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体多元化与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策略研究

2018-03-07 09:50:51张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多元化人文交流

张勇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天津 300191)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就是以文化、思想交流为主要内容所开展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国家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从而赢得国际朋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在社会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无论是价值观、社会生活,还是社会组织、思想与政治理念,都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此种情况下,如何开展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实践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社会主体多元化

社会主体多元化的实现,使得整个社会更具开放性特征,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迅速成长,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主体多元化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对于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不同阶层及群体的价值取向往往存在一定差异,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社会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单一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转向多元化。社会主体多元化的实现,旨在建立一个更加自由、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从而为各项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良空间。

2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内容与作用分析

2.1 内容

从性质上来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属于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基于文学、艺术、科学、卫生、体育、旅游等文化性质领域所开展的国际之间的交流活动,一般以文化艺术团体或体育团体为派遣对象,以访问、演出、展览或比赛等作为表现形式,开展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国际交换生与学术交流等也是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中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等也是比较常见的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由于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主体不同,基于此可将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划分为两类,其一为官方对外人文交流,其二为非官方对外人文交流。在非官方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中,政府参与与支持的程度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此种情况下可将非官方对外人文交流划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政府主导的对外人文交流为重点,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式,为中国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提供可靠支持。

2.2 作用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开展,为国际社会全面了解中国提供了平台,对于增进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和提升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就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作用来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助于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理解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以德治国,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关键点,以“和合”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注重汲取精华,不断进步。随着中国不断发展,数百所孔子学院挂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所了解,因此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开展,有助于国际社会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传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从而理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和谐世界理念。

其二,增进国际信任,维护长远利益。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之间为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通过签订协议或合同等形式来彼此约束,明确合作领域、权利义务以及具体费用等,对外人文交流项目不受政府领导换届等情况的影响而中断,此种方式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进国际信任,对于国家的长远利益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有助于国际社会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国情的认知不到位,甚至对中国存在偏见,而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实现,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国情的认知,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扭转偏见,促使估计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更加理性。也就是说,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中国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以政府倡导为主,职能部门相互协调,民间积极配合,省市自治区基于地区独特优势与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 政治型

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中,政治型对外人文交流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北京地区。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中心,作为国家的首都,其对外人文交流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外交意识浓厚,对于地区资源优势的发挥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政治型对外人文交流以国际访问、国际峰会、奥运会等为代表,这些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为中国政治文化影响力的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半官半民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外人文交流更为密切,社会团体以及文化企业等对于对外人文交流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认知,对外人文交流项目的建立,若能够获得政府支持,官方牵线,并且由民间团体进行运作,将是一种有效的对外人文交流方式,也就是半官半民型对外人文交流活动,能够取得理想的对外人文交流效果。以《云南映象》项目为例,在政府支持下由企业进行运作,无论是在京演出还是国际访问演出,都引起了轰动效应,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逐渐探索出适宜的发展方式。

3.3 民间型

民间型对外人文交流以民间文化交流为主要方式,是基于现代社会不断进步所实现的一种新型行为模式,是对政治型对外人文交流和半官半民型对外人文交流的有效补充。民间型对外人文交流是依托归国华侨以及民主党派人士所实现的,在以文搭桥的方式下,与周边邻国接壤区域及沿海侨乡区域开展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对于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增强也具有重要意义。

3.4 教育型

教育型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以中国高等教育为媒介,近年来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国际交换生等。教育型对外人文交流与中国其他对外人文交流形式相辅相成,让我国文化逐渐出现在国际舞台,使我国优秀文化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取得理想的对外人文交流效果。

3.5 其他类型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也体现在项目平台、学术会议、国际艺术节、文化贸易等方面。具体来讲,文化合作项目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增强中国与邻国了解与信任,促进文化交流的实现,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学术会议也是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国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教育机构等为主体,开展类型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顺利实现。国际艺术节的开展,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真正做到了让文化走出国门。文化贸易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方面则呈现出独特性,以广东、福建等地区为代表,其文化产品贸易活动的开展,为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4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影响因素

4.1 文化逆差问题

尽管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国际文化贸易领域内却无法占据优势地位,在文化逆差问题的影响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受到严重制约。就当前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整体情况来看,由于文化逆差突出,剧院、影视、音乐、动漫等的生产量较小,但实际销售量较高,中国文化不论是在文化产品生产力还是在综合实力方面都与国际同行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文化软实力差距较大,此种情况下势必会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造成制约,无法真正实现“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国文化资源的应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于追求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国来说,这一问题引发群体的深入思考。

4.2 缺乏高端文化品牌

就我国对外人文交流的整体情况来看,高端文化品牌不足,甚至处于极度缺乏状态,这就不免会对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形成制约,不利于中国文化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据《财富》杂志资料显示,世界最具影响力品牌中,中国大陆入选品牌较少。另外,中国现有数百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称得上世界品牌的却极少。中国的世界品牌数量少,高端品牌缺乏,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无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文化处于全球文化产业链的末端这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致命弱点,也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大掣肘。

4.3 对外人交流活力不足

我国多数对外人文交流活动是政府主导和推进的,政府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全权负责和管理。这样的机制,虽然能够在一段时期内比较有效地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为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但是其中的弊端也出现端倪。过度依赖政府,会导致官方色彩过浓,工作僵化,失去活力。政府的干预过多,就会使得市场和民间的力量很难进入到对外文化交流中,无法更好地体现民众的意愿,无法调动其他的各种力量活跃地方对外文化交流。而且,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经常会出现人走茶凉的情况。这样,既会影响对外交流工作的效率,也会损坏其在国际上的形象,造成极坏的影响。

4.4 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中国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相当一部分还主要依赖国内政策的保护,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整体策划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中国缺乏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和名牌的创意者、生产者和资源整合者,仍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通过官方渠道,由政府部门主导进行推动,也需要通过民间渠道,由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来共同实施。在继续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形成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5 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具体策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建立互信的桥梁。在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如何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开展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逐渐成为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课题。在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应全面把握中国人文资源状况,促进人文资源向对外人文交流优势的转化,基于国际与国内形势出发,科学组织开展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通过人文资源与对外交流的紧密融合,制定科学且可行的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方案,推进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的高效开展。

5.1 拓宽对外人文交流途径,勇于开放合作

基于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实现,应全面把握当前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整体情况,拓宽对外人文交流途径,勇于开放合作,为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具体来讲,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民间群体及民间文化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加大社会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引导与扶持力度,提高民间文化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推进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顺利实现。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应全面把握对外人文交流实际情况,积极拓宽对外人文交流途径,突破对外人文交流中的语言障碍,坚持“走出去”,打造专业化的对外人文交流团队,从对外人文交流理念、交流方式等方面入手,掌握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全面了解国际文化发展动向及文化运作方式,勇于开放合作,从而在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为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对于这样的交流不应追求短期形式,要有长远打算和安排,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真正能够走出去。改变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状况,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我们必须在人文合作中寻找文化共性、坚持和尊重文化多样性,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全方位建构文化交流力,加大新闻媒体和出版领域的交流,创作更多符合国际社会民众阅读习惯和欣赏水平的中华文化宣传品,包括美术品、图书典籍、文物以及国际社会展览,让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项目走出去。

5.2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知名品牌

为推进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有序开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丰富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内容,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从而更好地应对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所面临的挑战,满足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现实需求。因此在中国对外人文交流过程中,应结合自身文化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分析,丰富对外人文交流内容,因地制宜,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加以不断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增强对外人文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打造中国文化知名品牌,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

就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整体情况来看,往往会存在文化逆差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应就所挖掘文化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转变中国对外人文交流局面,促进“走出去”的对外人文交流战略得以顺利实现。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因此文化知名品牌的打造,需通过文化企业来实现,以增强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要积极组织开展对外人文交流活动,提升文化企业实力,推进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真正打造文化知名品牌,从而在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有序开展中国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切实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5.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需要政府及相应政策强有力的支持,可以考虑给予一定政策导向,在经费允许条件下可设立更多组织文化活动的机构,促进某些特色领域实质性的合作项目,鼓励短期访问、短期合作研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联合网站,通过加深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树立中国的“新形象”,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旧印象,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在确保制度、政策、经费到位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积极发展面向国际社会的文化产业,努力向国际市场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图书展示和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国际社会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在经贸交流合作中传播介绍中国文化;建立更广覆盖面的针对年轻人的网站,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质性合作。

6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社会主体多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实现,是中国稳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增强文化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在未来发展中,应优化国际关系,充分发挥中国对外人文交流的作用,增进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和疑虑,为优良国际关系的营造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对外人文交流活动,打造中国文化知名品牌,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为中国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1]张殿军.习近平对外人文交流战略思想论略[J].社会主义研究,2016(4):160-161.

[2]张殿军.当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战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饭社,2014.

[3]人民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猜你喜欢
多元化人文交流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11-24 13:25:57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