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研究

2018-03-07 11:56于洪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政传统思想

李 荣 于洪娟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101)

前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血脉,其所强调的道德伦理体现的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同的社会规范。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本文通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阐述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优势作用及实现途径。

1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缺失的表现

1.1 当代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鼓励每个人的合法利益最大化。受其影响,校园中不少大学生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集体社会次之,把实现高经济收入和安逸的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重索取,轻贡献是不少学生表现出来的价值选择。校园随处可见学生在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缺乏礼仪;有些学生为达目的急功近利,出现舞弊、论文抄袭的现象;有些学生和父母、师长发生冲突后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是师长的不对。这些现象都违背了传统文化“明礼诚信”“尊师重道”的文化精髓,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1.2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

网络让全世界的思想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和广泛。大学生是受思想交流影响最大的群体,他们过情人节、吃西餐。对外来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经史子集、传统文化却态度冷漠。在学校里,他们注重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他们深受国外思潮的影响,对传统文化颂扬的美德产生了质疑。

2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缺失的成因

2.1 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灵活性也随之增强。各种社会思潮通过网络、影视文化作品等,在线上线下发出声音,对大学生的公共领域影响较大。这些声音既有利于我们比较、借鉴有益成分,在教育中发扬先进的文化;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干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被削弱。

2.2 市场经济的逻辑与传统文化精神之间充满张力

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马克思曾批判“政治经济学不谈道德”的现象在市场中频繁出现。只要有预期的商业利润,便可冲破道德底线。这种不合理的商业现象已被我们默认许久。市场经济强调创新、变革;传统文化强调传统、权威。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一定的传统和权威作为教育的根据,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定的传统和权威越来越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今天,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共识不能说没有,但却很难得出让大家普遍满意的价值观。

2.3 受近代史影响对传统文化缺乏自信

鸦片战争冲开的不仅是中国的国门,更冲垮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豪。从戊戌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救亡图存的路上,不乏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传统文化逐步将空间让给了西方文化,不少民众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更有激进人士提出“全面西化”的主张,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这类人中绝大部分只将矛头指向“三纲五常”“愚忠愚孝”之类的旧思想,但却让民间不少的百姓误认为传统文化无用。建国后,“除四旧”“批林批孔”导致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再次断裂。虽然这些错误意识已经得到了根本的纠正,但历史惯性仍使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有限。

2.4 教育内容缺乏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诉求

学习、交往、就业、恋爱,是90后大学生普遍的关注点。思政课缺乏教育内容与学生关注点的融合,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使教育实效大打折扣。同时,思政课长期以理论灌输为主导教育方式,不仅未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反而遭到学生的反感,让思政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越是老师强调的,学生越是反感,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的价值,加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3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探索

3.1 正视多元思想文化并存,突出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要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各种主流社会思潮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起源、本质和发展。其次,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方克立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主导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关系。他强调要立足现实、古为今用;强调不割断历史传承,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意识转化为支援意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文化领导权,对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诠释、选择与更新。

3.2 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学生实际需求

圣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处开端。如何让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个重要前提: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上,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 “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2]。只有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精神,对学生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合理回应,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3.3 加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开始接触某种文化时,如果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我们便会深入、理解、接受这种文化,形成相关的价值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受到该文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很多负面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育中要增强文化自信,其重点应置于让学生多体验积极、正向的情感。如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等爱国主义情怀。此外,还应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是怎样历经沧桑,最后形成了稳定的价值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定科学的信仰,达到知行统一。

3.4 尊重规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作用

依据马克思主义价值及其特性理论和人的动机发生理论,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对人的意义就越大。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思政课必须关注他们的具体需求,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引导、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与此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通过思政课的渗透成为学生的一种情感结构和价值观念,更要转化为一种行为方式,在衣食住行、社会交往、求职就业及爱情婚姻等方面有所体现。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1)

[2]戚万学.冲突与整合—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10.

猜你喜欢
思政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