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无锡自古以来经济发达,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明清时期,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安定的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村中,农业、桑蚕业、渔业较为发达;城镇中,手工业、商业日益繁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民国初年至日军侵占无锡前,以纺织、缫丝、粮食加工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形成并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活跃,商业兴旺。加之临近上海,依托上海工商业的发展,无锡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全国闻名的优秀近代实业家集团,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全国罕见。如创办茂新面粉厂和振新、申新纱厂的荣氏集团、创办中国第一家商办纱厂——业勤纱厂的杨氏集团、创办裕昌缫丝厂的周氏集团。
近代工商业在无锡的产生与强力发展,首先得益于其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一是京杭大运河与沪宁铁路穿城而过,水网密布,交通发达;二是在发展新兴经济时面对的封建势力压迫与外国资本入侵相对较少,在追求经济效益等实际利益上用心较多;三是当地人善于经商,刻苦耐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无锡形成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中国近代工商殷埠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61—1894年清政府洋务派在全国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及由此产生的始于清末民初的西风东渐,在此影响下,无锡民族工商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相应的工商实业家群体。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形成了“洋务派”与“保守派”两大阵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发展近代工业。其主要方式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当时晚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无锡近代工商业的起步与发展。作为无锡第一家近代工厂,也是中国第一家商办纱厂的创办人杨宗濂、杨宗瀚兄弟,曾深受洋务运动的影响。杨宗濂曾做过洋务派大臣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幕僚,其弟杨宗瀚于1863年入李鸿章幕,1882年为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僚,在台湾负责商务、洋务、开埠等事宜。杨氏兄弟二人因深受洋务运动及西风东渐的影响,在回乡后创办实业。无锡近代实业家在创业之初,均有着在外活动的经历,地点以上海居多。如创办茂新面粉厂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15岁到上海的源豫钱庄与通顺钱庄“习业”;创办裕昌缫丝厂的周舜卿,16岁到上海利昌铁号做学徒;创办吉利织造厂的匡仲谋,曾在上海一家小面馆做学徒。在“习业”的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洋务运动与西风东渐的影响,并逐步确立了对发展工商实业的“感性认识”。
明清时期,无锡一直作为官粮的集中地,是政府采办漕粮的主要地区之一,清朝末年成为江南稻米的集散中心,加之农村经济中纺织与养蚕业发达,形成了四大全国性的市场与集散地,商业繁荣,分别为米市、丝市、布市及由此衍生的钱市。自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后,无锡近代工业开始兴盛并发展迅速。1900年,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后茂新面粉厂);1904年,周舜卿创办裕昌缫丝厂;1905年,荣氏兄弟与族人荣瑞馨创办振新纱厂;同年,匡仲谋创办亨吉利织造织布厂;1914年,杨宗濂之子杨翰西创办润丰机器榨油厂。自此,无锡近代三大行业——缫丝业、面粉业、纺织业全面形成。与此同时,无锡传统农业经济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无锡农村中历来将纺布与养蚕作为主要农副业,使缫丝与纺织企业有着充足的廉价原料来源,进一步刺激了三大行业的发展。
无锡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洋务运动时期就凸显出与其他地区发展的不同之处。即发展方式并非当时主流的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而是走以民族资本为主的地方工业化道路。如杨宗濂,在升任山西布政使、按察使后,回乡集资24万两白银创办业勤纱厂;荣宗敬在1901年与其弟荣德生等人,以集股方式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荣氏兄弟与张石君等7人集股创办振新纱厂;匡仲谋早期只身在沪学徒,后经营棉纱生意,在经营过程中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资本积累过程中,完全是民族资本自身的集聚与发展,是民族资本的自主发展、内生发展。
在政治局面极度动荡的背景下,无锡民族工商业可谓夹缝生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经济掠夺,给无锡民族工商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工商实业家们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竭力拓展。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无锡一大批工厂倒闭或被抵押。在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前,无锡工商实业家趁此机会改进企业管理,加强技术改造,使大部分企业转危为安。经济危机结束后,无锡粮食业、金融业进入全盛时期。1937年11月,日军侵占无锡,工厂损毁严重,原料洗劫一空,商业结构解体,经济严重倒退。抗战胜利后经济复苏,荣氏兄弟重建了被日军炸毁的茂新面粉厂,并请著名的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厂房与办公楼。可以说,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
无锡近代的工商实业家,尤其是代表性人物,大都具有浓厚的儒商气质[2]。他们既有儒者的德行和智慧,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既重视个人的修养,又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既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又具备灵活的商业头脑;既注重企业的利益与价值,又注重国家、民族的气节与兴衰。如著名实业家杨宗濂,幼承家学,熟读兵法,曾著有《学堂课程》八卷,为当时各式学堂的范本,晚年还著有《聊自娱斋诗文集》。杨宗濂之弟杨宗瀚,晚年将精力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阅读了大量商品学、经济学、心理学方面的译著;又如著名实业家周舜卿,精通英语,被清政府派为资政院议员,又因熟悉洋务,被派为查办交涉事宜的大臣;还有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捐款捐粮;荣德生在日商丰田纱厂企图收购申新一厂时,断然拒绝,并因此被绑架达34天,此类实例不胜枚举。
无锡近代五十余年的工商发展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工商文化,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缩影与结晶。无锡近代工商文化根植于民族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并深深影响了当代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品格。探讨无锡近代工商文化的精神特质,在挖掘与展现无锡城市文脉的今天,显得极为重要。
实业救国、工商致富的理念是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家群体实现民族自立、国家富强的具体体现。虽然实业救国的理想是由南通的著名实业家张謇所提,但将这一理想彻底付诸实践并取得深远影响的,则是近代无锡工商实业家们。自清代无锡籍洋务派大臣薛福成的“藏富于民”开始,无锡的工商实业家便开始了实业救国之路,涌现出如杨宗濂、杨宗瀚、荣宗敬、荣德生、周舜卿、匡仲谋、祝大椿等众多优秀的工商实业家。当近代中国还处于“礼乐诗书”的传统思想时,无锡的工商实业家们已开始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厂,走上了近代工商实业发展之路。当民族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返利于民,大力兴办各种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改善教育水平和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实业救国、工商致富的思想是无锡近代工商文化最主要的精神特质,对无锡当代城市性格与城市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近代无锡工商实业家的人生经历中,“商”与“仕”似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些实业家最初为官,参与政府层面的某些活动;有些则最初为商,当资本积累到相当程度时,在仕途上谋得一席之地。这种“商”与“仕”的联姻,或许正印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某些特点与规则。如创办业勤纱厂的杨氏兄弟,其兄杨宗濂于1855年任户部员外郎,又以军功升任道员,加布政使衔,1892年加一品顶戴,1895年,辞官回乡,创建业勤纱厂;其弟杨宗瀚,1882年负责总办台湾洋务,后又被委任督办台湾全省水陆营务,1893年去职回锡;杨宗濂之子杨翰西也曾历任北京陆军部一等检察官、陆军部宪政筹备处帮办等职,后回锡创办电话公司。杨氏家族是仕优则商的例子,而荣氏兄弟则更好地说明了商优则仕的道理。荣宗敬、荣德生兄弟15岁时去上海钱庄习业,后从事实业,生意越做越大。在经商获利后,荣宗敬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参议、中央银行理事与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荣德生曾任北洋政府国会议员、国民政府工商部参议与江苏省第二届议会议员等职,此类现象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仕”与“商”的结合不同于清末的“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前者即使有了“官”的背景,但仍然是独立的民族资本运作;后者则为政府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共同作用。
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侵入。随着无锡陆续开埠,无锡近代实业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外国生产技术,建立了业勤纱厂、保兴面粉厂、亨吉利布厂、裕昌丝厂等一系列近代工业企业。无锡近代实业家们善抓机遇,当日俄之间爆发战争时,东北面粉畅销,荣氏兄弟趁此机会改进生产,将面粉运销至东北,获利丰厚;当日企恒昌源纱厂效益下滑,难以为继时,荣氏兄弟将其买下,改建为申新二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无暇东顾,民族工商业获得较快发展;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掀起“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的群众运动,无锡的民族工商业趁此机会迅速发展;在五卅运动爆发时,荣氏企业绝处逢生、扭亏为盈,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在上海创建申新五、六、七、八、九厂;在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无锡民族工业随之遭受沉重打击,但通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仍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凡此种种表明,无锡近代的工商实业家们善于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灵活经营。他们在取得难得的发展机遇时,会将其充分利用,大力发展;在处于不利时期时,会苦练内功,适应形势,最终取得举世瞩目的工商成就。
无锡近代的工商实业家不但在本地发展,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扩散至周边地区,形成了以无锡为中心,包含苏州、常州在内,直至上海的近代工商业城市群。如周舜卿,在苏州开设了振源冶坊,在上海与大连各开一家榨油厂;祝大椿在上海开设源昌商号和中国第一家碾米厂——源昌机器碾米厂,创办当时上海最大的华兴机器面粉公司、上海公益机器纺织公司、上海源昌轧花厂、扬州振明电气公司、常州振生电气公司、溧阳振亨电气公司、南通振通电气公司,后在上海德安里建造门市130栋、里弄住宅197栋及6座仓库,经营出租业务;荣宗敬曾发起成立上海贸易面粉所,任理事长,在上海设立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在南京设立植棉选种试验场;匡仲谋在上海与人合资开设宝成纱厂、天原电化厂以及春元钱庄,在上海南市蓬莱路创设蓬莱国货市场等。可以说,无锡的近代工商实业家们将工商文化带到了周边地区,对周边其他城市,甚至上海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家群体具有仗义疏财、造福百姓的精神特质,很多实业家为家乡及周边地区造桥铺路、修复文物、捐资助学、赈济灾民。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曾出资修筑当地开原路、通惠路及宋代古迹南禅寺妙光塔。他们发起成立千桥会和百桥公司,集资修建桥梁,改善水路交通,共建造大小桥梁80余座,其中无锡57座、常州27座,包括蠡桥、鸿桥、大公桥,以荣德生60寿辰时在五里湖上建造的宝界桥最为著名,时称“江南第一大桥”;祝大椿曾先后出资建造无锡通运桥、通汇桥和大椿桥,晚年出资修葺龙光塔、保延寺、青山寺,在苏州捐巨款为西园罗汉像贴金,出资帮助浙江普陀山险峻处装设铁栏杆;周舜卿在家乡置田百亩,开路造桥建屋,成立周氏义庄,救济族中的老幼病残;抗日战争爆发后,荣氏兄弟捐助面粉5万包及大批慰劳品,慰问前线将士;1946年,苏北地区发生水灾,荣德生捐款1 325万元,赈济灾民;杨翰西始辟广勤路,兴建横云山庄,对鼋头渚风景区进行了最初的开发,以上种种实例不胜枚举。
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家群体具有重视科学与教育、重视培养人才的精神特质,致力于在家乡兴办教育事业,培养人才。荣氏兄弟在创办实业获利后,先后创办了公益小学、竞化女子学堂,又在荣巷创办大公图书馆、公益工商中学和私立江南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和国内首创的面粉专修科;唐保谦曾多次资助国学专修学校的建设;祝大椿与人合资创办两所平民学校,在上海出资创设旅沪公学,获北洋政府“敬教劝学”匾额;周舜卿创办廷弼小学和商业学堂;杨翰西创办广勤小学;匡仲谋在家乡创办匡村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后又创办匡村中学,资助上海工商大学、中华职业学校,还曾在苏州东吴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学习优异的学生出国深造。无锡近代实业家捐资助学、兴办学校的一系列举动,对近现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并有多所学校发展至今,成为百年名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无锡近代工商实业家们勇于开拓、善于经营、思维新颖、重文重教、造福家乡的优良品质及对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巨大贡献,是留给无锡城市记忆的浓重色彩,他们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工商文化的主体。这种文化影响深远,对无锡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塑造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后人的深入挖掘与思考,并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3]。如何积极吸收无锡近代工商文化的精神特质,如何将其宝贵的精神遗产融入当代的工商文化中,如何使其迈上新的台阶并实现可持续发展[4]。凡此种种,亦值得我们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