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业 ,刘定巧
(1.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2.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999078;3.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式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循序渐进地不断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定位于服务地区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办高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必须有相应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从资源投入型经济向技术创新型经济转变,其核心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创新的源动力来自于人的教育,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公民教育”模式转变,民办高校应该走出传统的教育路径依赖,不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唯一宗旨,而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的普通公民。这种教育方式改革的关键节点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实质就是人们常说的“素质”教育。如何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这一关键节点入手,使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互为依托和支撑,借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壮大和发展,是民办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基于民办高校的视角,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融合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现在正面临着第三次转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经济大多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不同,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人的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劳动者既包括高端劳动者,也包括普通劳动者,民办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为他们成长为高层次劳动者打下基础。民办高校的“产品”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良好素质是区域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能否顺利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依靠公办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要依靠面向行业与区域经济的民办高校所培养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公办高校也在逐渐放弃“精英教育”模式,取而代之“大众化”教育模式,但由于传统精英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公办高校还没有真正完全脱离“精英”教育模式,都在想方设法争取高分的生源。教育的惰性化又使大多数民办高校简单套用公办高校的教育模式,口号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偏重于专业教育,导致教育“产品”不符合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这种“不符合”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过于理论化、实践技术能力低,也体现在创新思维的缺乏、创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够。现有民办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或者充其量强调就业指导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就业市场、熟悉就业规则和岗位要求,而忽视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忽视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关联交融,更缺少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特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民办高校有了更多的认知、理解和包容,但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歧视和偏见,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消除。公众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评价是:公办高校的漏网之鱼,记忆和理解能力不强,质疑和创新特质更弱。这种评价也许不够公平,却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变成了阻碍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契合社会的需要,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要的一个抓手,牢牢抓住这个“抓手”,真正突破对学历教育的路径依赖模式,创新区别于公办高校教育的培养模式,为地方发展培养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就是赢得社会公众认可的有效途径。
然而,一项针对广东地区18所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表明,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了解的学生不足5%,高达18%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完全不了解;针对“是否考虑自己创业做老板”的问题,21.8%的学生“考虑过,并正在做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从未考虑,只想安分地找个好工作”的学生占 40.6%,“考虑过,但觉得自己不适合于创业”的占37.6%。这些数据表明了广东省民办高校尚未真正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民办高校而言,就是其“产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如社会的发展不能只看精英人物,还得兼顾草根阶层的普通公民和社会大众,高校教育也不能只是一味灌输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高贵精神,还需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和工具意识,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生存能力。民办高校应当把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切入点,突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的束缚,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进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这是民办高校成长和发展的应然之路和必由之路。
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抓好这个关键,民办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民办高校的发展之路就可能走入歧途。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并非鼓励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做 “老板”,或者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各种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育成过程,即学生们积极向上的事业心和健康独立的人格的育成。它的核心内涵是 “育人为本”,培育健全和正常的社会公民。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根植于专业教育却又引领专业教育。换句话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技术教育,而是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在民办高校的专业教育中,指引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契合时代脉搏,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引领专业教育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今,我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专业教育中,需要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动态反映到教学体系中,使专业教育能够真实反映和适应社会需求,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育成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2)价值引导,灵魂塑造。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根植于专业教育基础之上,应该蕴含着价值引和灵魂塑造的功能,它是一个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主体精神的人生培育过程,其核心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如果民办高校的专业教育能真正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则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仅仅是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更应该是具有社会公民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人 ”。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鼓励人们去突破规则或无视社会的“创”,而是鼓励人们对敬畏法律、崇尚社会道德、遵守规律规则,培育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规则意识。
(3)突破思维定式,摈弃学科本位。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真正意义,在于突破了公办高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科本位的思维定势。但一些民办高校则过于迎合市场的需求,导致教学成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操练的简单叠加,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通识教育即一般性知识的教育。殊不知,“教育必须首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专业的”,民办高校一样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培养健全人,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教育使命。因此,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民办高校教育应该回归“育人”的终极使命,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在为学生奠定专业、学科基础的同时,通过一般性知识的通识教育使他们学会思考、分析和推理,进而转识成智,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4)培养学习能力,训练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训练他们的思维方式。倡导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民办高校,不应该只追求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更应该 “授人以渔”,培养一种主动追求知识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
在民办高校教育中,要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说易行难,在实践运用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从理念到制度、到价值认同,再到教学实践,需要克服重重阻力,必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1)教育理念变革的长期性。在公办高校推行教育理念变革的提倡已经多年了,喊口号者众多,但真正从理性层面去自觉追求教育理念变革的少之又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经时代的传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已习惯于传统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试图改变它需要长期的锲而不舍。因此,教育理念的变革对公办高校来说,虽然至关重要却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根本性突破。对于“年轻”的民办高校来说,更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在民办高校中日益盛行。但民办高校的教育者都曾经接受过公办高校的教育,那种思维定式也会保持惯性。而要改变教师们的思维定势,需要民办高校管理者们将新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制度中,通过制度的规范与导向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模式内化为一线教师们的职责感和价值感,从而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育模式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之中。
(2)课程设计变革的复杂性。课程设计是办学理念的直接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贯彻实施教育理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渗透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育理念的民办高校课程设计,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课程的全面性,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以学生就业为指导,不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他们一般性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学科交叉的基础;二是课程的主体性,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成长”。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民办高校课程改革的重心;三是课程的社会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感知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等。
促进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高,还存在很多困难。民办高校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作为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变标准化生产的“工厂”倾向,过度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民办高校摒弃功利心态,恪守“育人”的教育本质,并非易事,既需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也需要民办高校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检验。
[1]吴仁华.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 加快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11-14.
[2]庞业涛.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才智,2013(28):179-181.
[3]彭振.浅议我校“校企合作”的模式与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