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哲学研究

2018-03-07 10:2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于 泉 蛟

(大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的自信,并且成为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素。也正是基于此,有必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以文化哲学为视域,深度阐释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出现了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澄清,将更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本体渊源

为什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什么要把这个文化自信界定为中国的、特色的,而且还是社会主义的?这里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这需要做出哲学本体意义上的探究与承诺。本体问题,传统西方哲学认为是存在何以可能,探究事物存在背后的原因、机理、初始等,是超越具体表象背后隐蔽的质、根、原等问题。[1]16如果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阐释,就是事物之所以存在、延续、发展,总需要有一个“本根”、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本的问题。[2]17所以,本体问题,是任何事物,特别是人类社会、人类自身,必须面对且必须要予以重视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经五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征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出的最深厚、最实质、最具本体意义的历史选择与建构。这里内在的原因在于,文化是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文化可以化人,进而可以育人、成人,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之中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中被塑造被建构,进而遵循一定文化体系的规范和要求,成为适应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意义上的人。并且,文化构成了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底的心理基础、最核心的思想灵魂、最终极的价值理念,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了文化这个心理基础、思想灵魂、价值理念,社会就会混乱,民族就会衰败,国家就会落后,个人也会六神无主,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生存与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十分灿烂和辉煌的古代文明,而且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华民族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了对其他民族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在中国步入近代历史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文化衰微、僵化、凝固,落后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历史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落后的思想文化不能维系中国的独立,也不能指引中华民族的解放,因为这种传统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是建立在小农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在整个近代世界由传统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由地区国家、民族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的趋势中,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落后的思想文化必定对抗不过西方由商品经济、工业化所形成的近现代文化,亟须变革和适应。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并不适合中国,也不可以拯救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事实证明是极端的和偏颇的,注定到最后是失败的。这里内在的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社会始终没有完成工业化、商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始终没有占据主导,中国近代历史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和特征,所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不适合中国。即便我们完全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最后也出现了种种僵化、症结、难以为继的问题。所以,在左奔右突、不断效仿、不断碰壁和不断沉思中,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一定是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是中华民族自身所拥有的,已经内化到中华民族内在基因、血液中的文化。如果在思想文化上完全照抄照搬,完全效仿模仿,那必然会成为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附庸,进而失去中华民族自己独立的标识。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到任何时候,都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存在的最深厚的精神根底,是属于核心层次的思想灵魂。具有反映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质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真正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思想文化。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一定是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以及动态发展和变化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是吸收借鉴,海纳百川,绝不是封闭保守,孤芳自赏,任何有价值、有思想、有意义的文化,我们都需要虚心学习和借鉴。海纳百川,宽广胸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气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自身始终是深深自省、自觉、自警,是深刻知晓自身文化的不足和缺陷,进而在不断反思、不断批判、不断建构中予以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远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和变化,任何孤立静止的思想文化,到最终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最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彰显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反映时代精神,最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都是反映、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终极的奋斗目的。唯有这样的思想文化,才是构成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的文化,才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从心往外的自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反思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反思呈现为思想认识的高度自觉,能够“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3]38。不仅如此,哲学层面的反思更在于揭示人类思想认识得以成立的隐匿性前提、根据、基础和标准,并对其予以批判性审查和挖掘,进而不断重构思想新的前提、根据、基础、标准,最终达到持续支撑、不断促进人类思想认识的跃迁和创新性发展。[4]106所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自信要予以深度的哲学反思,在深度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和加深广大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地认可和践行。当前广大民众在认识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直接和简单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

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时,往往很多人更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把文化自信直接和简单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这是一种十分普遍且不自觉地误读。

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基础和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然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必须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价值,到任何时候都不可割裂与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予以辩证地分析: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构与发展,不可忽略和跨越中国传统文化。忘记中国传统文化,实质来说,就等于忘记历史,也就等于忘记了自己,进而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传统文化所呈现出来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方方面面,会自觉和不自觉的影响、规范和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构与运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可割断的血脉。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面对空前的生存危机时,确实遇到了无法摆脱外敌入侵、无法维系民族独立的历史困惑,确实存在着其先天固有的不足和缺陷。这种超稳态的反映封建宗法、血缘、等级、专制的思想文化,已然对抗不过开放、竞争、民主、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文化,是落后于近代世界历史大趋势的陈腐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全盘西化,虽然非常极端、偏颇、不正确,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确实严重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在严重落后以及鲜明反差中,才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和极端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极端、偏颇,也有其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变革,要顺应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断丰富和创新,这样才能够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相反,一味的顽固保守,开历史倒车,硬要回归到传统文化的体制和规范中去,硬要将反映新时代、新发展、新趋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退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和规范中去,那就必然会带来思想文化的倒退,进而禁锢人们思想文化的头脑,扼杀思想文化的活力和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自信,不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着重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优秀精华,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积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集中反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加迫切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各方面需求,是真正意义上属于现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二)有意忽略和遮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征

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时,许多人并不看重社会主义,甚至忽略了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的性质和特征,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不理解、不相信、不自信。

其实,这是对社会主义尤其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深,严重缺乏理性深度和高度的表现。当然,造成这一局面有着内在的一个十分不自觉的思维逻辑,许多人虽然身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而且长时间生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中,反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倒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对比的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的发达,相比之下就会看到自身的不足、缺陷和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我们应当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逻辑。即当我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发达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尤其是后现代西方社会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症结,而当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短短四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看到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对西方资本主义巨大的影响和辐射,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潜力和远大发展前景。基于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及其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征。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就是单纯地走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也走不通,到最后,我们只能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切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应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致的树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且要维系事物自身的独立存在和长远发展,而不是转变成其他事物,成为其他事物的附庸,那就必然要首先维系自身独立存在和长远发展的根基、性质、特征,失去了自身的最内在的根本属性和独特特征,就必然会带来自身的毁灭与消亡。所以,我们所强调的文化自信,一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彰显我国社会主义的典型特征文化。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深深地知晓,思想文化一旦被意识形态渗透、被和平演变、被文化侵蚀,其后果将是毁灭性和悲惨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就是历史的明证。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种种挑战,但最重要的是要正视现实,勇于开拓进取,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实现永不停歇的发展。而且更要深刻地认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的文化以及文化自信,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能够最终促使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的文化。丢掉了社会主义这个最内在根本属性,就等于泯灭了自己,取消社会主义这个最鲜明的特征,就等于忽略了自己,最后就会带来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直至造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附庸的局面。所以,在任何阶段,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坚定、坚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和鲜明特征的文化,要对属于自己的文化充分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不断丰富和拓展,这才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之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终极指向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5]220,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203。作为形而上的价值探求,哲学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终极的思想理念、价值导引、精神追求。[6]141-1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自信,不仅在于继承传统,兼容并蓄,反映现实,而且更在于为未来提供指向,成为引领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理念、价值信念,成为人们精神家园以及思想灵魂的依归。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是支撑广大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心骨”,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导航灯”。习近平总书记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要想让广大民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深度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实质、根本性质、价值取向,以及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所面对的种种困难、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展和繁荣,唯有加强党的领导,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够取得最终的实际效果。

从实质来说,无论哪个国家、什么社会、什么样的民族,其文化自信都要有一个坚强而有力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领导核心,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分裂、混论,直至文化的对抗、纷争,进而就会造成离心离德,文化衰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7]102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首要根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广大民众对其自信也体现为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但最核心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最根本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基础,能够以理论理性的思想精髓,凝结、凝练、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最核心、最精致、最实质性的内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趋向。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社会、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着其内在核心的指导思想,都有着其独立的意识形态,最内在的思想灵魂,这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民族思想精神的内核。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内核,是表征中国特色主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核心,不仅有着历史依据,而且也有着现实意义。当近代中国社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彻底失败之后,当中国人民反复比对、多方面借鉴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之后,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8]1093正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才最终取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在当前,也正是由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各方面的建设,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重大抉择、关键问题、制度设计等方面,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指导,是不可能带来当前具体的改革和建设效果的。所以,历史和现实都一再地表明,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够真正导引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内核,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才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自信的精神支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定是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中国社会现实,而且要为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前进方向,提供一个终极的精神信仰、价值理念,使得广大民众能够从中获取思想支撑、精神动力。无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导引。这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9]3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0]10可以肯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唤起了广大民众心底对未来发展的渴望和追求,激发了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人生出彩的热情和激情,在广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具有最广延、最普遍以及最大限度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究竟是不能没有精神追求的,即便是这个国家、社会、民族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华民族近代面临内忧外患,甚至出现亡国论等思潮时,中华民族的主体、脊梁并没有放弃追求,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始终坚持,始终前行,终于赢得了伟大的独立、解放。当中华民族正在逐步进入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时,也没有忘乎所以、得意忘形,而是进一步朝着更加完善、更加高层次方向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导引中国社会在当前社会阶段,向什么方向发展的精神指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终极意义上的奋斗指向,具有最大意义上的理想信念、价值信仰的整合和凝聚功能,能够成为人们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导引。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自信的终极指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结语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做出哲学本体论层面的探究,挖掘其存在和发展的深层根基;需要哲学认识论层面的现实反思,总结其存在和发展的各种问题;更需要哲学终极价值理念的追求,为人们提供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哲学研究,还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也需要更多的哲学层面的解读,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更加努力,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谢维营.本体论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一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特色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