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玛雅文明的衰落”

2018-03-07 12:56张素英
文化产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玛雅人玛雅热带雨林

◎张素英

(承德市第二中学 河北 承德 067000)

文明的真正兴起是从农业生产活动开始的,玛雅文明发祥于中美洲地区的热带雨林,而其文明的兴起和衰落都源于“砍伐和烧毁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这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砍伐——烧毁——种田——地力下降——废弃。而废弃的土地要经过至少20年的纯自然的时间才能再次使用。

一、玛雅人弃城的原因

玛雅人的农业生产过程集约化程度较高,土地被垒成台地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修建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网,并利用沟中淤泥来升高地表等。首先,为了生存,玛雅人刀耕火种,使极为珍贵的湿地资源变成旱地,破坏了水的涵养地。陆地水分蒸发量减少,从而减少了降雨量,同时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给。长此以往,加剧了气候的干旱,降低了地下水位,使淡水资源极度匮乏,造成生态恶化,这可能是导致玛雅人遗弃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玛雅人采取极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种植玉米,烧一次种一茬,周而复始,使本已贫瘠的土地更加不堪重负,直至变成石田沙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人们不得不弃城而去[1]。

二、热带雨林土壤肥力不足

茂盛的热带雨林拥有最多种类的植被,每年可形成大量的凋落物,约为1.155㎏/㎡,且这些凋落物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地表通常有2~3厘米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有机质可达5%左右。这种地表富含养分的热带雨林砖红壤,为什么不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呢?这与土壤的本质属性——肥力,密切相关。热带雨林在高温高湿的多雨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土壤,风化彻底,富铝化作用高度发达,质地粘重,多为重粘土,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集中于表层,且有机质多为富里酸和简单形态的胡敏酸,分散性大,絮凝作用小,形成团聚体质量差。也就是说砖红壤不具备良好的质地、土体构型、土壤结构,从而影响到土壤的肥力。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建筑、燃料、耕地面积的扩大等需要,要砍伐的森林面积在不断扩大,换句话说,热带雨林条件下的裸地面积在增加。然而,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的是质地粘重的砖红壤,地表没有了植被这层外衣的保护,在雨水频繁地冲刷下,使地表土壤破坏和土体物质移动、流失加速,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耕作层土层流失,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土壤的蓄水能力和抗旱能力下降,地表沟壑发展日益加剧,耕地支离破碎,不便耕种,只能弃耕荒废,最终导致了玛雅文明的衰落。

三、土壤中水、肥、气、热的重要性

良好的土壤具备能满足植物剩余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以及协调其生长环境的能力,肥力高的土壤能稳、适、匀、足地供应和协调作物对水、肥、气、热的需要。所谓“稳”是土壤能把水分和养分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作物;“适”是土壤供应水分和养分的量适当;“匀”是土壤随时均匀地输送给作物以水分和养分;“足”是指土壤生物转化过程强,有适量的土壤胶体存在,使土壤能足够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而土壤水、肥、气、热的存在及状态变化与土壤的组成成分、土体构型、土壤结构是土壤的生态系统紧密联系的。

首先,土壤组成成分与水、肥、气、热的供应相协调,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并相互联结成一定的网络(土壤结构)。其中矿物成分为土壤骨骼,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养分物质,水是作物吸收养分的载体,而空气影响作物的生长过程,有机物是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的营养来源,富有腐殖质对吸收、保蓄有效养分,免遭淋失,保证营养物质连续不断地供应是很重要的。

其次,土壤成分组成又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土壤孔隙状况,土壤的透水与蓄水,蓄水与通气是一对矛盾。适量的腐殖质与矿物质相结合,能形成较好的团粒结构,能为植物提供最佳的土壤孔隙体系,这种较好的土壤孔隙体系,孔隙度一般为50%,土壤团粒间的非毛管孔隙占15%,可供透水通气,其余40%左右为毛管孔隙,它存在于土壤团粒内部,可吸收贮蓄大量水分。土壤非毛管孔隙可透水、通气,即可以增加水分的输入,必要时又可排出土壤中过多的剩余水分,利于通气。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但解决了土壤透水与蓄水、供水的矛盾,提高了土壤对水分和空气的供应和协调能力。而团粒表面的有机质处于好气分解状态,有利于供肥,团粒内部则成嫌气分解状态,有利于养分的保蓄。

最后,土壤中物质与能量交换,不仅在土壤组分成分之间进行,同时也在土体上下土层之间进行,所以土体构型对土壤的水、肥、气、热的运动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土壤上部表层30厘米左右范围内,是植物根系的主要分布层,要求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层松,质地不砂不粘,结构良好,生物活动较强,物质转化快,下部土层略为紧实,受地表生物大气层的变化影响小,温度变化较小,物质转化较慢,水分供应较好,但它仍需保持较多的孔隙,这样有利于根系的伸长扩展,扩大根系的生长范围,又利于保蓄水分和养分,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而土体中部的心土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做到土壤表层和底土层之间的水分和养分的过道能畅通无阻。这是整个土体的水、肥、气、热都互相协调的理想的土体构型。

四、土壤有机质对玛雅文明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母体矿物为彻底分解,使土壤中以粒径小的高岭石和铁铝氧化物为主要成分,而铁铝氧化物的粒径在0.002毫米以下,使土壤中粘粒的含量高达34%~35%。粘土孔径细小,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弱,透水透气性差,因质地粘重不易耕种,适耕期也短。

热带雨林发育下的土壤过于粘重,土壤粒径小,土壤空孔隙体系发育不好,同时高温和当时气候条件下生物富集作用和矿质化作用强,腐殖质凝蓄作用差,不易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不易保存不能及时吸收的养分,有机质又多集中在表层,而作物从根系的液流来吸收养分,这样养分物质在裸地的情况下,易于大量流失,而作物的生长过程同时也是土壤养分消耗过程。对耕种土壤来说,除继承自然土壤原有的有机质外,施用各种有机肥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而当时玛雅社会又缺乏家畜,不能对土壤中的有机肥及时补给,最终造成生态恶化,这也是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玛雅文明与其他几个古文明的发祥地不同,并非起源于大河平原,而是崛起在贫瘠的火山高地和茂盛的热带雨林之中[2]。大自然对玛雅人是如此苛刻,为了生存他们要与疯长的热带雨林争夺土地和空间。然而,从几个古文明发祥地的衰落来看,今天的人类也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因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玛雅文明的衰落其中一个非常可能的原因,就是在利用土地的时候,没能很好地协调人与土地的关系,从而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最终加速了文明的灭亡。

猜你喜欢
玛雅人玛雅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斑秃”之谜
玛雅人的预言
神秘的玛雅密码
—— 玛雅圣城
神秘的玛雅密码
神秘的玛雅密码
燃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之虎
福州的玛雅
玛雅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