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萌
(北华大学,吉林吉林 132011)
高等教育学融入了当今时代的特点,对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进行的探索。对高等教育学的学习,首先,应了解其发展的历程,对高等教育学的体制、目的和制度有清醒的认识。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学校的科研开发,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校园文明建设。目前我国社会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深入。钱老曾说,中国教育面临着几个大问题:要把高等教育办成什么样,如何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如何来培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的组织结构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与当今时代产生了明显的脱节,需要立足自身实际,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
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持续深入,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学生数量骤增,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工作范围不断拓展和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突出问题表现在社会需求、就业指导和心理素质健康方面。
学分制制度的实施,使原有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分制模式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不复存在,教条式的管理工作框架难以适应当下灵活多变的学生管理工作局面。
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灵活性和自主选择性,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拓宽、就业机会增多,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指导工作难度陡增。
数十年的发展,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高校学生工作自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主体,新的问题和挑战会不断出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学生管理工作一直被列在高校技术序列之外,其专业性得不到认可,在部分高校辅导员由编外人员和高年级学生担任的情况已成常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和提高。在高校毕业留校生任职学生工作已成惯例,专业背景参差不齐,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指导经验和技能基本为零;同时,由于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大部分辅导员只是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升学、跳槽和晋升的跳板,潜心育人难以落到实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不稳定性、不专业性和前景的不明确性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学生工作开展过程中,常常是以某某“文件精神”一言以蔽之,专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内容设置的混乱和随意,缺乏有效规范和指导的学生工作,必然带来开展过程中的系统性缺失,前后工作衔接不畅,甚至有时是自相矛盾的。统一的目标模式称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一种纯刚性的管理体系,使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
高等教育学理论是一门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是理论基础的根本,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基于这一理论开展的。学生管理者也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其职责是组织协调,但同时其自身也会受到制度的约束。管理者本身就是学生的模范标兵,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是最直接的。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被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两个方面。管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布局,宏观把握基本原则,微观进行具体分析,营造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管理与制度应区分开来,制度的刚性与管理的弹性互为补充,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主体特性要求管理制度与时俱进,管理者也要保持时刻学习的心态,将新的理念知识与实践工作进行最有效的结合。培养高校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学习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学习本身,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方法论,引导学生掌握将这种方法论与社会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本领。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找准自身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突破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和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具备“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多业务人才”。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应该成为一个体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围绕全面发展的核心,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学生工作机构和方法体系。
高校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成为了学生工作的践行者和参与者,依靠学生进行管理创新工作,这种从实际工作中来并最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创新理念最具备可执行性。注重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缓解学生管理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进行干部体系分类,培养使用不同领域的学生管理干部,同时做好干部选拨、培养的管理工作。在学年先进个人、优秀团体申报环节,试行学生自治模式,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申报、评比、答辩环节全部交由学生团体完成;成立不同类别的学生管理委员会,比如食宿管理、安全管理、读者委员会等;学生团体独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将时代的特色融入到现有工作模式中。
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应形成统一协调机制,制定联动工作章程,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由学生处牵头,整合一切学生工作相关资源,统一协调、明确权责,杜绝以往各自为政的低效率。
结合当下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原有工作表现出的新特定,对工作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划分,对师资力量进行新的权责分配。学院设置分管辅导员集中处理同一类型工作,比如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交由心理辅导员处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咨询服务交由就业辅导员处理,达到统筹协调、分业管理的目的。
扁平化管理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模式,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进行探索。在这种工作模式中,对学院一级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进行精简,由学校层面进行统一管理,各分管部门为实施主体的工作模式进行转变。打破原有僵化的行政体系,以功能体系分化、整合与学生工作相关的职能。对学籍管理、武装部、宿舍管理部门、学校医院、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处(部)、团委等部门实施重组,形成功能更强的新的专业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直接分管的指挥中心和智能办公室,如学生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寓管理中心等,实现学生工作体系的扁平化职能转型。这样学生工作队伍按功能分类别工作,接受统一指挥,容易统筹工作安排,重视人员素质,促进沟通交流,提高工作水平。
总得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对于高校教师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应深入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生的新的变化,与高等教育学理论结合起来,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现有模式进行持续优化和不断探索。发展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与高等教育学理论的结合任重道远,如何处理好其与高等教育学理论、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三者间的关系,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1]高耀明,周小晓.高等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研究领域的构建——以研究生必读书目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5(2):27-33.
[2]胥文勋.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53-56.
[3]兰国帅,张一春.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高等教育领域12种SSCI和A&HCI期刊的可视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2):87-98.