[9]赵雪岩,彭焱.“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拓展与深化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